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醉中贈符載》是唐代詩人竇庠所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的前兩句說的是:詩人與友人有志未遂,經常借酒消愁。后兩句說的是:人們不要小看小小的一池水,即使水淺處也可能有臥龍。“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這兩句與劉禹錫的《陋室銘》中的”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一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品原文】
? ? ? ? ? ? ? ? ? 醉中贈符載
白社會中嘗共醉,青云路上未相逢。
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
【詩詞注釋】
①嘗:曾經。
②青云:比喻高官顯爵。
【白話譯文】
? ? ? ? 我曾經在白社聚會時相聚共飲,而后在官場上卻沒有再次相逢。
? ? ? ? 你們不要小瞧淺淺的池中之水,淺水處也不妨有著深藏的臥龍。 [1]
【作品鑒賞】
? ? ? ? 《醉中贈符載》是一首抒寫不得其志的憤懣不平之作。與作者在白社會中“共醉”的符載,字厚之,蜀人,早年隱居廬山,后辟西川節度使幕掌書記,加授監察御史,有集十四卷,今存詩二首。符載是作者的友人,也是詩人,詩友相遇,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酒添詩思,詩助酒興,頻頻把盞,一醉方休,真是吃得好不暢快。“青云”句說明竇庠和符載當時都還沒有考中科舉,踏入仕途。這一句詩隱約流露出有志未遂的感慨。由此再返觀第一句,作者和友人的“共醉”,既有詩友相逢高興的一面,也不無同憐不遇、借酒消愁的意味。但是,酒畢竟能為人平添許多豪氣,作者和友人又都是懷瑾握玉的有才之士,所以,就有了這醉中揮就的壯語驚人的后二句:“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
? ? ? ? 何等自負自信,自視甚高自命不凡!是自詡,也是許人;是自慰,更是慰人。作者和友人當時都處落魄失意之時,一介書生,書劍飄零,對人情的冷暖,世態的炎涼,世路的坎坷當有十分痛切的感受,白眼如芒在背,冷漠如冰似霜,心中郁積了許多感慨不平之氣。“時人莫小”正說明了“時人已小”“時人常小”,即作者和友人常遭“時人”的小看,被“時人”冷落、嘲弄、侮辱。對潦倒的讀書人, 目光短淺的世俗之輩往往表現得極為勢利,除了不屑一顧的蔑視,毫無同情和尊重可言。而詩人在氣質上都是極為敏感的,有才能的人更是每每氣盛,當他們的自尊心被深深刺傷,尊重需要得不到滿足,心理失去平衡的時候,他們便向那些恣意輕漫自己的勢利之人發出警告,提請“時人”,不要鼠目寸光,奉勸“時人”眼光放遠一點;切莫看不起一池淺水,焉知池中水沒有蛟龍潛藏?“算蛟龍終非池中物”,有朝一日風云際會,臥龍一定會得志行時,興云作雨,潛淵騰天。失意的士子就是淺池中的臥龍。時人,他們明白嗎?
? ? ? ? 世俗之人的勢利短見,古今皆然,是一個誰也無法否認的歷史性存在。在那些世俗之輩的眼中,只認得“權”和“錢”二物,除此之外,世界上再沒有第三種有價值的東西。對于不能福禍他們的讀書人,他們向來是最看不慣,也最看不起的。勿庸諱言,他們是社會上一個相當廣大的階層,來自他們的這種帶有普遍性的輕易而隨意的卑視傷害,給不遇的士子們的人格心靈上帶來極大的痛苦:羞惱、憤懣、不甘、不平,備受精神壓抑的讀書人恨到極出處,便常常以未來的前程對抗世俗,對“時人”的蔑視報以更高的蔑視,李白詩云:“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杜荀鶴詩云:“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都是出于同一的建立在對自我才能高度自信的基礎上,那種企望超脫世俗困境的心態。當士子們一朝得志,金榜高中之后,更是抑制不住一腔興高采烈之情,向那些曾經蔑視過自己的世俗之輩進行示威性的夸耀:“馬頭漸入揚州郭,為報時人洗看。”(章孝標《及第后寄廣陵故人》);“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后》);長期郁積的一肚皮齷齪鳥氣,終得渲瀉凈盡,兀的不喜煞人也么哥!雖不免得意忘形,器小易盈之嫌,但這一種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正不必對其人其詩置以微詞。
? ? ? ? 這的確是這樣:“淺處無妨有臥龍”,在不起眼的地方,往往潛藏著一種極大的可能性;在表象的背后,往往隱藏著和表象相悖的實質。譬如一池淺水,本無是觀,你完全可以對它的存在忽略不顧,但你哪里知道,在你忽而不見之中,無視的不是池水,而是水中臥龍。目光短淺不行,就事論事也不行,重要是展望變化的端睨,看到發展的大趨勢。要有穿透底蘊的洞察力和判斷未來的預向性。“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今天的一莖幼芽,也許就是今后的一株參天大樹;現在的一圃幼苗,也許就是今后的歲月里的一片茂密森林;樸素的一句話,也許包含著一個絕對真理;小小的一念,也許會轉成偉大的結果;小小的一環,也許是系乎全局的關鍵所在;數椽茅舍,無礙名士高臥;一池淺水,不妨蛟龍暫棲。對于人們來說,根本的是,要看到表象的背后,要看到“一切的現在都孕育著未來,未來的一切都生長于它的昨天”。
【作者簡介】
? ? ? ? 竇庠(約767-約828),唐朝詩人,字胄卿。韓皋鎮武昌,辟為推官。皋移鎮京口,用為度支副使。改殿中侍御史,歷登、澤、信、婺四州刺史。庠天授倜儻,氣在物表,一言而合,期于歲寒。為五字詩,頗得其妙。曾任登州刺史。竇叔向之子,家中還有四位兄弟:竇常、竇牟、竇群、竇鞏,竇氏一老五小俱以詩馳聲當代,且與同時名仕常袞、包佶、元稹、白居易、韓愈、韓皋、房孺復、韋夏卿、武元衡、裴度、令狐楚等過從友善,多有酬唱,著有《竇氏聯珠集》。《全唐詩》收有其詩作二十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