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翌汐
(一)
你是不是常常有這樣的體驗,明明放假在家追劇刷手機,其他什么事都沒干,可一天下來簡直渾身力氣全都被抽走了,甚至覺得比上班的時候還累。
為什么會這樣?難道追追劇、刷刷手機能消耗多少體力和腦力,比加班還累嗎?
我們往往會忽視一個事實:人是對自己有心理期待的。在你毫無察覺的時候,意識一直在進行價值判斷。
明明意識認為你應該把每天都過得積極而富有意義,但追劇也好,刷手機也罷,這些行為都被意識判定為不積極的,是于進步無益的“不合格”行為。
于是意識企圖用內疚或羞愧感來影響你,促使身體行為更加積極,可身體不愿意勞動呀,又不停地對抗意識的驅使…就這樣,你的精神一整天都處于沖突和掙扎之中,精神力被消耗殆盡,不累才怪。
(二)
也許你早已忘了自己曾和自己達成過哪些約定,可是意識牢牢記著呢,你說要好好看書、鍛煉身體、戒掉零食,可剛捧起書就去抓手機,一回到家就癱在沙發上,看到美食就大快朵頤……
你一次一次地讓自己失望,你在不斷的失約中否定了自己。
心理學有個詞叫“習得性無助”,來源于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的一項實驗:
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電擊,狗因為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后,蜂音器響了但還未給電擊的情況下,哪怕籠門打開了,狗不但不逃,反而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
“習得性無助”指因為重復的失敗或懲罰,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和無望的心理狀態。
反思一下,我們平時常常下定決心卻總是無力履行,反復的失敗是不是讓自己陷入“習得性無助”了呢?
(三)
如何改變?那么就對自己誠信一點吧。
有承諾,就去遵守;有期待,就去追逐;有決心,就去行動。
找回對自我目標的掌控感。
其實有時候,下定的決心總是不能實現的原因,只不過是你把目標訂得太高,高到自己根本就實現不了,干脆就提前放棄了。
不妨對自己寬容一些,先嘗試訂一些小任務,比如嘗試每天看15分鐘書,這15分鐘不碰手機,完成就給自己打鉤,堅持21天就給自己個小獎勵,慢慢培養完成任務的成就感。
隨著做到的事越來越多,積累的自我認可越來越強烈,就會發現可以挑戰更高的目標,修煉更加自律的生活。
值得強調的是,制定目標的時候建議僅針對行為過程,而非結果。
比如鍛煉,目標是連續運動40分鐘會比較好實現,如果要求連續跑10公里,初學者恐怕沒幾天就要放棄了。又比如背單詞,要求一天背100個單詞,那么有背這個動作就已經達標,若要求一天記住100個單詞,那么如果沒記住,往往會產生未完成任務的挫敗感。
(四)
學會和自己的大腦談判。
一旦開始實施計劃,你會發現自己的大腦會變著花樣地找理由來避免執行。“今天身體太累就算了”、“今天忙得沒時間看書,明天再補吧”……之類的托辭層出不窮。
別信它。
你的意識里有一根底線,一旦你相信了大腦的托辭而突破了這根底線,你就會發現接下來就是破罐子破摔了,完全沒法再嚴格執行計劃了…什么看書明天補啊,明天又有其他事情要做了,最后攢著攢著根本就補不了了,干脆放棄算了…
所以要對大腦保持戒備。
我這幾年受益最深的經歷就是堅持跑步。
其實常常回到家就不想出門運動了。每當這個時候就對自己說,無論怎樣,先穿上運動服和鞋子,如果走出家門還是不愿意運動,今天就作罷。結果等到穿了運動鞋打開門的時候,也就自然而然地去健身房了。
你瞧,堅持健身的秘訣很簡單,就是無論你的大腦說什么借口,你都先讓自己穿上鞋子,打開房門。
我一直堅持的早起,也無非就是在鬧鐘響的那一刻,無論多冷都掀開溫暖的被子而已。
而不斷地履行承諾,能讓自己獲得極大的成就感和自我認同感,從而更加自律,形成更加從容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節奏。
不記得從哪里看過的一句話:你的自律里,藏著你的運氣。
共勉。
365天極限挑戰日更營 第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