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年十月初一,以前的老鄰居,徐阿姨從女兒家回來了,給她剛過世的老伴兒上墳。
徐阿姨今年58歲。從女兒懷孕開始,徐阿姨就住在市內的女兒家,幫著做家務。
孩子出生了,徐阿姨又忙著帶娃。還沒退休的老伴兒一直一個人住在小縣城的家里,一日三餐能湊合就湊合。
去年,女兒又生了二胎,徐阿姨更忙了。
不久,徐阿姨的老伴兒退休了,終于可以兩個人一起帶娃了!
然而,好景不長,徐阿姨的老伴兒因身體不適,經查得了癌癥。
他努力撐著,盡心盡力地幫老婆孩子分擔家務……就這樣過了一年,在今年的夏天,他永遠地離開了。
老伴的疏忽和四年的孤獨摧毀了他的健康,讓他帶著遺憾,早早地去了!
痛失老伴兒,徐阿姨仍堅持幫女兒帶娃。女兒和女婿上班,快六十歲的她在家,大寶背在身后,二寶抱在胸前,咿咿呀呀地哄;孩子睡了,她就開始洗衣,做飯,收拾家……
夜深人靜,累了一天的阿姨,卻睡不著了,她想念老頭子,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只能偷偷地哭。
其實,像徐阿姨,為了減輕兒女的生活壓力,為了兒女能安心工作,選擇繼續為兒女無私奉獻的媽媽大有人在!
我也一直以為媽媽,尤其是中國的媽媽,為了兒女,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難道徐阿姨,失去了老伴兒,只能淪落為女兒的家庭保姆,再沒有別的出路嗎?
不,她的出路很多。
徐阿姨愛說愛笑,熱情好客,親朋好友都喜歡跟她相處,家里經常高朋滿座。
她可以從親朋那里獲得撫慰,慢慢走出喪偶的苦痛;她可以住在自己熟悉的家里,過自由自在“單身貴族”生活,或者坦然面對人生的第二春;她可以和朋友們一起走南闖北,看看不同的世界,獲得人生不一樣的體驗……
可是徐阿姨,她沒有。她甘愿被年幼的孩子和繁雜的家務所牽絆,給女兒當牛做馬,只為了孩子能夠幸福。可憐的母親!
2
有一次,我去同事M家找她商議工作上的事情,我一進門,M就示意坐在沙發上的老父親先回避一下。
我看見,M的蒼老的父親緩緩起身,默默地進了臥室,只留下佝僂又孤單的背影。
M的母親去世早,她的父親獨自把女兒拉扯大了,又送女兒上了大學。
后來,女兒結了婚,生了孩子,他就從老家吉林來到大連,與女兒一家同住,幫女兒照看孩子。
那時,M的孩子六歲,老父親照看孩子也六年了。
時隔一年,孩子七歲的時候,工作狂M請了三天喪假:她的父親走了。
當我聽到這個消息時,M的父親那孤單的背影又浮現在我眼前。
那個沉默寡言的父親在暴躁的工作狂女兒家里,都承受了些什么?
如果他找個老伴兒,也許不會那么快就走了吧……可憐的父親!
3
前段時間,有一則新聞:《外婆帶倆娃累出抑郁癥》。
“63歲的李阿姨是山東人,退休后的生活原本充實又輕松。
4年前,在武漢工作的獨生女兒生了孩子,李阿姨和親家母輪流帶孩子。
去年,女兒又懷了二胎。二寶3個月時,女兒上班了。
李阿姨一個人既要管孩子,又要忙家務,每天累得腰都直不起來。
外孫晚上跟著她睡,經常是剛睡著就被孩子鬧醒,晚上也不敢睡得太沉。
兩三個月下來李阿姨瘦了十多斤,多次去醫院檢查后,醫生診斷為中度抑郁。”
看完這個消息,我馬上就想到了徐阿姨,想起她憔悴的面容,想起她在亡夫墳前聲淚俱下,想起她在女兒家的辛勤勞苦……
她們帶娃的心酸何其相似!可憐的老人們,嘔心瀝血的付出,換來了什么?
4
數據顯示,在國內,2歲半以下的兒童,主要由祖輩照顧的比例達到60%-70%,3歲以上占40%。
由此可見,老人成了帶娃的“主力軍”。這些老人就是我們的父母,他們大多數人本來可以過清閑愜意的退休生活,可最終還是擔起了帶娃這個纏人的苦差事,把當年養育我們的辛苦又重演一遍,甚至兩遍!
老人們選擇幫兒女帶娃,也許是心甘情愿地為兒女付出,也許是難以拒絕兒女的請求,也許是對空巢狀況的無奈……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他們都是日漸衰老的老人,怎能讓他們常年擔任如此繁瑣累人的帶娃工作?
小時候,我們常常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為什么長大了,自己的娃,自己不能帶了?難道帶娃不是自己的事情嗎?
再說,能用錢解決的事情都不是事兒,如果實在沒有精力帶娃,可以花錢請保姆幫著照料,別心疼那點錢!
如果父母累病了,金錢能買回他們難得的健康嗎?能買回他們開心的笑容嗎?能買回他們瀟灑的晚年嗎?
不能。父母把愛給了我們,把世界給了我們,我們卻不知道他們心中的苦與樂!
父母已經給予了我們太多!別再把父母禁錮在我們身邊,別再讓父母超期服役,別再忽視父母寂寞的世界……老人更需要被愛,需要被關注!
我們可不可以,像當年父母帶著我們那樣,帶著他們去想去的地方?
我們可不可以,像當年父母寵著我們那樣,抱抱他們,說:爸爸媽媽,你是我的寶!
我們可不可以,像當年父母順著我們那樣,讓他們想做什么就去做!
寫到這里,我想起了滿文軍唱的《懂你》。
我在網上搜來,打開聽,本來是想放松一下心情,可是,我聽著聽著,就淚流滿面了……
原來,我想說的一切,都在這里:父母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