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個人的青春都稱得上芳華。?
有些人回憶起青春,笑著笑著就哭了,像文工團解散的前一夜里,有著“會須一飲三百杯”的輕狂,也有著“執手相看淚眼”的美好。
而另外一些人回憶起青春,卻是苦澀的,甚至是心痛的,有著今生不愿再追憶起的積怨。比如《芳華》里的何小萍。
何小萍是一個打小就沒被溫柔對待過的姑娘。父親是一個幻影,因為被改造,只是殘存在四歲之前的記憶里;母親改嫁,命運的坎坷讓母愛也變得粗糙,被母親抱著睡一覺都成了小女孩發燒時的奢望。
但是,蓬勃向上生長的生命, 怎不渴望著命運的轉機呢?
被欺凌著長大的何小萍天真的認為,到了部隊就沒有人再欺負她了。所以,到了文工團,她膽怯地向每個人示好,急切地融入到新集體里,但是,從第一天因汗味被嘲諷的那一刻開始,她就成了集體所排擠的對象。
說不清被排擠的具體原因:汗臭味?窮酸味?偷了林丁丁的軍裝?胸罩事件?……
這種因為不知所以然被排擠的現象在現實中太多了!因為貧窮、因為笨拙、因為肥胖、因為口音、因為缺陷、因為是插班生……可以說,每個人都有可能在某段時間成為何小萍。
尤其是在闖入一個陌生江湖的時候,總有何小萍這樣的人被打壓、孤立,默默承受傷害。
被孤立者的對面往往站著一個“帶頭老大”,這個“老大”是“強者”,是“領袖”,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那個人。他往往有著一呼百應的能力,在他的帶領下,很容易形成一個集團,集團里每個人都是相親相愛的兄弟,集團外都是同仇敵愾的敵人。
也總是會有人取悅“帶頭老大”??赡苁菑谋娦睦?,可能是缺乏安全感,大家心照不宣地統一成一個戰線,微笑著,丑陋著。老大看誰不順眼,兄弟們就必須和這個人劃清界限。最好是落井下石,才更能證明自己的立場。
君不見,從孩子世界的校園欺凌到成人世界的拉幫結派,這種現象總是如影幻形層出不窮?
當然,現實世界里,事情的黑與白,人性的善與惡并不一定都是極端存在著,包括《芳華》這部電影也一樣,你能感受到何小萍被孤立,但是又說不出誰是大奸大惡之人。
因為現實中許多被排擠的何小萍自身確實存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現實中的大多數也都是善良的,然而,瀉水置平地,人性中不自覺的丑陋總會流向低洼地,而何小萍這樣的弱者就首當其沖。
所以,我欣賞那些真正強大的孤獨者。像《神雕俠侶》中的楊過,童年時被黃蓉輕視被郭芙欺凌被武家兄弟孤立,最終成長為行俠仗義的一代大俠。孤獨,是警惕來自人性的丑陋;強大,才能以足夠的能量去擁抱塵世的美好。
可是,是否每個何小萍都能成為自我療愈的楊過呢?或者,就像影片中演的那樣,何小萍和劉峰過上了幸福而平靜的生活?
丹麥電影《狩獵》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幼兒園的老師,因為莫須有的性侵幼童事件,成為整個小鎮被排擠打壓的對象,包括對他的兒子。謠言和誤解殺死了這個善良溫和的人,即使事件最終被澄清,也再也回不到以前了,除了受傷者的世界不復從前,那些存有偏見的人也不愿意承認自己的錯誤,而寧愿讓偏見持續下去。影片中最后不知哪里來的一槍,讓人聽起來觸目驚心。
何小萍是被哪里來的一槍毀掉的呢?雖然她離開了文工團,在戰地醫院瘋狂地工作,成為了英雄,但是影片中她還是像大白菜進不了溫室一樣神經了,暮色沉沉里她一人獨舞,總是讓人猝然落淚。剛進文工團時美麗熱情的小姑娘一去不復返了!
世界讓她變得堅硬。她可能外表強大了,但心已不再柔軟,今生今世,她還能信任誰?還能愛誰?
有人說,《芳華》里有愛情。看,劉峰和何小萍經歷了歲月,不是在一起了嗎?
我不相信這是愛。兩個人在一起的溫情總別別扭扭,讓我覺得馮大導演是在一廂情愿。如果愛,為什么不在劉峰去精神病院看何小萍那一次就牽手在一起?如果愛,難道非要何小萍說出“你能抱抱我嗎”才能溫柔地相依?
我寧愿相信,經歷歲月,愛不愛已經不那么重要了,兩個善良的人在一起抱團取暖就是生活。
影片的后來,導演故意讓郝靖雯拿出林丁丁成為風韻少婦的照片,幫助劉峰找到心理平衡,那嘲諷林丁丁肥胖的畫外音是:“看,你愛的那個人變得這么丑,幸虧你沒娶了她?!笨墒?,這句調侃在斷臂的三輪老哥劉峰這里是多么無意義!他被生活碾壓著,為生存奔波著,媳婦跟別人跑了,自己在海南送書,車子被城管收了,尊嚴濺了一地,他已經成為了魯迅筆下潤哥那樣的人,麻木恣睢地活著,不麻木恣睢地活著,都不重要了,愛情早已成為奢侈品,林丁丁已是前塵往事。
在我看來,英雄劉峰的生活才更接近現實的真相。一個退伍的殘疾老兵,命運能給予他什么呢?
我們渴望英雄被善待,我們期待何小萍苦盡甘來,我們祝愿有情人終成眷屬,我們希望即使生活不如意他們也能平靜而溫和,所以我們在影院里熱烈盈眶;離開影院,我們擦干眼淚,直面真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