班固,漢書主體著作者,東漢相對出名的文人世家子弟。九歲能屬文,詠詩賦,十六歲入太學。
在其父班彪過世后歸鄉(xiāng)潛心修史,前后二十余載而成主體。后隨大將軍竇憲北伐匈奴大勝而歸,因此歸于竇憲手下,后竇憲擅權被殺,班固受牽連而死于獄中,時年六十一。
對于班固,首先要承認這是一個相當出名且出色的文人,能在二十歲之前就打下出色的文學功底從而接手父親留下來的遺愿并完成,而且能夠完成兩都賦成就文名,可見其本身作為文人的能力是相當強。
然而這樣的一個文人卻并不適合成為政客,至少班固并沒有展現(xiàn)出水準以上的眼光,單單最后死在牢里就知道班固的眼光是有多么糟糕。
然后我們要看的終究只是漢書而不會是班固老爺子在從政上是有多么的愚蠢,所以單單說漢書就可以。
漢書本身是前四史,是史書中質(zhì)量相當高的那種。
相較于司馬遷的史記而言,班固完成的漢書主體還是摻雜了很多的儒家倫理在內(nèi),考慮到班氏家族本身有外戚身份,同時是世家大族,加上班固本人早年修習的都是儒家學說,還有當時東漢已經(jīng)完善了察舉制,儒家的影響很明顯的體現(xiàn)在整本漢書中。
其實班固本人對于完成漢書的強烈愿望使得班固并沒有注意到修史本身對于皇室多重要,尤其是東漢的糜爛程度使得漢書具有更大程度影響力,不僅是當時,同時還有后世對東漢的普遍印象,所以事實上從班彪開始,班家修史就是違法同時也是挑釁皇室的一種行為,即使在班氏父子眼中修正史是文人天然的使命。
所以,理所應當?shù)谋桓姘l(fā)了,幸好當時班氏還有班超從軍,才得以保得一命,也因為漢書更多的具有吹捧漢室的意味以及保儒學為正統(tǒng)的意思,所以最后還是得到皇室認可并寫完。
不過,至少班固對這件事沒有自覺性的后果就是他本人最后被皇室很順便的盯上,不然單單漢書作者這個身份其實還是擁有不小的保護性,尤其是當竇憲被除掉時已經(jīng)是班固寫書寫到最后的時候,如果不是出于對班固的敵視,至少應該讓他寫完再弄死,從后來班固死后還是讓班固的妹妹來寫可以看出,至少在修史這一方面,皇室對班氏還是很信任。
由此可見,即使你有本事,即使你有不可或缺的存在價值,被人盯上了還沒有自覺性那就等著被玩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