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拆片段——P28
R:(閱讀原文)
主題:找個理由還不簡單么?
I—我理解(用自己的語言闡述原文)
這是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由《象與騎象人》的作者喬納森?海因提出。
有一對親兄妹,去旅行時決定發生性關系(雙方達成一致),為了安全,雙方都服用了避孕藥,并保證只此一次。事后,兩人的關系更融洽了。
心理學家向參與思想實驗的人提問:你覺得一對成年的親兄妹,在雙方自愿的情況下發生性行為,可以接受嗎?
大家都說:不能接受。心理學家接著問:“ 為什么呢?”
“親兄妹發生關系是亂倫,會生下不健康的孩子。”——但他們進行了嚴格的避孕措施。
“那也不行,這樣會毀掉親人關系。”——但是他們關系沒有變壞,反而更好了!
“我說不出什么其他理由,但是這樣做肯定是錯的。”
我真佩服喬納森?海因特的天馬行空,能構思出這么尖銳有創意的思想實驗。
但它的確說明了一個現象,很多時候,我們對一個人,一件事的判斷是在還沒有依據的情況下,迅速憑空做出的。
就好像每個人的大腦中內置了一個“喜歡計量表”,當你看到某人,聽到某事時,這個計量表就開始運轉,完全不需要經過全面的評估,謹慎的推理,立刻衡量出喜歡或是不喜歡。
接著為了讓你信服自己的判斷,左腦的語言中樞會幫你編造理由。至于什么理由——找幾個理由還不容易么?
A1——我聯系(相關過往經歷)
最近看了周迅主演的新劇《不完美受害人》。編劇將人類先隨主觀(也可能是隨偏見)判斷,再為結論尋找理由的現象描述地淋漓盡致。
趙尋是一家大型公司,新招聘的年輕貌美的董事長助理,在一次酒后,被董事長強行發生性關系,隨后趙尋報了警。
在偵查階段,警方找公司同事了解情況。同事們完全不了解當晚的情況。但他們都為“不太可能是強奸”的主觀判斷找了大量理由。
“女生收了很多禮”,“公司對她特別待遇”,“人家要干三年的事,她幾個月就干完了”,“為什么去喝酒呢?”,“為什么不明確說不呢?”
其實理由和結論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但人一旦做出判斷,那么這些理由就越看越像證據。(冤案就是這樣一步一步釀成的)
而結論究竟是怎么做出的呢?(也就是喜歡計量表是怎么運作的呢?)
那就近乎荒誕了,有可能僅僅因為對方有跟你相似的地方(同名,同性,同籍等),喜歡計量表就毫不猶豫地顯示喜歡。
也有可能僅僅因為對方是個黑人,計量表就不由分說地顯示厭惡。
可見人是多么主觀任性的物種,人的大腦的運作機制是多么沒有客觀公平可言啊。
A2——我行動(將新知用到未來場景)
目標:
將大腦先判斷再找理由的特點告訴咨詢面試注意事項的學生,提升考官滿意度。
現狀描述與改進:
每年找工作季,都有學生向我咨詢面試的注意事項。每次我都會強調怎么用結構化回答應對考官,遇到刁鉆的問題怎么應對等等。
但我沒有特別強調面試前的準備,包括服飾妝容,微笑眼神,身體語言等等。
從今天的片段看,在你正真開口之前,考官已經通過這些對你做出來了判斷。
如果你的表現沒有比其他考生突出許多倍,那么決定你能否成功的因素很有可能不是你說得怎么樣,而是你穿得怎么樣,微笑怎么樣。(看來顏值是第一生產力啊!)
要強調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最好能預面試,因為不經練習,很難展現相對完美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