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編 春秋戰國之部
第四章 霸政時期(春秋始末)
談春秋必先從周王室東遷說起,西周最後一任帝王周幽王之死導致周朝遷都。那麼,周幽王如何死的?傳言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戲耍諸侯,把自己玩死。可事實並非如此,錢穆先生指出,此種說法為“巷委小人之談”,不知期間曲折。《左傳》上講,周幽王死於“戎狄之叛”,即由周氏以外的異族人所殺。錢穆先生認為,《左傳》中記述仍有遺漏,“戎狄”二字概念模糊,範圍太廣。後來學者考證出,周幽王與“申國”,“繒國”,西戎的聯軍在驪山大戰,終戰死。申和繒都是周王室的分封國,地理位置相近,一在今河南南陽,一在今河南方城。周幽王在鎬京,今陝西西安,“西戎”並不在西北,不能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理解,西戎實與申相接壤。三股聯軍由東向西,戰周與驪山,周幽王死。
周幽王死後,周王室分裂。老王已死,新王萬歲,當時各諸侯國分為兩派,一派立周平王,一派立周攜王。周平王曾為太子,後被廢,便逃往申地(申侯為其祖父);周攜王為幽王之弟(以當時倫理來講,立攜王實為主持正義。),周二王並立。
當時各大諸侯國的態度:申國,許國,鄭國擁立平王;虢國擁立攜王;魯國態度曖昧。後來,晉國殺攜王,滅虢國;申,許,鄭借魯國名義扶平王(魯國為周王室東部最具正統地位的諸侯國);秦國趁機吞併岐地。周平王二年,將都城從鎬京遷往洛邑。
春秋之霸局展開。
春秋時期以孔子《春秋》而得名,自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即從周平王至貞定王。
周室東遷,引起的第一個現象,共主衰微,王命不行。比如,平王駕崩,魯國不去奔喪。王室衰落引起的第一個現象就是列國內亂,各諸侯國反覆出現子殺父,弟殺兄的事件;第二個現象是諸侯國兼併,《春秋》和《左傳》兩書中共同出現的國家有一百七十個,能考證出確切位置的有一百三十九個。楚國吞併四十九國,晉國吞併十八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不斷發生。第三個現象是戎狄橫行,需要明確一點,當時中國本是中華與蠻夷雜居的局勢,並非中華在中原,東南西北各為夷蠻戎狄。當時異族國家散落各處,這種局勢始於周朝建國前,並不是王室東遷引起。所謂的異族國家,是與中華民族在生活文化上有界線,遊牧民族與耕稼城郭之不同。
楚國最初也屬蠻夷,因楚國祖先並未由周王室分封,據說是Chuan Xu 的後代。周武王時期歸順周朝,至周平王時壯大,地方千里,為當時最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