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財務自由,你得有睡后收入。
1、高管患癌,月薪降到1200
前段時間有一個新聞,相信很多人都關注到。
廈門一家物流公司的高管,在公司呆了24年,兢兢業業,陪伴公司一路成長,職位和薪水,也水漲船高。
2015年9月,他在一次體檢中,被確診為肝癌,萬念俱灰,好不容易鼓起勇氣,積極接受治療,公司卻給了他一擊重擊:住院后第二個月,薪水從25000,直接掉到1200。
由于他每個月社保金有4000多塊,也就是說,工資發下來,就被公司拿去交社保了,他還得再倒貼3000多塊錢給公司繳納社保。
是不是很寒心?是真的很寒心。
寒心歸寒心,但這就是真真切切發生的新聞事件。
兩年治療期,花光了他所有積蓄,還向親戚朋友借了不少錢。
迫于經濟壓力,他打算回去工作,但當他回去的時候,公司已經沒有他的崗位了。他與上海總部溝通,得到答復是:這是遵照地方規定處理的,是完全符合法律要求的。
要你拼命的時候,跟你談使命;你出事時,跟你談法律。
但你能怎么辦?起訴賠償,起訴賠償之后呢?依舊無可奈何。
2、死工資不是穩定,而是危機重重
想象這樣一種生活,你從畢業就來到一家公司,每個月拿固定工資,到了年底還有年終獎。
你辛勞工作,升職加薪,算不上大富大貴,但衣食無憂,過得也很體面。
就像上個故事中這位高管一樣。
你是不是覺得生活很安穩,偶爾,還能體味到歲月靜好的美感。
但這種安穩的背后,其實隱藏著巨大危機:你全部的收入,都來自于用勞動力賺錢,那你有沒有想過,如果無法再提供勞動力,你靠什么生活?
換句話說,那些靠死工資過日子的人,如果有一天,工資沒了,怎么生活?
每個人都有家庭,有孩子,也會有生病這樣的特殊時期,大多數人面臨的情況是,生病了,懷孕了,沒法工作,死工資沒了,收入驟降為零,只能吃存款。
這個時候,你還會覺得穩定嗎?
不僅不穩定,而且不安全。你不知道意外什么時候到來,而結婚生子,家庭兒女,又是你繞不開的存在。
穩定,只是表象,背后,是巨大的危機。
這危機的根本原因在于:收入渠道太過單一。
3、這才是最健康的財務結構
有一個知識點,很多人不知道,叫“睡后收入”。
所謂睡后收入,指的是不完全依靠勞動力掙錢,即使你睡著了,也會有收入,是一種資產性收入,來源于投資和理財。
睡后收入,帶來一種全新的財務結構。
職場作家周生生曾給大學生作演講,一個觀點很深刻:
人們對于財富最大的認知誤區,就在于收入是最重要的,其實收入不是最重要的,優秀的財務結構,才是最重要的。
什么叫財務結構呢?舉個例子吧。
你一個月的收入,是6000塊錢。這6000塊錢,可以有很多種組成方式,最常見的,是兩種。
第一種,很簡單,你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做事也比較努力,工資扣除稅費五險一金之后,到手就是6000塊。
第二種,6000塊錢來自三種不同途徑。你有一份工作,比較清閑,壓力不大,很容易就能做好,到手工資2000塊;除了本職工作,你還做了一些理財,有股票,也有固定資產,也有小額投資一家店鋪,這些收入,加起來,2000塊錢;此外,你還會做一些兼職,哪怕周末去開滴滴,去做一些插畫兼職,等等,這些收入,加起來,2000塊。
同樣是月入6000,收入渠道不同,財務結構也就不同。
哪一種財務結構好呢?
答案是第二種。
巴菲特有一句話很經典,眾所周知,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這是講投資,別把錢都砸在一只股票上。
他的老搭檔,同為投資大師的芒格說得更透徹:“我的生活,不在只在一條賽道上。”
言下之意,要用多條賽道,來保持生活足夠的動力,當一條發生故障時,生活會有一些坎坷與障礙,但不會停滯不前,你也不會因此焦慮,而至于絕望。
沒有任何意外發生,能按部就班正常上班時,靠死工資,單一的財務結構當然沒什么問題。
但不好意思,這種情況,少見。
別說生病,結婚生子,這類無法避免的事情,會讓你工作分心。你總會某個時刻,覺得公司無情,想怒而辭職;你也總會在某個時刻,覺得
上漲到一個水平線
想優化自己的財務結構,使其更加健康,抗風險能力更強,第一步,并不是著急忙慌地去拓展其他收入渠道,相反,是讓自己工資先上漲到一個水平線上。
這段時間,有一個概念特別火,斜杠青年。
所謂斜杠青年,就是指擁有多重身份的青年,有比較多的收入來源,不單只靠工資,簡單來說,做了比較多的兼職。
很多人覺得很酷,趨之如騖。
演說家葛嘉老師講過一個故事,他的一位學員,本職做二次元內容運營,但同時做了4分兼職。
一開始是做滴滴司機,因為自己有輛小車;不滿足,接著利用下班時間去做網校兼職教師;依然不滿足,又找了其它網站業余時間寫稿,甚至占用上班時間寫稿。
即使已經這么多份工作,他還抽出時間來學習演講,準備做一名兼職演講培訓師。
葛嘉問他:“工作這么繁重,你還有時間學演講嗎?”
他回答:“沒事,上班活兒少,一個上午就搞定了,其它時間都可以做其它的。”
學了一個月,課程還沒結束,學員告訴葛嘉:“老師,我被公司開除了。”
開除的原因是,工作做得太爛,明顯的錯誤犯得太嚴重。
他并不心慌,覺得自己能掙到錢,再找一份工作就好了,這一次,沒有好公司再愿意要他了。
原因很簡單,他唯一的正職工作,因為不專心,既沒有讓自己的能力得到訓練,也沒有讓經驗得到增長,至于整個崗位知識體系的搭建,更是沒影的事。
如此履歷出去,怎么奢求好公司接納?至于兼職,再怎么用心,也只是一份兼職,而且還跨不同行業,沒辦法為你的簡歷增添色彩。
想做斜杠青年,先做單杠青年;想優化自己的財務結構,想讓自己本職工作的工資上漲到一定水平線。
這不僅僅意味著你工資提升,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在拓展自己其它能力之前,你有必要先深耕自己在本職工作上的能力。這將是你生活最基本的保障。
你的職業規劃,在開枝散葉之前,一定需要有一條主干,這條主干,就是你的本職工作能力,它意味著你在某個領域深耕,積累足夠豐富的經驗,可以輪換不同公司而不用擔心被拒之門外。
如此基礎,再去拓展收入來源,才算得上是優化財務結構,而不是增加更多風險——畢竟連本職的基本工作都無法做好,其它工作,大概率不大可能做好。
5、第二:你得有一定存款
第二步:在你的工資線不斷上漲同時,你的存款,也得同步積累。
月光族是最可怕的,每次月初工資發下來,到月末,剩余為零。
西南財經大學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有55%的家庭,儲蓄是0 ,其中,絕大多數是年輕人。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都算是月光。
當然可以為花錢找很多理由,例如提高生活質量,例如為自己而活,例如過得精致一點,帶來的結果,也確實如此,多花錢,生活質量會更高,更精致。
問題在于,這同時也意味著,他們抗風險的能力幾乎為0,一旦生病,或者無法工作,喪失勞動力,生活瞬間墜入深淵。
有人說,我每個月就是要花這么多錢啊,我存錢了,我活不下去。
這是為自己無節制消費找的絕佳借口。
日本極簡主義生活大師山下英子寫過一本書,《斷舍離》,總結出一個現象,生活二八原則。
意思是說,你生活中80%的時間,在使用常見的20%的物件,而剩下80%的物件,只是在20%的時間中,被偶爾使用,很多東西,扔在角落里,壓根就沒用過。
翻一番你的購物車,這個包包真的必買不可嗎?這件衣服真的必買不可嗎?這場演唱會真的必聽不可嗎?
所謂的必需品,在強制性理性思考之后,你會發現,都是非必需品。
吳曉波提供過一個存錢方法,很有用,每次工資或者獎金發下來,都將20%的金額存入一張卡,此卡不綁定微信和支付寶,也不用于任何消費。
你5000塊錢一個月,就按照4000塊錢一個月的工資水平去生活,一樣可以生活下去,會花錢的話,生活質量未必會大打折扣。
0存款,是可怕的。這不僅意味著零抗風險能力,還意味著,你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打工者,所有你掙的錢,掙的資產,又全部交付出去。
財富只是從你手中流通,并未產生絲毫價值。
有一定基數的存款,不僅意味著有抗風險能力,你同時可以利用這筆錢,投資、理財、小額參股加盟店,等等,拓展新的收入渠道。
財富被積累之后,在你手中,產生了收益,更有價值。
6、第三:開拓收入新渠道
第三,工資漲到一定程度,也有了存款,目光需要轉向其它領域,拓展新的,收入渠道。
財經作家歐成效寫過一本書,《中產階級如何守衛自己的財富》,里面講了一個故事。
他的一個朋友,跟著歐成效,學習投資房產。
有次中介放出一套絕好的筍盤,所謂筍盤,就是大有增值空間的房產。
歐成效興奮極了,認定這是一個投資機會,忙打電話給自己的朋友,讓他過來一起看房子。
朋友接了電話,聽說要現在去看房子,一下子就糾結了:
“我現在還在上班,還得等一會兒才下班,現在出不去啊,被公司發現了可怎么辦!”
歐成效說:“你請個假出來啊。”
朋友說:“現在請假出去要扣錢,而且影響很壞,要不改個時間吧。”
歐成效氣得不行:“你放著幾十萬的投資機會不抓住,卻在糾結上班請假影響好不好?”
他一氣之下,掛掉電話,自己籌錢買下了這套房產,投資大獲成功。
我對這個故事記憶深刻,這代表一種現象,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齡,職位和收入也到了一個臺階后,思維沒有更開放,相反,更加保守,更加囿于三尺天地,被工作捆得扎扎實實。
歐成效說得好,影響再不好,最多批評你幾句,過了幾年,你努力一把,該加工資,還是得給你加工資,但這種投資機會,長期收入渠道,放棄了,就很難再碰到了。
企業薪酬體系一樣符合金字塔原則,只有極少部分人,能站在收入頂端,拿著令人羨艷的高薪酬,絕大多數人,一輩子,可能也是停留在中間,拿著不上不下的工資。
這個時候,你努力,你奮進,依然有種種客觀條件,例如學歷,例如眼界,例如三觀限制著你,你很難再往上一步。
不如把這些精力與時間,放在拓展新的收入渠道上,學習理財知識,投資一些小金額項目,讓財富增值。學習其它技能,例如好好健身,為自己帶來健康的同時,周末還能做兼職健身教練,再不行,從做個滴滴司機開始,也可以。
人到中年,每多一份收入來源,就是多一份保障。
7、第四,掙慢錢,別掙快錢
這是巴菲特的理財理念:慢慢掙錢,總是比較容易的,一夜暴富,總是很難的,但很多人,總喜歡做很難的事情,最后,變得很窮。
嚴格來說,這并不是你優化財務結構中的一部,只是一種理念,是一種穩健而健康的財富觀念。
經濟學家們總結巴菲特的財富增長曲線,發現是一條指數型曲線:
這張圖,你可以看到,巴菲特曾經一度是世界首富,但他一半的財富,都是50歲之后,才得到的。也就是說,50歲之前,他和普通人一樣,是一名普通中產階級,或者,是一名普通富豪。
巴菲特的真正厲害的地方在于,他能夠讓自己的財富,每年遞增。
這也符合他一貫的財富觀念:慢慢掙錢,像滾雪球一樣,到后面,雪球會越滾越大。
巴菲特最忌憚一夜暴富之類的話題,在他看來,掙快錢,仿佛犯罪一樣不可取。
事實也的確如此,那些一夜暴富的人,最后的結局,往往比沒有富起來的時候更慘。
你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新聞,某地拆遷,補償款一下來,整個村子里的人,都變成了百萬富翁。
他們拿著這筆錢去干嘛呢?不懂得投資理財,也不懂得經營公司,于是,很多人拿著這筆錢,會澳門賭博,企圖能夠翻番,贏得更多。
大多數人的結局,不僅是輸得傾家蕩產,還欠下一屁股債。
不掙快錢,這點對于年輕人來說,尤為重要。
抖音被封的網紅溫婉,是典型例子,高一輟學,泡夜店,整容,頻繁換富二代男朋友,讓他們給自己買奢侈品,為自己花錢。再以美貌博關注,獲取流量。
看起來,這些并沒有錯,沒有違法,也沒有違背道德,是啊,整容輟學,是個人自由權,有什么可值得批評的呢。
我想說的是她一夜爆紅之后的故事,一夜爆紅之后的溫婉,留下什么了呢?什么也沒留下,除了一地雞毛。
一夜暴富,很誘人,確實很誘人,不用勞動,不用積累,不用付出,只要上帝垂青,瞬間可以擁有堪稱改變命運的財富,多誘人。
但這個詞語,在行為經濟學家埃爾德·莎菲爾看來,是個可惡的貶義詞,他的《稀缺》一書中寫道:
那些長期陷入貧窮的人們,即使給他們一筆錢,他們的運用方式也會導致最后的結果往往是破產,從而陷入長期貧困。
換句話說,一夜暴富,除了帶來剛開始的興奮,之后的,恐怕諸多風險,你的欲念、沖動、放縱的想法,都會被調起來,當你被這些控制之后,貧困很快就會再次到來。
所以,警惕一夜暴富這種想法,慢慢掙錢,靠本事掙錢,這樣得來的財富,才會健康;這樣的財富觀,才會讓你的財富更加細水長流。
8、第五,真正的財務自由,是現金流的健康持續
講一個我朋友肖妔的例子吧。
她的本職是一名設計師,從很早時,就意識到財務結構的問題。
“我絕對不會讓我的收入,只剩下一個來源。”
工作4年后,她有了一筆存款,工資也達到小康水準。她開始不以謀求升職加薪為目標,而是把存款的三分之二,投入到朋友開的一家時尚穿搭網店。
剩下三分之一的存款,拿出一部分交給理財基金打理,雖然不多,但也能帶來收益。
工作不算忙,工作內容輕車熟路,她能很輕松搞定。空出來的時間,她去網校做了一名兼職設計教師,收入不多,一個月才3000多塊。
重心偏離工作之后,她工資上漲緩慢,但收入上漲卻很快,網店每個月分紅,接著抖音流量,蹭蹭上漲,做兼職教師的時候,認識一批學生,有固定生源,收入也很穩定。
上半年時,她懷孕了,沒有休產假,而是直接向公司提出離職。
“沒關系,做做網校的兼職,再加上網店分紅,夠生活了。”
前段時間在一起喝茶時,絲毫看不出焦慮不安,反而透露著一種少有的安然、淡定、從容的氣質,我知道,她是有底氣的。
這底氣,就來自于她健康的財務結構。
一個不靠死工資也能體面生活的人,辭職,有什么可焦慮的呢?即使被開除,又有什么可崩潰的呢?
現在特別流行一個詞,財務自由。
很多人認為,財務自由,是有一大筆錢,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這是沒有經濟學常識的理解。
真正的財務自由,應該擁有是健康持續的現金流。無論在什么時候,無論什么情況,你的賬上,始終有錢進來,可多可少,你可以自由花費,生活水平,可奢可儉。
無論奢儉,這都是自由的。
你沒有斷炊的焦慮,你沒有收入斷崖式下跌的絕望,你不用為房貸車貸生活費擔憂,你不會崩潰,你只會降低一點點生活水準,每個月少買幾件衣服,少買幾個包。
好的財務結構,才會帶來真正意義上的財富,直接提高你的幸福指數,而不是即使月薪五萬,依然活得像條狗那般的狼狽。
優化你的財務結構,比獲取財富本身,更重要。
死工資會拖垮你,睡后收入,才會真正決定你下半生過得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