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壽】讀書會:認識自我之沖破思想的牢籠 9.0
00
? 感恩
? 更正:不是老師,是道友,是同修,是搬運工、郵遞員,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01 題解:認識自我之沖破思想的牢籠
? “認識自己”(古代智者如東方的老莊,釋迦牟尼,西方的蘇格拉底,都強調“認識自己”。)
1.1 為什么要認識自我?
? 有的層面
為什么有的人特別有感染力?
為什么情緒會互相傳染?
世界萬事萬物都是能量,都是波,波與波之間疊加、干擾、糾纏。
你的念頭就是能量,就是波,一彈指32億百千萬念,
你不停地發射波,接受波,參與同頻的共振,
參與共振,顯現成像。
你是創造者。
宇宙的能量場和意識場是潔凈還是污濁,你也有一份發言權。
你有權利,也有責任。
? 無的層面
認識自我是為了消除自我,達到無我。
為什么要達到無我?
因為有我,有自我感,就有一個眾生的角度,就有我執,就是無明,就在輪回中。就不能成佛,不能成道,不能開悟。
十方諸佛來接應你的時候,你還執著于身體,執著于思想觀點,執著于名色,執著于感情等等,佛菩薩也無法幫你。
· 無我的體驗
忘我的工作(work with or without ego )
? 與事合一,與當下合一,(they are one with what they do, one with the Now,)e.g. 人劍合一,人棋合一,人文合一
? 建立新世界,舊世界自動脫落,或者說,進入新維度,跨入新紀元,時空轉換,從三次元上升到四次元,五次元,六次元等(anybody who is one with what they do is building a new earth.---- Eckhart Tolle)
有自我感時,部分注意力在工作上,部分注意力在自我感上(only part of attention is on work; the other part is on themselves.)
? 別人是不是做得比我好?是不是他比我更受歡迎?為什么表揚他沒表揚我?(is someone else getting more recognition than me?)
? 他人的成功被小我解讀成對自己的威脅。
? 那你能成功嗎? 如果你想要吸引成功,你首先得跟他同頻,那你無論在哪里看到它,都要贊嘆、歡迎它。
? 所以,小我是你的敵人。小我消耗很多能量。
1.2 往期回顧
? 小我的表現形式很多,身體認同,“角色和身份認同”,思想認同。為什么會把我當做我的角色和身份呢?
? 因為人們相信一個未經檢視的假設or前提;就是一個底層思維的錯誤;或一個無意識的觀念:什么觀念呢?“我是匱乏的”,“我是不夠的”,“我需要更多”。
? 我不厲害點,孩子不怕我怎么辦?我要裝作嚴厲的樣子
? 我要是說不知道,孩子看不起我怎么辦?我得裝作什么都知道
?
這個假設成不成立呢?
? 不成立。
? 在有形有相的世界,你可能比有些人更強,比有些人更差。
? 在無形無相的世界,你不比任何人更強,也不比任何人更差。
? 等同于角色、身份,根源上是等同于思想。
1.3 本期主題:沖破思想的牢籠
? 題解: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學到了很多知識、觀念,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
? 我們的各種陳舊觀念,就像一條條無形的繩索,為我們打造了一所看不見但很堅固的牢房,使我們不得自由。也會影響周圍的人。
舉例1)《房思琪的失戀樂園》
房:我們班有個女生和老師在一起了。
房媽媽:啊!這么小,就這么騷!
房:……
房媽媽的小我太強大,思想認同太堅固,
她聽不見孩子的真心求助的聲音,
她看不見孩子的真正狀態,
她只看見她眼中的好孩子應該有的模樣。
她的孩子被補課老師誘奸,不敢直說,
只好間接試探母親的態度,企圖向最信任的人求助。
可是,失敗了。
舉例2)“海沃塔”式聊天
? 海沃塔(Havruta),是猶太家庭培養了無數杰出人士的教養秘訣。(轉自微信公眾號東西兒童教育(id:eastwest_edu))
? Havruta的意思接近英文單詞 fellowship,即伙伴關系。表示兩人一組,通過提問、回答、對話、討論來研究、學習某個問題。用在家庭教育中,就是把父母與孩子的簡單聊天變成提問討論,讓聊天富有含金量。
? 海沃塔包含了三個核心練習,即:傾聽和表達,探索和聚焦,支撐和挑戰。
? 1、傾聽和表達(listening and articulating)
? 這是“海沃塔”的基礎,就像汽車的引擎一樣重要。
? 比如,放學后,千尋跟我說:“今天我到游戲區玩橡皮泥時,老師說不可以,因為不是在規定時間里。”
一般父母會說:“不允許的時間,的確不能隨便進去玩啊,既然老師說了,那我們下次注意吧!”這樣的回答,我把它稱為“結論式回答”,一旦下了結論,就堵住了孩子表達的可能性。
? 如果換成提問式:“那你當時是怎么做的呢?是聽老師的話,從游戲區里乖乖出來?還是會反抗一下下?”
? 這下,孩子才繼續有話說了。所以——
? 傾聽,是先關掉你內心的說話聲。(也就是警惕小我的思想認同)
? 表達,是用開放式提問的方式,讓孩子“多說一點”。(也就是警惕小我的角色認同)
? 完成這一步的標準:孩子的參與度,即孩子愿意說出更多他的想法。
02 “把思想當作我”的案例分析
? 如果你不斷重復某件事,在生理學上來說,我們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關系。佛家稱之為:習氣。
? 比如,大多數人任由頭腦中的念頭牽著鼻子走,被念頭控制,進入小我程序了,你沒有自由意志,活成了刺激反應模式。
? 最初由伊萬·巴甫洛夫發現的傳統的條件性刺激是對一個固定的刺激的反應。除一般的刺激(比如飼料)外同時還有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刺激(比如鈴聲),因此在條件性刺激成功地建立后只要鈴聲響就會有唾液流出。
? 想一想:為什么算命的人不給修行人算命?
舉例子1):我很重要,我不重要
? 有的家人認為:“我很重要”,我是家里的老大,我是家里的獨苗 ,我是單位的頂梁柱,那么他表現出來的都是勇敢、堅強,借由這些信念,維護自我感,“我很重要”,“我不要展示柔軟、脆弱的一面”。真相被遮蓋。而真相才能幫助你解脫。
? 還有的家人認為:“我不重要”,可能是童年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或者遇到巨大的挫折,他們長大后表現出來的是自卑,羞怯,隨和,為了維護自我感,他們成了老好人。其實,內心委屈的要命。最終,積郁成疾。
小結
? 無論是“我很重要”,還是“我不重要”,這些你深深認同的思想、觀念,帶來的痛苦程度是一樣的。思想也是能量,也有頻率。會吸引同頻的人事物來到你的生命中。
?
舉例子2)蔣甲TED視頻:6歲的我和14歲的我
? 蔣甲心里住著兩個孩子,6歲被拒絕的我和14歲想要征服世界的我。
蔣甲6歲的時候,發生了一個事情影響了他很多年。學校的老師讓全班同學各自選擇一人進行表揚,被表揚的人就可以回到座位,但是只有蔣甲一個人被剩下站在講臺上。
14歲的蔣甲,夢想在25歲前,創辦世界最大的公司,然后買下微軟。成年后的他順利進去全球500強企業。
? 然而30歲之前,在遇到困難時,總是6歲的我戰勝14歲的我。
? 經過100次被拒絕實驗之后,6歲的我不再出現了。
?
小結
? 我當下的能量頻率吸引了我身邊的人事物,產生共振。
? 我內在的想法心念導致了我的人生實相,
? 6歲的我,占據大腦,我就被困在當時的情境中,不斷重播,不斷重復當時的感受,這本身就是強化和加持了。被強化的思維模式,導致你不斷經歷類似的人生模式,佛家稱之為“輪回”。
? 30歲的蔣甲,通過100次被拒絕實驗,看破了6歲的思維模式是虛幻的,是假的,放下了舊的思維模式,6歲的我不再出現,他也就從中解脫了。
舉例子3:中國式標配
? 竇文濤:我的天,我都覺得貴啊。(竇文濤,2013年,品牌價值3.2億)
? 咱們說的高配,對人家那是標配。---- 竇文濤
? 中國式標配的門檻越來越高了。中國式標配,正在綁架并奴役我們的生活。
? 小孩子:家教,外教,游學。
小結:
? 不是你在想,是想的活動在你腦子里自動發生
? 很多人大多數思維是無意識的,不知不覺的
? 就像消化、血液循環自動發生一樣,想的活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意的活動。
? 只要你在進行想的活動,不管想過去,還是想未來,你沒有活在當下。身心不合一。
? 與頭腦等同,與念頭等同,相信念頭,你就在喂養小我,就在加持小我了。
? 只有超越小我,我們才能感受到愛、喜悅、和平,才能活出原本的生命力。
?
舉例子4:白隱禪師的故事。
有這樣一個故事。日本的白隱禪師是一位修行有道的高僧。有一對夫婦在白隱禪師住處附近開了一家食品店,他們有一個漂亮的女兒。無意間,夫婦倆發現女兒的肚子無緣無故地大起來。這種見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異常!在父母的一再逼問下,她終于吞吞吐吐地說出“白隱”兩個字。這對夫妻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隱理論,白隱聽完了對方的辱罵,只淡淡地應道:“就是這樣么?”可事情并沒有完,等那姑娘肚中的孩子降生后,姑娘的父母竟毫不猶豫地將嬰兒送給了白隱。 這著實是讓白隱禪師難堪的事,“一位出家的和尚,竟與民女通奸,還生了孩子,出的是哪門子的家”,街談巷議不絕于耳。 這位白隱禪師盡管名譽掃地,但并不介意,他沒有任何辯解,只是認真、細心地照顧著孩子——他向鄰居乞求嬰兒所需要的奶水,買來其他嬰兒用品,雖不免橫遭白眼,或是冷嘲熱諷,但他總是處之泰然,仿佛他是受人之托撫養別人的孩子一般,他只想讓那個孩子一天天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年后,那位沒有結婚的媽媽,終于不忍心再欺瞞下去了,她老老實實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在魚市工作的一名青年。于是姑娘的父母羞愧萬分地去跟白隱禪師賠禮道歉,并抱回孩子。 白隱仍然是淡然如水,在交回孩子時仍然只是輕輕說道:“就是這樣么?(《白隠禪師の逸話》
? 小結:
? 白隱禪師如何應對呢?
白隱禪師的心量夠大,胸襟夠寬廣,即使被人栽贓陷害,莫大的委屈也無法激怒他,始終平靜如水。據說,多大的事情能激怒我們,或者讓我們煩惱,就說明我們的心量有多大。我們可以在生活中留心觀察一下能激怒我們的事情都是哪個級別的?以此來判斷自己的心量有多大,每隔一段時間檢測一下,看看有沒有變化。
? 行為上:面對眾生眼中的災難性事件,他非常平靜。他沒有辯護,沒有攻擊,沒有抱怨,欣然接受,盡心盡力,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
?
? 可以看出:他是有自由意志的,沒有發生條件反射,沒有自動進入小我的程序。“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的正覺狀態。“物來則應,物去則空”。
? 當白隱禪師被誣陷的時候,如果是凡夫狀態,會怎樣呢?
? 思想上:
? 我是冤枉的,我被誣陷了,不是我干的,你們不辨真相,亂猜疑,你們都是壞人!
? 憑什么這么對我?老天不公平!我要報復!
? 情緒上:委屈,怨恨,
? 行為上:為自己辯護,攻擊不同觀點的人。
? 小結:
薩特:他人即地獄。
? 小我越強大,越認為他人是你痛苦的根源。(受害者模式)
? 1)都怪你,擾了我的平安!你為什么要那么做!!
? 2)都怪你,擾了我的平安!你為什么不那么做!!
? 被思想所困,你是無意識的,沒有覺知的,就像一個被編了某種固定程序的機器人。
?
03 如何沖破思想的牢籠?
看破,放下
3.1 覺察
念起即覺。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問自己:我是在喂養自我,還是在消融自我?
常見的例子:
? 公交車上兩個男人吵架,最后扭打起來。
覺察小我的思想認同:我的觀點就是我。捍衛我的觀點,就是捍衛我。
? 逢年過節,朋友曬紅包,曬禮物,你很生氣。
覺察小我的思想認同:生日節日應該送禮物。
? 婚姻不幸,不敢離婚,為什么?
覺察小我的思想認同:離婚的人不道德。
? 中國式催婚,催生孩子,為什么?
覺察小我的思想認同:不結婚、不生孩子的人有毛病。
? 女博士難找對象,為什么?
覺察小我的思想認同:男人應該找比自己弱的;女博士太強勢。女性應該溫柔、順從、乖、聽話,好哄騙,女子無才便是德,三從四德。
? 國人談性色變,孩子的性教育幾乎是空白。
覺察小我的思想認同:性是可恥的。
? 偶像男星越來越女性化,被攻擊為娘炮,為什么?
覺察小我的思想認同:男性應該是吳京那樣的鐵漢型。
?
小結:
? 為什么我們不快樂?
? 有自我感,我的角度,我的執著,劃分陣營,區分敵我,我們都想要證明自己是對的,所以就有了矛盾和紛爭,就有了痛苦。
你對這些思想、觀念的認同越深,他們對你的禁錮越大。這不就是自己給自己打造的思想牢籠么?!
? 只有看破、放下所有這些思想認同,才能從條件反射中解脫,才能擁有真正的自我意志。
? 禪宗:不要珍視你的觀點。不要把你的觀點當做寶貝,當做你自己。
《清靜經》:上士不爭下士好爭。
? 為什么呢?上士,有意識,有覺察,識破小我,不會被小我牽著鼻子走。小我程序不靈。他們有360安全衛士,一鍵殺毒,體檢加速,系統優化,安全防護。
? 下士,沒有360安全衛士,容易被病毒入侵,系統崩潰。
3.2 轉念
修道的前提:是不是我錯了?
? 例子:喬姆斯基,多次修正自己的理論,
? 艾弗拉姆·諾姆·喬姆斯基博士(Avram Noam Chomsky,1928年12月7日—)是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的榮譽退休教授。1972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84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杰出科學貢獻獎。據藝術和人文引文索引說,在1980年到1992年,喬姆斯基是被文獻引用數最多的健在學者,并是有史以來被引用數第8多的。
? 在1957年所出版的《句法結構》和1965年的《語法理論要略》兩書被喬姆斯基稱為“標準理論”。此后他又修正了些許這些理論,稱為“擴展的標準理論”,后又修訂擴展的標準理論,形成“修正的擴展的標準理論”。
就像身體的細胞,每天都在更新。舊的細胞死去,脫落,新的細胞誕生,成長。
科學界日新月異,從牛頓力學到量子力學,舊的科學觀被新的科學觀替代。
《禮記·大學》:“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從勤于省身和動態的角度來強調及時反省和不斷革新,加強思想革命化的問題關鍵。
所以,我們的認知革新也非常重要。
舉例1) “世界是客觀的嗎?”
舊觀念:唯物客觀
新觀念:萬法唯心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六祖的風幡公案可以說是禪宗里最有名的一個公案。
? (法寶記里對風幡的辨義說得對最為詳細。但是有一點很不一樣,就是風動還是幡動這個問題不是二僧見情景后開始爭論,而是印宗親自提出來。翻譯如下。后到南海制心寺。遇到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惠能也在下面。當時印宗問大家,你總見風吹幡,這上面幡動了么。大家有的說見到幡動了,有的說見風動了,又有的說見幡動不是幡在動是“見”本身在動,互相問難而無定論。惠能在下面站起來回答印宗,幡在動,風在動,見在動,這些動與不動都是眾人心中起的分別妄相,并非是見到幡在動,其實本身沒有所謂的動與不動,印宗聽到他這么說非常驚訝茫然,一時無法理解六祖所說。于是問六祖“居士從哪里來?” 惠能回答“ 本來就沒有來,現在也沒去” 印宗從高座上來,迎接惠能到房間內,仔細進一步請教。)(《歷代法寶記》)
小結
(量子力學實驗:電子雙縫實驗,“薛定諤的貓”)
? 被觀測的現象因觀測者而成像不同;
? “薛定諤的貓”這個思想實驗曾經是物理學的“災難”。它告訴物理學家,我們什么都不知道,什么東西都不是客觀的,而且一個東西的存在與否都得看概率,沒個準信。這幾乎摧毀了物理學家們所信奉的機械唯物主義。
? 我們的心念創造了我們的人生實相。如果哪里錯了,可能是我看錯了,我想錯了。一念之轉,一切豁然。
? 舉例2)“從生到死有多遠?”
舊的觀念:從出生到入土為一生。
新觀念:下一秒就是下一世。剎那生滅,相續無常。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金剛經》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 《資治通鑒》
? 量子力學的詮釋之一是哥本哈根詮釋(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根據哥本哈根詮釋,在量子力學里,量子系統的量子態,可以用波函數來描述,這是量子力學的一個關鍵特色,波函數是個數學函數,專門用來計算粒子在某位置或處于某種狀態的概率,測量的動作造成了波函數坍縮,原本的量子態概率坍縮成一個測量所允許的量子態。
? 哥本哈根詮釋提出不確定原理,在量子的世界里,確定性被不確定性(概率)取代了,無論是粒子的位置、能量還是速度,都處于一種不確定的狀態之中。
? 一個東西在不在某個地方(處于某個態)是不確定的。一個粒子的態在被觀測前具有多種可能態。這完全令人匪夷所思,但是又是實驗事實。
?
舉例3) “時間與空間是絕對存在嗎?”
舊觀念:時間與空間是絕對存在的。
新觀念:時空是相對概念。
? 伽利略-牛頓的絕對時空觀-->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四維時空觀-->廣義相對論的時空觀,著名的“多世界詮釋”(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
? 在牛頓的力學世界,一個粒子在一個時刻的狀態,可以用這個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來描寫。這符合我們的直觀經驗。在量子的世界,一個粒子在某個時刻的狀態,是用一組復數來描寫。
?
? 佛家的觀點:當人進入深入的禪定狀態時,對于修習禪定的人來說,時間會變慢。
? 例子:虛云老和尚入定的故事。
一切都在變,你也在變。
你要緊抓著一百年前的,一千年前的舊觀念不放,還是要與時俱進呢?
?
3.3 隨緣消業
? 舉例子:方丈避雨的故事
老子《道德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 求學(學知識)是做加法:標準,應該。不隨緣。
? 當你相信它,你就被它綁架了。佛家稱之為:所知障。
? 當事情不滿足你的標準,你就生煩惱。
“世上本無事,憂人自擾之”。佛家稱之為:煩惱障。
? 所知障和煩惱障的根源:我執(無明)
?
修道(修智慧)是做減法:圣人之道,恒順眾生,隨緣盡份。怎樣都行。
? 佛菩薩,隨緣教化,顯現不同的化身(妓女,法師,乞丐,富豪)
(“凡所有相皆為虛妄”)
? 六祖惠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本來就沒有,只是我腦海中呈現的像。念念相續,妄想紛飛。比如:自我,
? 沒有來,沒有去,都是本地風光而已。
?
3.4 修身調頻(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
被動調頻
多接近善知識,多聞正法(用正知見替換錯誤的認知)。
主動調頻
讀經(如,《道德經》、《金剛經》)(與智者同頻)。
持咒(以一念代萬念)(與佛同頻)。
諸善奉行,諸惡莫作(種善因,調頻)
小結
? 想要沖破思想的牢籠,記得:
任何時候,向內看。為自己的內在負責。
? 命運永遠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自己想得到好的命運就應當積累善因,將來必定會得到好的結果。
? 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說:
? 解脫終依己,不由他伴成,勤修聞戒定,四真諦便生。
? 提升自己的能量頻率,自利利他,
凈化宇宙的能量場,你是責任人,也是受益人。
祝愿大家都能擁有自在、圓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