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覺得,輕閱讀和碎片化閱讀只存在于成人閱讀中。自從我擔(dān)任一家兒童和低年級小學(xué)生閱讀雜志的終審后,發(fā)現(xiàn),輕閱讀和碎片化閱讀也存在于兒童閱讀中。
一些校園故事或者原創(chuàng)的童話故事,讀者的閱讀過程非常快樂,可是,我們在哈哈樂過以后,從剛才的閱讀中得到了什么?很少,甚至沒有。這樣的閱讀,我們就稱之為輕閱讀。類似的童書,在本土作家的作品中,并不少見,比如那位風(fēng)靡校園的女作家的作品。
我的一位朋友,死一家文學(xué)報的主編,同時也是一位兒童文學(xué)作家,我們曾經(jīng)在微信朋友圈里議論過,什么樣的童書才是比較高級的?我們的共識是,高級的童書應(yīng)該讓讀者在閱讀故事的同時,觸感到知識的溫度。
其實,這并不只是我們倆的認識。上海《新民晚報》“夜光杯”的編輯殷健靈女士也是一位兒童文學(xué)作家,這位不斷有新作推出的女作家,總是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她最新一部作品《野芒坡》,就有意在其中存入了有溫度的知識,讓一個孤兒在教會的孤兒院里接觸到西方的工藝制作(鞋子、木工)乃至米開朗琪羅的畫作。我很推薦殷健靈的這本《野芒坡》,一個名叫幼安的孤兒,在上世紀(jì)初經(jīng)由教會孤兒院和學(xué)校的培養(yǎng)終于學(xué)成到可以有資格去意大利佩魯賈藝術(shù)學(xué)院學(xué)習(xí)繪畫,故事本身就很有意思,但是,隨著我們年齡的不斷增長,我們閱讀的難度會越來越大,幼安畢竟簡單的人生一定會被我們忘記,但是,由幼安的故事帶給我們關(guān)于米開朗琪羅的繪畫,將會永駐我們記憶變成我們的修養(yǎng),這就是我認為的童書中的知識溫度。
在童書中植入有溫度的知識,在引進版童書中,做得尤其出色。今天,我們僅以99童書攜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出版的“諾獎童書”為例。
這套童書,一共10本,威廉·福克納的《許愿樹》、勒克萊齊奧的《夜鶯之歌》《樹國之旅》、高爾斯華綏的《如夢初醒》《我的小狗》、葉芝的《愛爾蘭童話故事》、吉卜林的《原來如此的故事》《叢林故事》塞爾瑪·拉格洛夫的《紅襟鳥》和梅特林克的《蜜蜂的生活》。請原諒我的孤陋寡聞,一拿到這套書的時候,我驚呆了。威廉·福克納、勒克萊齊奧、高爾斯華綏、葉芝、吉卜林、梅特林克,都是世界文壇響當(dāng)當(dāng)?shù)拿职。渲校诽亓挚说摹肚帏B》創(chuàng)立了戲劇文學(xué)的新模式,而威廉·福克納,《喧囂與騷動》,意識流的敘事方式至今無人能夠超越,至于高爾斯華綏、葉芝、吉卜林、勒克萊齊奧等等,雖在文本表達方面不見驚世駭俗之處,可他們以自己作品的內(nèi)涵和多樣性表達,榮獲了諾貝爾文學(xué)獎。
這些偉大的作家居然紛紛寫作了童書?他們不可能花時間來寫一本僅僅逗我們一樂的故事書。他們奉獻給孩子們的童書,究竟是什么樣的童書?
我早已過了閱讀童書的年齡。然而,諾獎作家“屈尊”來為孩子們寫作,讓我對這10本童書充滿了好奇心,滿足好奇心的唯一辦法,就是一一閱讀這10本書。讀完以后,我非常欣慰,因為大師的創(chuàng)作滿足了我對童書的期待,就是在童書中滲透了有溫度的知識。
一種,是硬知識,典型之作是吉卜林的《原來如此的故事》。
吉卜林是一位英國作家,42歲時榮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至今也是最年輕的諾獎獲得者。1907年瑞典為什么將諾貝爾文學(xué)獎頒給吉卜林?因為他創(chuàng)作了8部詩集、4部長篇小說、2部短篇小說集等等,而為世界文學(xué)愛好者熟知的吉卜林,則是因為他的兩部動物故事《原來如此的故事》和《叢林故事》。說到動物故事,我們也許不陌生,不就是將動物擬人化寫一個故事嗎?對,也不對。對的是,吉卜林愛他的兩本動物故事集中的確用了擬人化的手法,為孩子們寫作了豐富的動物故事。吉卜林知道,唯有這樣的方式,才更能讓孩子們接受他的作品。吉卜林的動物故事,啟迪了不少后來者,他們也為孩子們奉獻了不少動物故事集,其中的佼佼者,是美國的西頓。眾多寫作動物故事的作家,我們?yōu)槭裁粗惶峒妨趾臀黝D呢?因為他們在寫作動物故事的時候,堅決不為所欲為,而是恪守一條法則,即決不違背關(guān)于動物的常識。
《大象的鼻子為什么那么長》是《原來如此的故事》12個故事中的一個,(很多來自西方的童話故事都喜歡用12篇結(jié)集成書)。要回答大象的鼻子為什么那么長,就是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回答起來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那是物種的特征。怎么辦?善于講故事的吉卜林想象出小象原來有個小鼻子,被狡猾的鱷魚欺騙鼻子被鱷魚的血盆大口咬住了,要不是雙色蟒蛇的拼死相救,小象就成了鱷魚的美食。小象的命是保住了,但原本小小的鼻子在鱷魚與雙色蟒蛇以及自己入拔河一樣拉拽下,變形為長鼻子。這個故事版權(quán)屬于富有想象力的吉卜林,與小象為什么有著長鼻子的科學(xué)原理是不相符的。但是,吉卜林創(chuàng)作《大象的鼻子為什么那么長》的目的,不在于告訴小讀者大象的鼻子為什么那么長,而是想告訴我們,大象的長鼻子的用途,于是,他這么寫道:
第三天快要日落的時候,有一只蒼蠅落在了象寶寶的肩膀上,他下意識揚起鼻子,拍死了那只蒼蠅。
“這是第一大好處!”雙色大蟒蛇說,“以前你那小鼻子可辦不到吧。再試著吃點東西。”
象寶寶想都沒想,揚起鼻子拔起一撮草,在前腿上撣去灰塵,塞進了嘴里。
“第二大好處!”雙色大蟒蛇說。“以前你那小鼻子也辦不到吧。有沒有覺得被太陽曬得很熱呢?
“是挺熱的,”象寶寶想也沒想,用鼻子從泥濘的、灰綠色的林波波河岸卷起一灘泥,扣在腦袋上,就像給自己做了一頂涼快的泥巴帽子。
“第三大好處!”雙色大蟒蛇說:“以前你那小鼻子也辦不到吧……”
吉卜林通過象寶寶與雙色大蟒蛇的對話,陳述的大象長長的鼻子的三大用處,是有著科學(xué)依據(jù)的。象鼻子的三大用處,是否也反證了大象這一物種何以要長出一個長長的鼻子呢?
另一種,我稱之為軟知識,亦即通過故事傳達給小讀者行為規(guī)范。
高爾斯華綏的《福爾賽世家》是世界文學(xué)的一顆瑰寶。讀了他的《如夢初醒》和《我的小狗》后,真佩服這位偉大的英國作家的初心、童心和愛心。特別是那本寫一個名叫喬恩成長陣痛的《如夢初醒》,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大作家對一個小男孩的成長期待。
喬恩8歲那一年的6月,他第一次遠離了媽媽,因為媽媽隨爸爸去愛爾蘭度假了。爸爸媽媽不再家的那段時間里,高爾斯華綏讓喬恩閱讀了《湯姆·索亞歷險記》和《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馬克·吐溫的這兩本童書,讓喬恩懂得了不少道理,其中一條,就是懂得了怎么主動去愛父母,高爾斯華綏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情節(jié),喬恩總是在問臨時來照顧他的珠妮“阿姨”,他用什么樣的方式從樓梯上下來迎接遠道回家的爸爸媽媽。閱讀這一段的時候,你越是為喬恩糾結(jié)于用什么樣的方式下樓迎接父母感到可樂,越是能體會到突然長大的喬恩對父母的愛。我尤其喜歡高爾斯華綏的這一段敘述:
“我想看看媽媽帶回來了些什么東西,你不介意吧,爸爸?”
他音調(diào)低沉,長出了一股男子漢氣。可爸爸看穿了他的心思,這使喬恩一陣窘促。爸爸嘆了一口氣,回答道:
“好吧,老伙計,去愛她吧。”
他先是裝作不著急,慢慢走著,然后一溜小跑,來彌補慢走落下的時間。她從自己的房間走進媽媽的臥室,門死開著的,她正蹲在一個箱子前,他默不作聲的靠近她。
媽媽站直了身子,問道:
“怎么了,喬兒?”
“我就是過來看看。”喬恩答道。
媽媽又給了他一個擁抱。喬恩爬到了靠窗的一個座位上,盤腿坐在上面,看著媽媽打開行李。他這樣坐著,看著,心情愉悅……
“我想看看媽媽帶回來了些什么東西,你不介意吧,爸爸?”因為有馬克·吐溫的書打底,喬恩知道作為一個男子漢應(yīng)該獨立,可他又實在想到媽媽身邊去,于是,“他音調(diào)低沉,長出了一股男子漢氣”,可爸爸到底老奸巨猾,一眼就看出了喬恩的心事,這讓喬恩很不好意思呢,于是,“他先是裝作不著急,慢慢走著,然后一溜小跑,來彌補慢走落下的時間”,寫得太有意思了,等讀到“他這樣坐著,看著,心情愉悅”這一句時,真叫人忍不住呵呵笑出聲來,因為,高爾斯華綏將一個行將學(xué)著獨立又一時無法割舍對媽媽依戀的男孩,描述的惟妙惟肖。不錯,高爾斯華綏的本意是告訴這本書的讀者應(yīng)該怎么珍惜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以及一個男孩應(yīng)該怎么學(xué)著走出獨立的第一步,可是,這一段敘述,對我們?nèi)绾螌懽魑模袥]有指導(dǎo)意義呢?
《如夢初醒》中的溫暖,我們閱讀威廉·福克納的《許愿樹》時,也能感受到。
高爾斯華綏是一位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的作家,他寫得如此溫暖,總讓人感覺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威廉·福克納,生活在美國南方的一位作家。為什么要特別指出福克納是一位美國南方作家?只有去過美國南方,弗吉尼亞州、田納西州等等,你才能感慨“好上好水好寂寞”是那么真實的存在,在數(shù)小時見不到一個人的天地里,人的心事會浩渺而狂奔,所以,去過美國南方以后再讀福克納的代表作《喧嘩與騷動》,才能懂得福克納為什么能寫出如此意識流的小說。意識流小說,可見,福克納是一位先鋒的、前衛(wèi)的作家,可是,這位先鋒、前衛(wèi)的作家,一想到要為孩子們寫一本書,竟會變得如此柔軟和慈祥,去讀讀《許愿樹》吧,真是讀得人潸然淚下。
諾獎作家寫作的童書的第三個特點,也是我感覺很疑惑的地方。這樣的疑惑,尤其來自葉芝編撰的《愛爾蘭童話故事》。
葉芝是一位愛爾蘭詩人,根據(jù)他的一首詩歌《當(dāng)你老了》譜曲而成的同名歌曲,近年來在此地非常走紅,這首詩葉芝是為他一輩子的愛人毛特岡寫作的。毛特岡是葉芝生活年代里愛爾蘭著名的女演員,葉芝對她一見鐘情,但毛特岡不愛葉芝,盡管他是一位諾貝爾文學(xué)獎獲得者。“愛人結(jié)婚了,新郎不是我”,怎么辦呢?葉芝就遠遠地祝福毛特岡,方法之一就是寫作了這首天長地久的詩《當(dāng)你老了》。我想象這樣一位溫暖的詩人要編一本愛爾蘭童話故事,一定會選擇類似“王子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樣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愛爾蘭童話故事》中當(dāng)然有,更有《鬼故事》這樣的故事。這個故事很短,只占了這本書的兩頁半,就篇幅而言,舍棄也是不令人可惜的,更何況,它是這樣一個故事:
在出門走水路的年代,有一次,我從都柏林順大運河而下。
這簡直是一個恐怖故事嘛,怎么適合講給孩子們聽?我想了數(shù)天以后邊明白,能寫出《當(dāng)你老師》的暖男葉芝為什么非要將《鬼故事》放進《愛爾蘭童話故事》,是因為他覺得,孩子們絕不是只適合接受傻白甜故事的讀者,有時候他們也應(yīng)該接觸到像《鬼故事》這樣陰森可怖的故事,一方面,告訴讀者這個世界有陽光明媚的白天,也有月黑風(fēng)高的夜半。人,對四季輪回、日出日落要有一點敬畏之心。
塞爾瑪·拉格洛夫的《紅襟鳥》(封面見題圖)是這一套童書中最厚的一本,也是我力薦大家閱讀的一本書。這本書時塞爾瑪·拉格洛夫根據(jù)《圣經(jīng)》結(jié)合孩子們的特點撰寫的一本故事。也許,我們會說,將來我又不信基督教或者天主教或者猶太教,為什么要閱讀根據(jù)《圣經(jīng)》改編的《紅襟鳥》?作為一個愛書人,我們不能不讀外國文學(xué)作品。許多外國文學(xué)作品都與《圣經(jīng)》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不懂得圣經(jīng)故事,我們的閱讀就會大打折扣。從《紅襟鳥》開始,如果我們能夠通讀《圣經(jīng)》,等于是為自己架起了通往外國文學(xué)的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