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書名,吸引自己的是想看看豐子愷先生眼中的萬物是怎樣的有真趣。不曾想書中很多章節自己仿佛置身其中,深感共鳴。邊讀邊感嘆,畫面躍然于腦海中,語句仿佛就是自己的心中所想,陶醉于這種無障礙的溝通中,讀完亦覺猶然未盡。
讀到“蛙鼓”這篇,豐子愷先生與其父夜半到稻田里郊游的章節。聞到的“麥隴風來餅餌香”,青蛙近處咯咯遠處咕咕的叫聲,仿佛一下子回到兒時自己也曾有過“聽取蛙聲一片”的場景。也是夏日未睡時,尤愛拿著小凳子坐在門前的空地上,不遠處的稻田里,蛙聲此起彼伏。聞著那陣陣稻花香,也聽著大人們講各種怪事軼聞。雖也有蚊蟲叮咬,但這種夜的寂靜、耳邊的歡聲笑語以及風里的花香夾雜著的濕氣,心底涌現的寧靜與真趣一掃白天農活的勞累。而那無數個夜晚,一大家子人共坐而談,時而歡笑時而安靜,已成為心底久久不能忘卻的記憶。如今讀到這一章節,記憶仿佛一下子涌現。不禁笑自己小小的年紀,竟也能體會到豐子愷先生所說的真趣。
讀到“山中避雨”這章,豐子愷先生與人游玩西湖因雨而困山中茶店,不以雨阻而憂,反因這山中阻雨的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而牽引了感興。與村里的青年胡琴齊唱,竟得以證實了“樂以教和”。此時,不禁想起自己游玩西湖時的場景。早天去時是晴空萬里,太陽曬得熱汗淋漓。體會到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場景。雖身累,但心是晴朗的。隔天再去,下起了蒙蒙細雨。此時再看看西湖,終于明了“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趣味。不因下雨而惆悵反而欣賞到了西湖的另一面。雨越下越大,不得已到一個館子躲雨,卻以此探尋到館里各人游玩遇雨而生百態的樂趣。此不與豐子愷先生的遭遇跨時空相遇了嗎?享受晴空萬里的開闊,也能于雨中尋得樂趣,豈不是人生無常,趣味常有,幸甚至哉!
“楊柳”這篇豐子愷先生亦說,“我向來與花木無所愛好,既有之,亦無所執著。”讀到此句,豈非也是我對事物的寫照?花草木,我本沒有甚愛。即便歡喜,好像也無有為之執著的歡喜,我欣賞每一花草樹木,卻又不止執著于一花一草一木。我想去探尋世間萬事萬物,只為去經歷去體驗,過程無關好壞,總歸是一種經驗。世間萬物,以平常眼光看待似乎沒什么不同,但若是以過客的身份看待,似乎事事都有趣。因此,何須執著于一事一物的歡喜。
讀豐子愷先生的《萬物有真趣》,實實是看到了他眼中的萬物皆有趣味,或是一條陋習巷,或是一頓晚餐,或是一個學步的場景,或是一月下竹影,或是難眠的一陣蛙聲,或是一場雨.......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在其筆下是如此的樸素卻又有著趣味。我尤為欣賞的是他們一家人那種樂于挖掘生活樂趣的態度。餐桌上引出的音調學習、清明祭山費心做出的樂器、夜半睡不著到田里郊游的樂趣、為學步兒童拍照的興致……自己也曾有過為看天上云卷云舒而躺在沙發上無懼午間太陽的仰望;也曾感受過坐在樹下,看著風吹動葉子,陽光投射而下的溫暖寧靜;也曾驅車看到夕陽落在后視鏡中帶來的絢麗而停下來拍照記錄;也曾獨坐家中,看到窗外潤物無聲的細雨而帶來的舒暢;也曾為了拍出插花的美而不厭其煩的擺弄……于是讀到豐子愷先生在萬物中發現真趣,真真仿佛有了個與自己趣味相投的人,覺著是無比的開心與幸福!
人不孤獨,人是自然萬物的伙伴。每一事物都自有定數,每一時節都有花盛開,一期一會。用心生活,做一個有趣的人。這是豐子愷的生活觀,也是自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