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參考的是傅佩榮老師的《細說論語》,綠窗幽夢參考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編會每天推送一則論語,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歡迎大家關注,并一起學習《論語》。大家如果對每日的論語學習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討論。
今天開始學習“為政篇”第十則。
1、原文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傅佩榮原文
孔子說:“看明白他真在做的事,看清楚他過去的所作所為,看仔細他的心安于什么情況。這個人還能如何如隱藏呢?這個人還能如何如隱藏呢?”
傅佩榮:
本章談的是觀察人的方法。
“視”、“觀”、“察”,這三者都是由自己去看人,看得方法是要明白、清楚、仔細;看的對象是他現在、過去、未來的表現,時間的三個向度都用進來。三者都是用眼睛看,但程度不一樣,古人用字比較精確,反而現代人往往以“觀察”一詞帶過。
“廋”即隱藏、藏匿。有時不是別人故意藏匿,而是我們自己疏于注意,只看現在而忽略過去與未來。
小事謹慎,方可成大事。“視其所以,觀其所由”,這兩點比較容易做到,“察其所安”是最難的。別人正在做的事情,可以看明白;過去的事也可以調查清楚。但是別人的心安于何種狀況,要怎么看呢?其實一個人現狀如何,要看他是否心安。
做任何事都能夠安頓在當下,事情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做,這是一種修養功夫。所以“安”是可以看到未來的一種可能,但是這種看人的方法只是大概的描寫,是把過去、現在、未來連起來,把人放在時間的向度里面做整體的了解。
3、綠窗幽夢學習心得
要辨識一個人的性格秉性,不能光從他的語言來判斷。在論語的公冶長第五中,孔子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和這里大概表達的是一個意思。這里更為詳細:不僅要看到他的行為,還要剖析這個行為后面的原因,并且觀察他的樂趣在哪里。假如我們看到一個人做了善行,還要進一步觀察才能判斷他的秉性:這個善行的動機是不是好的?他是否能夠以行善為樂、安于此道?只有后面兩項都是肯定的,才能真正地辨識出這個人是一個善人、是君子。語言的天花亂墜都比不上行動的堅實有力,隨著年齡增長,好像越來越明白這中間的分別。
4、弘丹學習心得
這段話,孔子講了如何去觀察一個人,三個步驟:看明白他真在做的事,看清楚他過去的所作所為,看仔細他的心安于什么情況。
前兩者都是通過行為來觀察這個人。這讓我想起一位朋友說的話:我不聽別人在說什么,我只看他在做什么。這位朋友喜歡從別人的行為中分析其的意圖,而不是只聽言語。對照這段話,覺得這位朋友的做法值得贊賞。
言語的真實性確實比不過行動,我們會言過其實,會夸夸其談,甚至會撒謊。言語的成本也比行動要低,行動是真正需要付出時間,精力甚至金錢的,所以人們往往會更謹慎些,而言語的成本相對就低一些。古人言:一言九鼎,但是,現在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一言九鼎?
這三個步驟,最難的是“看仔細他的心安于什么情況”。這需要觀察一個人現狀如何,他是否心安。正如傅佩榮講的:有時不是別人故意藏匿,而是我們自己疏于注意,只看現在而忽略過去與未來。
今天剛好在看馬云在2015中國綠公司年會上的精彩演講,覺得有些話跟今天這則論語有一定的關聯:你今天你想什么,堅持什么,將會影響十年后的你。
故摘錄如下。
我今天希望有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未來的一些思考,因為我相信有一點,只有思考未來,只有關注年輕人,你才能把握未來,阿里巴巴不是這兩年做成的,是十五年以前我們的思考,堅持了十五年,才走到了今天,今天的你實際上是十年以前的思考,你十年前的思考和十年的行動,鑄就了今天的你。同樣十年以后的你,也是你今天的思考和今天的行動,鑄就了十年以后的你。企業如人,所以一個人的成長和一個企業的成長,其實是相像的,大家把這些問題想明白了,就是今天你想什么,今天你堅持什么,今天你放棄什么,將會鑄造十年以后的你和你的企業將會怎么樣。
5.?都市隱居人 對《論語》為政篇第十則的理解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為政之道,以忠孝為本,以識人為重。但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識人之難在于看一個人的心靈。所以,本篇講完孝道后,這段就接著講如何識人。
孔子這段話就是從三個層次,由表及里地看清一個人的內在本質:“視其所以”看這個人做什么事、為什么這么做事;“觀其所由”觀察一個人做事的方法,遵循的辦事原則,這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來看;“察其所安”觀察細節,看人是否真正安心做事,還是勉強應付,看一個人私下里的品味、愛好和追求,遇到問題時能否調整心態。通過這三個方面的仔細觀察,整體和細節都兼顧到了,那這個人的本質就無法掩藏了。
孔子的方法還是偏原則性的,到了《呂氏春秋》里就將識人要點進一步細化總結成了“八觀六驗”這十四條操作手冊:
通則觀其所禮,
貴則觀其所進,
富則觀其所養,
聽則觀其所行,
止則觀其所好,
習則觀其所言,
窮其觀其所不受,
賤則觀其所不為。
喜之以驗其守,
樂之以驗其僻,
怒之以驗其節,
懼之以驗其特,
哀之以驗其人,
苦之以驗其志。
當然,《呂氏春秋》還是站在考察官員的角度,而且這“八觀六驗”十四條基本沒法全部考察到,后人就發展出了很多偷懶的辦法,其中高級一點的比如曾國藩用來看相識人的《冰鑒》,喜歡喝酒的人從酒品看人品,喜歡打牌的從牌品看人品等等。
不過總的來說,還是你自己有多少眼光,有多少胸懷,才能發現什么層次的人才。
接下來兩段是講怎樣做老師和領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