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困擾,聽個講座覺得精彩絕倫,金句不斷,拼命地記下聽到的每一句話,生怕漏掉一個標點,但一回家只覺得大腦滿得要溢出來,只想躺平,而那些珍貴的筆記再也沒翻開過。等到自己寫文章,面對一張白紙,苦思冥想不知從何下手。這些困惑在今天介紹的這本書里幾乎都能找到答案,這本書就是《卡片筆記寫作法》。
如果說一個普通公務員只是改變了一下記筆記的方法,就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完成了博士論文,30年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數百篇文章,而且這些文章的主題包含法律、經濟、政治、教育、藝術、認識論還有愛情,且在每個領域都是經典之作。恐怕沒人會相信,但是有一個人做到了,他就是卡片盒筆記的發明者,德國比勒菲爾德大學的社會學教授尼克拉斯·盧曼。
那么,大家或許要問,這個神奇的盒子為什么沒有讓大多數人獲得成功呢,是盧曼沒有公開嗎?不不不,這個方法已經公開了30多年了。但是因為很多人只關注了卡片盒,而忽視了它包含的工作流程,還有就是之前關于這個方法的書籍都是德文,最后一個原因讓人哭笑不得就是這個方法太簡單了以至于沒人相信。
那么這次在作者申克·阿倫斯和譯者陳琳的共同努力下,盧曼卡片盒筆記這個方法重現它的光輝,并能讓更多的中國讀者受益,實屬我們的一大幸事。
盧曼卡片盒子筆記法究竟有什么神奇之處,下面將通過三個方面來向大家展示。
1盧曼卡片盒筆記法讓寫作不再是件苦差事
我們的大腦有幾種機制會使得按照傳統的寫作法寫作困難重重,但是如果采用盧曼卡片盒中寫作法,將通過一個外化的系統來避免這些心理局限。
大腦會自動補全缺漏的信息,那么這就會造成記憶的不準確,有些細節甚至是編造的,對于論文這種嚴謹的文體,顯然不準確的信息不具有說服力。而如果把平時閱讀時遇到的好觀點以及出處都記錄下來,放在卡片盒中,就可以保證引用文獻的準確可靠。
大腦還有一種偏好,在心理學上叫“確認偏差”,意思是當頭腦中產生一個預設的時候,大腦會自動搜集周圍支持自己觀點的東西。比如:一個孕婦會發現大街上到處都是孕婦。那么如果采用傳統的寫作方法,自上而下地線性寫作,先確認主題,就會掉進“確認偏差”的陷阱。
因為一開始確認主題就預算了一個立場,這就導致后面的認知都具有片面性。然后,在搜尋論據的過程中,會進一步加劇這種偏差,然后還會不自覺地把與預設矛盾的證據剔除,等到最后發現預設錯了,會導致前功盡棄。
采用盧曼卡片盒子,把寫作方式變為自下而上,先保持開放的心態搜集盡可能多的信息,只要和卡片盒中已有的筆記存在聯系,就可以納入進來,而這些信息既可以是對已有內容的補充,也可以是和已有內容矛盾的內容,還可以是對一個論點的區分。
有時候搜集有矛盾的觀點有助于使邏輯嚴密,達爾文強迫自己寫下對自己的理論具有批判價值的觀點,來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修正和補充,擴展自己的思維。他如是說:
我曾經在許多年里都遵循著這樣一條金科玉律,即每當我遇到與自己的結論相反的已發表的事實、新的觀察或思想時,我都會不失時機的立即把它們記下來,因為我根據經驗發現,這種事實和思想比我喜歡的那些更容易從記憶中溜走,由于這種習慣,很少有人對我的觀點提出反對意見,至少我沒有發現過。
大腦還不喜歡長期按計劃行事,也就是說如果做一件事需要依靠意志力,那多半不會成功。而如果把寫作的任務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小任務,包括閱讀、理解、思考、產生想法、建立聯系、尋找合適的詞語、組織、編輯、重寫等,我們就不會畏懼寫作,而且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只做一件事,注意力更集中,效率更高。
我們還可以隨時調整工作方向,如果發現一個主題寫不下去了,就可以嘗試在筆記盒子里搜尋另一個主題的相關筆記,整合來進行寫作,當發現新的主題對原主題有啟發時,還可以回到原主題,形式很靈活。
這樣寫作就成了一件可以掌控、可以隨意按興趣來改變工作方向的事,就不再需要調動意志力去強迫自己完成,工作本身就能成為動力的源泉,那么寫作將成為一件有意思的事。
2盧曼卡片筆記法能幫助我們高效閱讀
盧曼在一開始,也是采用傳統記讀書筆記的方法,在書上劃線,在空白處寫下評論,按主題搜集筆記,但是他發現這樣的筆記用不了,因為一條筆記只有在上下文語境中才有意義,而上下文不一定是這條筆記的出處,那么如何讓一條筆記在不同的上下文中都有意義呢?
于是他改變了記筆記的方式,把讀到的值得記錄的內容和思考的內容都記錄在卡片上,然后放在盒子里,并編號和添加鏈接,這個方法對他組織和發展自己的思想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首先,卡片盒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以存放內容的空間,進行閱讀時,我們不可能在一開始就知道哪些內容會對以后的寫作有用,如果只是用大腦短暫記住,那么很快我們將遺忘。但是,如果我們用卡片或電子文檔記錄下來,那么即使當時不覺得有用,但在要用的時候就能調出來。
其次,不同的文章需要不同的閱讀方式,我們不能都用讀小說的方式讀一切書,那么在記卡片筆記的時候,我們有意識地用自己的話重寫文章內容,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文本的框架、模式和類別上來,那閱讀就有了重點。
舉個例子,同樣的一個詞,比如“人權”,在閱讀時可以問自己,作者寫下這個詞是要和什么作對比,是“沒有人權”還是“義務”,這樣的問題在文中一般找不到答案,于是就促進了自己的思考。
當能夠辨別文章的模式,思考不同作品的差異,質疑所用的框架,就可以對問題、論點和信息進行重新建構,也就會有利于我們將知識用于新的創作。隨著記卡片筆記的不斷刻意練習,我們會形成思辨的習慣。
再者,把書上的內容用自己的話寫下來還有助于我們真正地理解。有一種心理學效應叫“曝光效應”,意思是我們熟悉某種事物的時候,會誤以為我們已經了解了。相信很多人有這樣的經歷,我們在復習備考時為了記住一些內容會重復閱讀,但這樣做的后果是騙了大腦,讓它誤以為我們已經理解了,等到一考試,才發現記得漏洞百出。
而記卡片筆記會讓你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就是當你把原文用自己的話寫下來,再和原文對比,就會發現偏差。那么,記卡片筆記實際上也相當于對自己所學進行的一個檢驗,如果經受住了檢驗,我們將收獲真正的學問。
最后,記卡片筆記符合大腦學習的規律,學習就是建立有意義的聯系。大腦偏好有意義的信息,比如這樣一段數字:119212192731949,如果要死記硬背,那得背好幾遍,但是當我們劃分成這樣幾部分:1,1921,2,1927,3,1949,相信大家都大呼簡單,這實際上就是建黨年份,建軍年份和建國年份而已。
而記卡片筆記的過程實際上非常符合大腦的偏好,記“文獻筆記”能幫助我們理解文章的含義,而記“永久筆記”將幫助我們思考卡片之間的聯系,在我們積累卡片的過程中,實際上也就完成了與過去所學知識建立聯系的過程,而經過這一系列工作,我們對新知識的掌握將更牢靠。尤其是閱讀知識類書籍時,盧曼卡片筆記會有很大助益。
在1985年,當盧曼被問起來他是如何能實現作品高產時,他這樣回答:
當然,我并不是什么事都自己想。他們主要是在卡片盒里發生的
盧曼在寫作的過程中不斷地和他的筆記盒子對話,這個筆記盒系統就像他的一個外部大腦,可以同時滿足存儲、比對、鏈接、調用等多種功能。
盧曼筆記盒的高效之處就在于他創造了一個穩定可靠的外部系統,大大減輕了大腦的負擔。而這個外腦的穩定可靠是由卡片筆記格式的一致性和標準化決定的。
當我們把想法轉移到外部系統中后,我們就可以放心地忘記它們了。當然不是完全遺忘,而是不被這個瞬時的記憶占據了大腦的空間。而沒有了短時記憶的干擾,大腦就能記起真正重要的東西。
有一個人叫舍列舍夫斯基,他開會從來不記筆記,當上司質疑他偷懶時,他能背出上司說的每一個字。但是這樣驚人的記憶卻給他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困擾,因為他的大腦隨時會被記憶淹沒而無法做決定,他本來只是要買個冰淇淋,只因為小販的不經意的話語就觸發了他不可抑制的聯想,然后他都忘了買冰淇淋了。而且他幾乎不會抽象思考。
從他的例子,科學家研究發現不是我們記不住所有的事情,而是我們的大腦會刻意地遺忘,就像一個漏斗一樣,會把我們認為最重要的信息過濾出來。但是我們常常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從大腦中提取出對當下有幫助的信息,那么是時候從關注“存儲強度”轉向關注“提取強度”了。
記錄卡片筆記就能有意識地訓練“提取強度”,在不同的卡片間建立鏈接就是知識提取的過程,我們可以搜集卡片來集成不同的主題,或者尋找前后相鄰卡片間的聯系,也可以尋找前后邏輯相關的卡片的聯系,亦或是自由聯想,這樣就能產生很多可以構思的主題,而且整個過程都是在卡片盒子里就完成了,而不用在大腦里反復記憶重現。
而且,我們的大腦能夠和卡片盒共同發展,當我們在卡片盒里建立起聯系時,我們在大腦中也建立了同樣的聯系,相當于建立了一個思維模型框架,學習和實踐就形成了良性循環。
《卡片筆記寫作法》詳細地介紹了盧曼卡片筆記盒子的結構、使用方法和內部蘊含的工作流程,不光可以幫助我們更輕松地寫作,還能促進我們的學習,關鍵是當我們運用熟練以后就能形成一個穩定可靠的外部大腦,能達到思維升級的效果。
讀過不等于理解,實踐方知實用,讓我們從記第一張卡片開始,搭建我們的外部大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