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過于強勢的上級,很多下屬會陷入兩種極端:故意唱反調,或者盲目服從。那么,如何與強勢的上司保持良好互動?
這節課,通過4個歷史故事和你分享,與強勢上級保持良好溝通的4種辦法。
1
遇到分歧:
迂回作戰、不拼蠻力
二戰時期,德軍進攻蘇聯本土,蘇軍總參謀長朱可夫大將,與上級斯大林元帥發生了嚴重的分歧。
依據敵軍兇猛進攻的態勢,朱可夫認為,“有取有舍、積蓄力量、適時反擊”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但這與斯大林“寸土必爭”的想法,恰好相反。
從軍事上講,朱可夫的判斷是對的,但斯大林有政治上的考慮,無論如何不肯放棄。在會議上,朱可夫和斯大林爭得面紅耳赤,直言上司判斷錯誤,自己要堅持真理。
一向強勢的斯大林認為,朱可夫不聽指揮,是故意挑戰領導權威。結果,朱可夫被當場解除職務,并發配到基層作戰。
朱可夫離開后,總參謀長職位由能力、名氣都稍遜一籌的華西列夫斯基走馬繼任。這位新參謀長知道,斯大林非常強勢,所以從不和他在會議上起爭執,而是私下找機會與斯大林閑聊,比如在喝茶放松時,談論軍事策略。
斯大林
過了一段時間,在布置工作時,大家總會贊嘆斯大林的英明決策,但沒人知道,這些思路的關鍵部分,其實都是華西列夫斯基的貢獻。戰后,華西列夫斯基深受斯大林賞識,位列元帥。
在現代職場中,遇到強勢的上級,很多人會像朱可夫那樣堅持所謂真理,他們不明白:
上級有更宏觀的視角,要為整體利益負責。局部失敗,也許能獲得全局上的成功。
朱可夫的案例告訴我們:
強勢的上級,需要的是一種看起來“弱勢”、實際上卻能推動工作前進的溝通方式。而有能力的下屬,懂得迂回作戰,從來不與上級拼蠻力。
2
遇到委屈:
既往不咎、不必賭氣
白起是戰國時期秦國人,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在和趙國的長平之戰中,白起擒殺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圍攻了趙國都城邯鄲。
圍攻邯鄲后,白起主張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拿下趙國,根據之后的形勢分析,白起當時的觀點是正確的。
但秦國相國范睢,由于嫉妒白起的軍功,擔心白起在戰勝后,聲望會超過自己。于是在趙國的游說和賄賂下,范睢以“秦兵太過疲憊、長久圍攻恐怕生變”為由,建議秦昭襄王同意趙國割地求和。
秦王采納了范睢的意見,并讓白起班師回朝。白起雖然照做,但心里始終有委屈,帶著怨氣。
戰時
一年后,秦王再次攻打趙國,任命白起為主帥。可是,白起以生病為由拒絕了。
這時候,范雎進了讒言,說白起“目無君上,意圖謀反”。秦王知道后大怒,不僅把白起貶出都城,還派使者拿寶劍追上去,讓白起自裁,白起最后只能伏劍自刎。
關于白起之死,歷史上有很多說法,但不可否認的是,白起以生病做托詞,因為委屈和怨氣,放棄了做出新成績的機會,是這個悲劇的導火索。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至少可以得到一點啟發:
下級可以表達委屈,但一定不能讓上級感到反感、或者受到威脅。千萬記住:
委屈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想把工作做好,最好的方法就是拿出成績,體現自身價值。
3
做出成績:
居功不傲、不埋禍根
樂羊是戰國時代的一名“空降兵型”職業經理人,他受聘于魏文侯,領兵征伐中山國,結果大獲全勝。
回到魏國后,魏王率領朝臣,為他大擺宴席,但絲毫沒提獎賞的事。等到大臣們都走了,魏文侯讓人搬出兩個大箱子給樂羊,樂羊回家后打開一看,嚇出一身冷汗。
原來,箱子里全是朝廷重臣彈劾他的奏章,有人說他在外收受賄賂,有人說他要自立為王。
第二天一早,樂羊到宮中謝罪,請求魏文侯的原諒。魏文侯笑著說:
你以為你在前線的功勞,都是你自己的嗎?沒有你,我打不下中山國,但沒有我,誰能這么信任你、重用你呢?
魏文侯的話值得管理者深思,因為許多的一線管理者,只看到自己是業績的直接創造者,卻沒有意識到,你的成績背后,是上級的正確授權和資源支持,而這些也是取得成績的重要原因。
樂羊請罪
我們來看一個現實案例。
陳總,是一家企業的老板,面對銷量連續下滑的情況,他把自己的大學同學王明,從其他企業挖過來,擔任公司副總裁,主抓銷售團隊。一年之內,公司銷售量大幅增長。
在年底的慶功宴上,一幫不知深淺的業務員舉著酒瓶,齊聲高呼“王總萬歲”。這一幕,把老板陳總看得目瞪口呆、浮想聯翩。不久,王總就被調離了副總裁職務,像是被“打入冷宮”。
表面上看,王總很無辜,畢竟不是他讓下屬這么喊的。但實際上,王總早就表現出自己“居功自傲”的一面,比如:
拿下業績前,他和老板說話時,會很規矩地坐在椅子上;
拿下業績后,即使在開會,他也會倚著凳子翹二郞腿;
而被調離副總裁職位后,他兩腿擺放的位置又恢復了正常。
所以面對強勢的上級,當你做出一定成績時,一定要居功不傲,避免讓上司留下不好的印象、為未來埋下禍根。
4
遇到猜忌:
巧妙化解、增強信任
戰國末期,在滅了韓、趙、魏、燕等國之后,秦軍揮師攻楚。秦王請老將軍王翦出山。王翦率領50萬大軍出征。
有趣的是,王翦在遠征途中,沒有天天想打仗的事,而是接二連三地寫信向秦王要田、要地、要房子。
下屬都勸王翦不要計較這些,免得讓朝臣笑話。
王翦卻說:
別人怎么說不要緊,只要大王高興就行。
我帶著整個國家的兵力出來,大王最害怕的,其實是我們這些出征的人內外勾結、另立山頭。我這樣做,無非是表明我的忠心,表明我絲毫沒有反叛的意思,讓大王放心。
王翦將兵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至少可以學到一點:
與強勢上司相處,為了達到推動工作的目的,下級要懂得“示弱”。
像王翦這種“表面索取、實則表忠心”的方式,巧妙化解了上司的猜忌,達到了“強弱配合”、贏得上司信任的目的。
我們完整回顧一下,應對強勢上級的4個方法:
1、遇到分歧:迂回作戰、不拼蠻力;
2、遇到委屈:既往不咎、不必賭氣;
3、做出成績:居功不傲,不埋禍根;
4、遇到猜忌:巧妙化解,增強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