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不能辨析“條約”本身是否合理的情況下和你“簽約”,你卻在最后拿出這個“不平等條約”來批評孩子說話不算數,讓孩子丟面子、自慚形愧——這是強勢家長經常對孩子做的事,因為孩子實在太好欺負了!
你好,尹老師:
我不是一個好脾氣的媽媽,我女兒現在三歲,上幼兒園小班,有好多問題。比如昨天晚上,她回來很晚,非要看動畫片不可。我說那你看一半就睡覺,她答應了。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幫她暫停了,讓她去洗臉,準備睡覺,結果她很不樂意,還和我哭鬧。后來被我強行拉了去洗臉。我和她說,做人不能說話不算數,你這樣以后會成為沒用的人。她哭著說“下次再也不敢了”。可是過了一會,她還是要看完動畫片,被我呵斥了一頓才乖乖到床上睡覺。我本來是不想發火的,但自己的耐心被消磨殆盡了,我也不想這樣對待女兒,可她心理一直不肯放下那動畫片。
平時我們和爺爺奶奶住一起的,爺爺奶奶總是寵慣孩子。為了昨晚的事情我還和老公吵架,我老公的意見事不要管,但我認為孩子上幼兒園了,就應該管教,尤其要養成誠信的好習慣。我想問問尹老師,有什么好的方法解決小朋友說話不算話的問題?
你好,這位媽媽:
放你饑腸轆轆的時候,有人給你端來飯菜,你聞著飯菜的香氣,一心要大快朵頤,卻在剛吃半飽的時候聽到有人說“吃一半就行了”然后把飯菜端走,請問你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你知道我想說什么,但你可能會說,不讓人吃飽飯不對,那是刁難人,這和看電視不一樣。看電視有種種弊端,對眼睛不好,而且孩子第二天還要上幼兒園,不早點睡第二天早上起不來,要培養孩子好的作息習慣。
你的理由是對的,但你要記得,她僅僅是個三歲的孩子,請你用心體會一下三歲孩子的感受,體驗一下她能動用的理性和意志力有多大。
現在你是一位結婚成家的大人,你一定經歷過了甜蜜的戀愛和幸福的新婚時期,你知道那樣的時光很美好。如果當年你熱戀的時候,媽媽要求你和男朋友相處的時間打對折,結婚以后也必須有一半時間住娘家——她想這樣做的話,當然會找出拿得出手的理由——請問你會聽你媽的話嗎?
你的母親當然不會變態到那樣要求你,哪怕她自己沒經歷過甜蜜的戀愛,只要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就不會故意提出為難孩子的要求。在成人之間,這種“不刁難”比較容易實現,大家彼此理解。但在親子關系中,很多家長面對年幼的孩子卻喪失了基本的同理心,無意識地把自己置于絕對的權威的角色上,讓“規矩”變成“統治”,讓“建議”變成“命令”,讓“教育”變成“刁難”。比如你成年了,由小女孩變成了母親,卻忘記了自己曾經是個孩子,忘記了自己作為幼小者,內心的向往和恐懼,需求和委屈,意愿和無力感。孩子要看動畫片,你不同意,又不能說服孩子,于是提出只能看一半的條件。
當你提出這個條件時,你覺得它是合理的嗎?即使孩子真看了一半關了電視,你就不為孩子內心的糾結而難過嗎?你想想,一個成年人在干一件有興趣的事時,都不想中途停下來,現在你要求一個孩子動畫片看一半停下來,這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
表面上看,確實是孩子說話不算數,但她的這個“話”時與她自己想說的嗎?相對于一點不能看,看一半總歸要好一些。她在做出“看一半”的承諾時,是出于本能,僅僅是為了媽媽同意打開電視,能滿足她眼前的需求;不履行“諾言”也是出于本能,孩子不會考慮自己的意志力有多大,到時能不能控制住自己想看的欲望,小孩子只是走到哪步再說哪步的話,得過且過。
在這件事上,其實你是挖了一個坑讓孩子掉了進去。你不體恤孩子,所以向孩子提出:看一半建議;你注意不到她的年齡,只是把注意力放在你的要求是否被執行上。孩子在不能辨析“條約”本身是否合理的情況下和你“簽約”,你卻在最后拿出這個“不平等條約”來批評孩子說話不算數,讓孩子丟面子、自慚形愧——這是強勢家長經常對孩子做的事,因為孩子實在太好欺負了!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間總是這樣“達成協議”,經常簽這種“不平等條約”,那么培養一個言而無信的人基本不成問題。
不要孤立地看一個問題,不要輕易評價孩子不懂事或不守諾言。如果你在生活中做到了真正尊重孩子,從不刁難她,他總能得到足夠尊重和及時滿足,孩子就不會那樣固執和任性,就不會堅持必須在那么晚的時間看動畫片。再說,即使很晚了看動畫片,這又有什么不可以?不就是晚睡一會兒嗎?不就是第二天晚起一會兒嗎?那么小的孩子,有必要一切像大人一樣按時按點嗎?
太早給孩子立規矩的的弊病太多,造成的后果就是對孩子限制太多,使孩子大部分能量用于和家長對抗,同理心、自控力無法充分發展。孩子本不存在不講信用的問題,不去遵守一個被迫的承諾,這不是言而無信,猶如參加一項沒有意義的比賽,不能叫做缺少競爭力一樣。路上沒有坑,孩子就不會掉下去。
從你信中看,你老公在家庭教育上的意識更好些,他說“不要管”是他眼里有“兒童”,有寬容心。你認為“孩子上幼兒園了就應該管教”,這句話比較典型,特別能反映你在教育觀念上存在的問題。這樣的信念事你的一個“死結”,是你目前家庭教育中問題的根源。能不能解開這個“死結”,是你能不能培養出孩子信守諾言乃至更多好品質的基礎條件。
所有的孩子都是善良的,這是人的天性使然。如果要孩子品格優秀,心理健康,家長首先要在是精神上給孩子鋪設一條陽光大道。愛孩子先學會體恤孩子。
祝福你。
江江的話:
細想我原來也是強勢的媽媽,經常忽略孩子的想法,只是在意自己的想法有沒有被執行。比如:最近孩子喜歡仍各種東西玩,把書包向上拋,嘗試去接;睡覺時把脫掉的衣服向上拋,手上有小玩具時也喜歡往上拋,我總是會這樣說:不仍書包了,東西摔壞了;趕緊進被窩,凍著了;不仍玩具了,等下找不到了。而當我說了幾遍,他沒聽時,有時候就會生氣、甚至阻止他的行為。
反思自己: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孩子執行我的想法,而不是試圖去理解孩子——他為什么要仍?他是在探索什么?我可不可以和他一起玩?
所以后面如果孩子還有這樣的行為,我可以去鼓勵他玩,而且還要尋找不同的方法玩。愛孩子最高的境界是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孩子的問題,引導孩子找到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把孩子變成媽媽想要的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