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即自由??
今日分享:
我見:
我曾七次鄙視自己的靈魂
第一次,當它本可進取時,卻故作謙卑;
第二次,當它在空虛時,用愛欲來填充;
第三次,在困難和容易之間,它選擇了容易;
第四次,它犯了錯,卻借由別人也會犯錯來寬慰自己;
第五次,它自由軟弱,卻把它認為是生命的堅韌;
第六次,當它鄙夷一張丑惡的嘴臉時,卻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第七次,它側身于生活的污泥中,雖不甘心,卻又畏首畏尾。
--紀伯倫
我思: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荀子曰: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我認為,紀伯倫這句話,并不是需要我們去理解,只需要我們“按圖索驥”即可。
我們常說,人貴自省,人貴自知,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其實無從自知。因為當我們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都是深陷其中,難以自拔,迷失于局中。即使已從局中脫出,成為了旁觀者,可能也未能看出門道,因為時移勢易,很多事情已經與“當局”時不同,難以從中再有增益。
也就是說,我們對待所經歷的每一天,以及每時每刻,我們應該如何反省自我,如何讓自己一直保持清醒而進取的態度,其實是需要有章可循的。
比如,孔子說的,是看到優秀的人就要想法效仿,看到有人犯錯誤就要自己反省是否自己會犯相同的錯誤。其實也正好對應“第六次”和“第四次”:一方面,鄙夷丑惡面具,同時要反思自己是否有相似的問題,而當犯了錯之后,也不應去思考別人是否也會犯錯,因為他人的錯誤并不能將你的錯誤減輕一分一毫,所以此時反而應該“見賢”自省而“思齊”。
就像當年成龍出軌丑聞,成龍說了句“我不過是犯了每個男人都可能會犯的錯而已”。這句話乍一看似乎是在說“這件事是因為我是名人,所以才會放大”,但其實是在把責任歸結為“我這一類人”的天性。那么其實可以反駁他一句,也許真的每個男人都會有出軌的本性,但也有很多男人終其一生從一而終,那你作為名人,為什么不能和這些男人一樣成為表率呢?本能總是由欲望驅使的,但人類社會與文明之所以昌盛,正是因為大多數人都能約束自己的欲望——雖然這個說法其實有點偏正面,但總體而言,至少世界上絕大多數的表面和平都是來自于長期的自我約束。
至于荀子的話中沒有非常明確地指明應該自省什么,但這句話來自《勸學》的第一段,說的是“凡物經歷規矩的打磨而成為不凡之物”。因此,他所提的是,不僅要認真學習,還要每日自省是否順著“道理”在行事。那么實則上就是“第三次”與“第五次”。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都是通過“道理”來改變生命的本相而達到真正的堅韌,其實就是在困難與容易之間,選擇困難的、經受磨礪的一條路,成就不凡的人生。
但是,單純經受苦難而存活下來,并不是真正的明路。荀子的真意,其實指的是“自律”。
在野外自由生長的事物或許確實會有他們本身的美感,但也許無法真正“致用”。我們在恰當的時候,也需要對天性有所約束,而達到自律,積極、勇敢地去面對生活,而非逆來順受,或自由散漫,才能真正獲得自由。
我曾經和很多對各種生活逆境自稱“習慣了”而從不打算改變的人說過一句話:你這是恢復得快,不叫堅強。
真正面對逆境的方式,不是心甘情愿化為灰燼不受傷害,而是主動去擁抱我們原本對生命的熱情,從灰燼中涅槃重生。
而自律,則是這種對生命的熱情所能為我們帶來的,通往真正自由的路。
這不,咱們的晨讀口號是啥?
自律即自由。
而至于曾子,格局就相對更小一點,是指向自身的為人與治學。為人做事,要做到底;與友人交往,要始終信守承諾;每天都應該復習所學的知識。
那么紀伯倫的剩下三次,分別是:
第一次,當它本可進取時,卻故作謙卑;
其實這里結合我們流行的說法,應該是“人生不設限”。我們明明能學更多,能有更多精進時,我們故作謙卑,“我沒有做過什么”“我不會什么”“我這把年紀了學不來”……
記得我在看一部漫畫里,男主角一開始雖然覺得潛水這個愛好很時尚也很帥,但卻拒絕加入潛水社團,原因是“我不會游泳”。這是第一個設限。于是社團的師兄大笑道:是不是語文沒學好?我明明問你的是“想不想試試”,你卻回答我“能或不能”?
然后師兄正色道(重點!敲黑板!):“如果一開始就只選擇會的事去做,那我們必將一事無成。”
簡單而直擊心靈的道理。試想,我們從真正“無能”的嬰兒一直成長到現在,到底都學會了多少多少新事物?而從我們到很久的未來后,即使我們不愿意,也將會學會多少多少新事物?這其中有多少事物是我們不知不覺學會的,又有多少是認真學習才學會的?
而且,我們最開始要做的,只是讓自己去“試一試”。
粵語有句非常粗俗但非常有意思的俗話,叫“唔嫖唔知身體好,唔賭唔知時運高”。
翻譯成一句正常接地氣一點的普通話,那就是,“你不試試咋知道自己有多牛逼?”
第二次,當它在空虛時,用愛欲來填充;
這一句詩,其實翻譯得有點遠。原文是The second time when I saw her limping before the crippled. 可能是后來的詩人改的。
從改編版來看,更像是與全文的思想感情達成統一。不應在空虛時尋找感情慰藉去填補,而應以完全之姿來迎接美好的愛情。這是因為,在空虛時的愛,多半摻有原始的欲望,而非高尚的情操。這與年輕一代認為“現實生活充實”=“有伴侶”的想法不同,而是“現實生活充實之后才應考慮找尋伴侶”——也就是說,愛情并非充實生活的成分,而是只有當一個人的人格完整,且過上充實的生活時,才有資格去擁有一份真正的愛情。
而從原文來看,意思應該是“在瘸子面前跛行而過”,有點故意模仿對方,以取笑不如自己的人的意思在里面。相對而言,其內涵與后面的幾句相比,更含諷刺而非勵志。這應該是在說當時社會上嚴重的歧視問題。從今天看來,歧視問題自然也未能有真正地被解決,我們也應依然認真謹慎地去對待,不應肆意取笑他人的短處,更不應無緣由地去取笑彼此的不同之處。
第七次,它側身于生活的污泥中,雖不甘心,卻又畏首畏尾;
同樣是翻譯得有點遠的,原文是And the seventh time when she sang a song of praise, and deemed it a virtue.
改編版其實算是對前六句的一個升華,有點像總結陳詞的意思,如果能理解前六次,那么第七次的意味就不言而喻了。無非是,既然對自己的人生現狀不滿意,就更應該全力以赴去提升自己,不畏艱險,勇猛前進,云云。
但原版的意思是,“當她歌功頌德的時候,卻自以為是美德本身”。和第二條一樣,非常具有諷刺意味了。
心理學有個效應,通俗的講法是,“你說了這句話,大腦就以為你做了”,和這句話還挺有相似性的。
我們經常會看到,網友經常會夸贊別人見義勇為之類的品德,同時也會去譴責那些做不到見義勇為的人。在他們夸贊了之后,心中似乎就會有種“我認同了你,所以你也會認同我,所以我們在同一道德水平”的自豪感,從而開始占據道德高地,對他人指手畫腳。
想起當年明星被道德綁架的捐款事件,也是如出一致。一眾網友可能自己什么都沒做,就因為自己去點贊或評論夸贊了某某公眾人物捐了款,就要求所有公眾人物都要捐款,甚至還要對捐款的數額有要求。他們甚至還會很自豪,覺得自己“行使了監督權利”。
還有一種情況,其實在知識付費里面很常見。就是有些學生,在學完課程后,確實他們感受到了課程對他們帶來的益處,但他們只記得課程有多好,嘴上都是溢美之詞,甚至對老師或創始人有著或少或狂熱的崇拜,沉迷于不斷的夸贊和安利,實則上自己卻沒有真正把課程的內容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
等等。
那么,參照這每一條,我們每天都自省了嗎?是否對自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達到自知了呢?是否能夠自我察覺在這些過程中,自己的情緒變化,自己的思維的流動,以及自己的成長呢?
我猜,這就是紀伯倫寫出這首詩的初衷,他是制作了一面能對自己進行自省,不斷完善自我的一面鏡子。而我們也可以參照這面鏡子,去看清自己,認識自己,察覺自己。
最后附上原文:
Seven times have I despised my soul:
——Kahlil Gibran
The first time when I saw her being meek that she might attain height.
The second time when I saw her limping before the crippled.
The third time when she was given to choose between the hard and the easy, and she chose the easy.
The fourth time when she committed a wrong, and comforted herself that others also commit wrong.
The fifth time when she forbore for weakness, and attributed her patience to strength.
The sixth time when she despised the ugliness of a face, and knew not that it was one of her own masks.
And the seventh time when she sang a song of praise, and deemed it a virtue.
解讀人:阿冷
發起人:阿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