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1歲4個月了,剛剛學會走路,在家里就會下地自己走路,滿屋走走看看,一刻都不停。原來以為她學會走路就可以放手更輕松了,現在感覺更累了。在家里走要寸步不離地跟著,出門還要抱。
一出大門口就轉過身來抱住大腿“抱抱!”“抱抱!”,不抱還不走了,就原地哭鬧。抱了一會,放她下來自己走,剛走不到1米又開始求“抱抱”。每次出去玩都要抱抱,走兩步就要抱抱,那時心里想的是:再也不想帶她出去玩了,好累。
鄰居也有一個比豆豆大半個月的小女孩,很早前就開始學走路了,都健步如飛了,每次出門碰上都是她奶奶抱著,一問,她奶奶就說:“懶骨頭一個,學會走路了就不走了。”
這個現象很多爸爸媽媽們都遇到過。孩子要抱,家長拒絕,孩子就會哭鬧;都滿足了他們的要求,但又擔心抱多了會寵壞孩子。
孩子抱抱多了,會寵壞孩子嗎?
有研究表明,父母再多的擁抱也不會寵壞孩子,反而會讓孩子未來的身心更健康。
2010 年,美國杜克醫學院曾經做過一項研究。他們長期追蹤 500 個小嬰兒,觀察父母擁抱孩子的頻率,然后根據頻率分為 3 個等級:近10% 的父母很少擁抱他們的孩子;85% 的父母有時擁抱孩子;而只有 6% 的父母經常擁抱孩子。30 年后,研究人員重新評估那些孩子的心理狀況,發現那些被經常擁抱的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最佳,成年后情緒較穩定、幸福感較高和不容易產生焦慮。
研究員發現,父母與孩子擁抱時,孩子大腦會分泌一種“催產素”,孩子會感到被信任、被支持。經常被抱的孩子因此情緒較穩定,內心安全感也較高。
孩子會走路了,為什么會更喜歡抱抱?
我結合我家豆豆的情況分析,有以下6個原因:
(1)抱抱,給孩子安全感
豆豆是姥姥帶著時候,很少要抱抱,見到我才要抱抱。一個原因可能是姥姥帶豆豆的時間長,見到我的時間短,所以有了分離焦慮,見到我就想抱抱,尋求安全感。
很多爸爸媽媽要上班,跟白天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比較短,孩子在父母離開時就會產生不安和焦慮,再次見到我們時就想粘著我們,再次確認父母是愛他們的,沒有離開他們。
另外,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都有一定程度的“皮膚饑餓感”,在父母與孩子的眾多接觸中,以抱著孩子和摟著孩子的肩膀最能使孩子產生強烈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2)抱抱,更安全和更好玩
豆豆在她姥姥跟前很少抱,在我或其他大人就要抱抱多些。
為什么呢?后面我看到她姥姥抱她的姿勢我就明白了。原來她姥姥因為年紀大了,每次抱都是小時候的那種橫抱,對她來說橫抱的視野幾乎沒有,而且感覺就像被牢牢包住,啥也干不了了,所以不想她姥姥抱。
而媽媽抱或其他人抱,都可以把她豎抱起來,視野更加開闊,抱著更舒服,還能更好地游玩。
以前曾經看到一篇文章,說的是一位媽媽帶孩子出去玩,一次偶然的機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她發現,孩子眼中的世界很不美麗,不是路,就是擁擠的大人的腿和腳。以后的游玩,她都抱起孩子,讓他更好地地看世界。
我們經常帶孩子出去玩,在陌生的環境中孩子也會產生恐懼,感到不安和焦慮,所以會經常索要抱抱。
(3)抱抱,給孩子更多的關注
孩子在剛學走路時,對世界充滿好奇,他們會樂此不彼地練習他們的新技能,當他們掌握了走路這個技能后,就對走路沒有興趣了。而且自己走路,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注,會有點失落,他們想讓父母抱抱,重新獲得父母的關注。
(4)抱抱,可能孩子走路真的走累了
孩子的骨骼和肌肉力量跟大人不一樣,走路需要用力比較大,腿部肌肉比較軟,耐力不足,走一段時間就會感覺比較累。所以孩子走幾步可能就容易累,剛學走路的孩子更容易累。而且孩子如果是大人牽著走,一只手是被拉起的,會更加感到疲憊。
所以,孩子不想走路,要看看孩子走路的能力,可能真的是走累了,需要我們大人給予幫助。
(5)抱抱,可能孩子害怕危險
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我們經常會發現,孩子如果在剛走路時曾經發生過危險的事或摔跤受到很重的傷,孩子會記得特別清楚,孩子會對走路可能發生的危險感到害怕,從而不敢下地走路。
這時我們就要多鼓勵,做好安全措施,先牽著孩子走一段時間,讓孩子慢慢適應過來,逐漸掌握走路的技能,體驗走路的樂趣,孩子就會喜歡走路了。
(6)孩子抱抱已經成為習慣
如果孩子習慣了抱抱,習慣了在高處看風景、看世界,就不愿意下來走路了。放下來,就會覺得不好玩,視野也不夠開闊,就會求抱抱。這時,我們能做的是讓孩子多在地上活動,體會自己走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樂趣。
大家可以對照一下上面的原因,看看你家孩子是什么原因呢。
孩子總要抱抱,怎么辦?
孩子總是太粘人,要抱抱,我們很多家長可能覺得孩子太依賴我們,不夠獨立。但孩子提出要抱抱時,我們做家長的,不要責怪“這么大了,會走路了還抱!”也不要貼標簽“你怎么這么懶”。孩子提出抱抱都我們能抱就抱,不能抱還可以這樣做。
(1)首先,根據孩子走路的能力,適當休息
一般走路3個月以上的寶寶走路不會太費勁,如果低于3個月,孩子走路不久,更容易累,所以可以走一段,休息一下再走一段,走不動了就抱一段。
(2)其次看孩子的走路意愿,和孩子一起商量
當孩子不想走路了,提出要抱抱時,你可以這么跟孩子說:“你看這段路很長,寶寶很重,媽媽現在好累,寶寶走一段,媽媽抱一段好不好?”還可以設定目標:“你看,寶寶走到那棵樹前,媽媽就抱寶寶了。看我們誰先到達。”這樣寶寶做出選擇,就不會一直堅持要抱抱了。
(3)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走路過程更好玩
還可以這么轉移他的注意力:“看,前面有狗狗,路邊有花,咱們一起去看看?!薄拔覀円黄鹂纯凑l跑得快啊”然后你追著孩子跑,讓他跑前面,你追我跑,很快就到達目的地了。通過游戲的方式來走路,讓走路的過程變得有趣,孩子就愿意多走路了。
還可以在路上帶上寶寶喜愛的玩具,比如可以拉的小車,讓寶寶在路上拉著走,寶寶會覺得很有趣,會更樂意去走路。
要讓他有玩的或有事去做,他就會自己走路了。我家豆豆一看到娃娃或其他小孩,她就想下來跟他們玩,她就會下來走路。
要是出遠門旅行,條件可以就帶個可折疊的小車,可以讓他騎著走,你推著走,就不會那么累了。
最后想說的是,孩子想抱抱,在條件允許的話能抱就抱抱他吧,他雖然長大了,會走路了,但他還是想得到大人的關注,抱抱她,他會更有安全感哦。
我是豆豆媽a,在快樂育兒路上,希望與你同行!歡迎留言分享,你家孩子喜歡走路多還是抱抱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