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浛 ??
韡(wěi)韡彤管,冉冉輕翰。正色玄墨,銘心寫言。——晉.傅玄《筆銘》
書不借筆,猶如行不由徑。筆是書寫圖畫的工具,位列“文房四寶”之首。中國古代文字與美術的發展都與筆的演變密不可分,幾千年悠久燦爛的文明因筆的存在得以延續與傳承。
- 1 -
筆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1980年陜西臨潼姜寨村發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硯、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從彩陶的紋飾花紋可辨認出毛筆描繪的痕跡,證實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筆或類似毛筆的筆。
古人先以利器刻劃記事,或以削尖的竹木蘸漆書寫,隨后開始縛毛制筆。春秋戰國時期,毛筆的應用已經較為普遍。秦筆改變用線纏繞筆毫的方式,將筆頭鏤成腔狀納入筆毫,此基本形制沿用至今。
漢代時毛筆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是開創了在筆桿上刻字、鑲飾的裝潢工藝。二是出現了專論毛筆制作的著述,如東漢蔡邕著《筆賦》,這是中國制筆史上的第一部專著,對毛筆的選料、制作、功能等作了評述,結束了漢代以前無文字評述的歷史。三是,漢代人們習慣將毛筆簪戴于頭發或冠巾上,以備奏事之便隨時取用。毛筆筆尾尖削,筆桿較長,稱為“簪白筆”。
魏晉時期,簪筆之風不再盛行,由于低矮幾案的使用,書寫者需跪坐在席上懸肘書寫,因此魏晉至唐的毛筆筆桿短粗,多使用筆鋒堅挺的鼠須筆、雞距筆等,制筆技藝與書畫藝術相互促進。
從唐至宋,隨著高桌案的出現和普及,為適應“著臂就案”的書寫姿勢,筆鋒軟熟的散卓筆逐漸流行,改變了晉代以前的舊制,毛筆制造有了成熟完整的體系。
明清時期,制筆發展鼎盛,裝飾富麗堂皇,工藝追求甚高。筆管書字成為制筆風尚,一直沿用至今。
- 2 -
蒙恬不是大將軍嗎?怎么聽說他還會造筆?
相傳蒙恬駐軍邊疆,經常要向秦始皇奏報軍情,而當時文字書寫,是用刀契刻的。由于邊情瞬息多變,文書往來頻繁,用刀契刻字速度太慢,不能適應戰時需要。蒙恬急中生智,隨手從士兵手中的武器上撕下一撮紅纓,綁在竹桿上,蘸著顏色,在白色的絲綾上書寫,由此大大地加快了寫字速度。此后,又因地制宜不斷地改良,根據北方狼、羊較多之便,利用狼毛和羊毛做筆頭,制成了早期的狼毫和羊毫筆。
1954年6月在湖南長沙古家公山發掘了一座完整的戰國時期的木槨墓,陪葬品中有一支毛筆,是用上好的免箭毛制成的,用細小的絲線纏住筆頭和筆桿,外面涂漆加以固定,全身套在一支小竹管中,桿長18.5厘米,直徑O.4厘米,毛長2.5厘米。這可以說是我國存世最古的毛筆,它誕生的年代,要比傳說中蒙恬發明毛筆的時間早得多。由此可以證明,早在蒙恬之前,毛筆已經存在。
- 3 -
為筆作傳的大神,了解一下?
唐代文學家韓愈曾以筆擬人,作《毛穎傳》云:“穎與絳人陳玄、弘農陶泓,及會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處必偕。”這里的毛穎、陳玄、陶泓、褚先生即分別代指筆、墨、紙、硯,“毛穎”遂成為毛筆的別稱。
宋人林洪《文房圖贊》又將十八種文房用具比擬為十八學士,毛筆位列其首,稱“毛中書”。
- 4 -
毛筆的制作精細而復雜,基本工序大致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制作筆頭,二是加工筆桿,三是筆頭與筆桿裝配及加工修整。整套工序少則幾十,多則上百。
毛筆筆頭通常用動物的毫毛加工制成,根據彈性強弱可分為硬毫(如兔毫、狼毫、貂毫、紫毫、鼠須等)、軟毫(如羊毫、雞毫、胎毫等)與兼毫(如紫羊毫、羊狼毫)三種。根據鋒穎長短可分為長鋒、中鋒與短鋒。
除最常見的管筆外,亦有提筆(斗筆)、抓筆(揸筆)等大型筆及微毫筆。毛筆筆桿以竹、木最多,另有象牙、犀角、金銀、雕漆、玉石、陶瓷、琺瑯等。
- 5 -
宣筆
宣州(今安徽宣城)在唐代聲名鵲起,成為全國的制筆中心,所制毛筆稱為“宣筆”。唐代詩人白居易《紫毫筆詩》言:“每歲宣城進筆時,紫毫之價如金貴。”
湖筆
湖州亦稱吳興,在元代迅速崛起,逐漸取代宣州的地位。湖筆尤以長鋒羊毫為著。湖州馮應科的筆、趙孟頫的字和錢舜舉的畫在元代被稱為“吳興三絕”。明代湖州更是成為宮廷御用制筆的重要基礎。
湖筆具備尖、齊、圓、健的特點,稱為湖筆的“四德”,所以有“毛穎之技甲天下”之說。這是從書寫效果上說的:“尖”是筆鋒銳尖不開叉,利于鉤捺;“齊”指筆頭飽滿濃厚,吐墨均勻;“圓”指圓轉如意揮掃自如;“健”指健勁耐用,不脫散敗,有彈力而顯書者筆力。
除此之外,我國名筆還有河南的太倉毛筆、河北的侯店毛筆、湖南湘陰的長康毛筆以及江西的文港毛筆。
- 6 -
在書寫工具越來越便利的今天,毛筆似乎正在離我們遠去。我們的爺爺輩大多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而現在年輕一代的我們不僅提筆忘字,還忘了如何提筆。
市面上常見的毛筆除了傳統的湖筆外,也出現了各種新型毛筆。毛筆在一步步進化,提筆寫字的人卻在退化。我們應當反思,不是漢字的神韻難以再現,而是我們在不自知中遺失了那些曾經的美好。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