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人搞婚外情的故事很多。
斯通納就是其中一個。
43歲那一年,他愛上了一名年輕助教凱瑟琳。剛開始,他們小心翼翼地表達著不輕易被察覺的感情。后來,他們彼此敞開心扉,“幾乎每個下午,斯通納上完課后就去她的公寓。他們做愛,說話,然后又做愛,像孩子玩游戲般不知疲憊。春天的日子延長了,他們渴望夏天的到來”。
他們無拘無束地愛著,直到他的死對頭拿這件事打壓他。
凱瑟琳離開了。那個夏天,斯通納驟然變老。
說實在,斯通納不是高富帥,也沒什么太大能耐。
但不知道為什么,看到他這樣,我挺心酸。
他是一名大學老師。原本他以為自己不稱職,好在內心真正喜歡,隨著時間推移,講課越來越好,學生們常常圍著他提問。
有一年,他堅持給一名敷衍的學生打了不及格,惹怒了這名學生的導師。后來這名導師升為系主任。
斯通納在他手下工作了20年,被壓制了20年。直到退休,斯通納的職稱一直沒有升到助理教授以上級別。
但能當上老師,已是他事業最大的成就了。
他生于貧困家庭,父母是地道的農民。因為是獨子,父母也不善言辭,孤獨仿佛是他人生的原始狀態。
能讀大學,完全是因為父親希望他去學習科學的耕種技術。
父親讓他去讀農學院,課余時間,在農場工作賺學費和零用錢。
然而一次文學課,使他改變了學業方向,轉修文學課程。
好心的老師在畢業之際告訴他,可以繼續讀完碩士、博士,然后留校任教。
就這樣,他成了一名老師,“內心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烈的期待,而且胸懷強烈的崇高感”。
即使身處人數眾多的大學,我也一直覺得他挺寂寞。
他沒什么朋友。
因為他不是熱衷社交的積極分子。
當然也有兩個比較熟絡的朋友,但還沒到交心的地步。
一戰來了,兩個朋友都去參戰,他沒去。
其中一個朋友死于戰爭,他說過“大學就像一個庇護所,是給那些體弱、年邁、不滿以及失去競爭力的人提供的供養所”。另一個回來了,當了大學校長。
余生,他常常想起他們三人淡淡的友誼。
原本我覺得他有可能獲得親密的家庭關系的。
年輕的時候他遇見美麗優雅的伊迪絲,并向她求婚。這是他人生為數不多的激動時刻之一。
然而不出一個月,他就知道自己的婚姻失敗了。一年后,他學會了沉默。
妻子病態地疏遠他,厭惡他的愛撫。
她把他所有東西搬出書房,換上她的雕塑和繪畫。
她嚴格控制女兒的生活,而且用各種方法阻止他跟女兒說話。“小時候的女兒既安靜又開心,對什么東西都歡歡喜喜的”,后來變得沉默不語,垂頭喪氣。
他知道,女兒跟他待在一起的時候是滿足的,但即便如此,她也不愛說話了。為了逃避被母親管著的那個像監獄的家,女兒早早懷孕,嫁給了一個不相愛的男同學。
二戰后的幾年,是他教書教得最好的幾年,也是他平生最幸福的幾年。
他一直想拖到最后一刻才退休,直到他查出癌癥。
他平靜地處理著一切,然后住院。伊迪絲跟他聊些瑣事,“他們之間醞釀出新的平靜,就像愛情剛剛萌芽時的那種安靜……他們已經原諒了曾經對彼此的傷害。”
彌留之際,他覺得自己曾經念念不忘的失敗已經不重要了。他沒有喊誰,獨自度過屬于自己的死亡時刻。
“他還期望什么呢?”
他的人生平淡無奇。有人說這是一個失敗者的故事。
《斯通納》這本書1965年首版,在美國賣了不到2000冊,好像是印證了這個觀點。人們渴望看到英雄,喜歡成功者述說勵志的故事,但斯通納有什么呢?
他只是一個沒有主角光環的普通人。
2013年再版,《斯通納》五十年后竟迎來了暢銷。《紐約時刻》評論“是獻給被虧欠的藝術的一次遲來的正名”。這時候也有人說他成功,因為死亡之前,他意識到他自己,“他就是自己,他知道自己曾經是什么樣的人”。
他是成功還是失敗?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斯通納的故事,或許也是千千萬萬普通人的故事,是你我的故事。他渴望有些成就,渴望有平靜的婚姻,渴望親密的友誼,渴望愛……但總是不那么如意。
超人能拯救人類,英雄讓人膜拜,大明星走到哪都閃閃發光,但不是所有人都是這一類人。
更多的人只是拼盡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