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提問,剛畢業就月收入過萬是什么樣的體會?
有個知乎網友回復,“體驗就是,真的很膨脹,覺得自己要上天。”
而我的一個朋友,剛畢業,就月收入兩萬,稅后。這個數字,對于剛畢業的學生來說,理所應當受到艷羨。
怎么得到的?她說,努力。
“我那時還沒畢業,就從外地到北京租房實習,經過接近一年近乎嚴苛的考察,pk掉了各種清北復交的競爭者,最終在畢業前一個月拿到了這個offer。”
拿到稅后兩萬的offer,在大家看來,她是人生贏家,她足夠努力,最后得到了理想的工作。
在我們以為她應該是看到喜歡的東西就買,買包買鞋買電子產品,花錢不用心疼時,她言語中透露出的,卻是兩個字——焦慮。
“越努力,越焦慮”,她說。
焦慮似乎變得和感冒一樣,不分階層,變得日常。
對于一位碩士畢業生來說,剛畢業就月收入兩萬,為什么焦慮?
對于上海一位母親來說,月薪3萬都撐不起孩子的暑假,為什么焦慮?
對于一線城市中產來說,有房有車有戶口,為什么焦慮?
☆
大眾媒體的迅猛發展使得人們對自身的期望變得更高了。
求職節目說,211,985名牌大學畢業,就該去行業領頭羊、500強公司;
維多利亞的秘密的廣告說,維密超模的身材才是The Perfect Body;
職場電視劇說,成功職場人士是穿著高級套裝、手握星巴克咖啡、大步流星奔走在堂皇富麗的大樓里。
新的媒介所傳達的內容和信息助長了人們對生活的渴望,而穿插在節目之間的廣告更是推波助瀾。
不禁讓人聯想到,這兩年大熱的網紅經濟,催生了多少美妝時尚博主呀。微博、朋友圈、B站測評、試色、攻略、種草榜單、最新資訊等數不勝數,這大概是國人頭一次對廣告如此感冒,對YSL、DIOR、GIVENCHY等大牌如數家珍。
反觀被種草的受眾,則表現得異常瘋狂,會因為搶不到圣誕限量版星辰口紅,或者美圖限量版手機,而陷入年度恐慌。
標榜自己為美妝或時尚愛好者的女性同胞們,真的是因為搶不到限量版而焦慮嗎?
《身份的焦慮》這本書說,我們從來就不會孤立地形成我們對事物(如財富和社會尊重)的相應期待,我們的判斷必然有一個參照群體——那些我們認為和自己差不多的人。
只有同他們比較,我們才能確定合適的期待視野。(只有和別的女生比較,我們才能確定自己是美的。)
媒體并不鼓勵人們去降低對自己的期望,至于貧困和卑微,則更不為社會見容。相反的,媒體的風向標總在催促我們追求那些上輩人所不能從事的事業,或擁有他們所無從想象的東西,抬高了我們對自己對期望。
其結果就是,我們的自尊和滿足將永無可能實現。我們可能一直會走在買買買的道路上。
☆
使你感到焦慮的并不是努力本身,而是你無法兌現你的“如果努力”后的結果。
每天看耶魯公開課,上微信付費課程,36氪每日必讀,掌握APP最新功能,知乎果殼關注無數,購買各類溝通書籍,努力掌握各種業務技巧。
努力把自己的日程填滿,努力把自己營造成“看起來很忙、很充實”。
最后公開課付費課沒留下半點印象,APP最新功能又更新換代了還沒用上,辦公室人際關系仍然一團糟,業務技巧無用武之地。
花了時間了,努力了,卻沒有結果,很焦慮。
努力不一定有好結果。南加州心理學教授Gate Lucas通過實驗證明,努力甚至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那些執著的手頭任務,冒著影響到整體表現也要堅持下去的人,可能會因為過于雄心勃勃而事倍功半。
人們陶醉在這種“努力就有回報”的執拗里,天真地覺得付出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最后變成了自我麻醉,在頭腦中營造出自己升職加薪走上人生巔峰,或一定能實現夢想的幻想來。
教授Gate Lucas認為,這樣的努力降低了效率,增加了負擔。
有時候,努力反而會帶來副作用,焦慮就是其中之一。現實就是,這世界上的許多努力本就是沒有結果的,本就不會朝著皆大歡喜的劇本發展的。
☆
其實焦慮感,來自于你正在見識更大的世界,這本身是成長的過程。
也是這位剛畢業就月收入兩萬的朋友告訴我的:
“我們公司屬于入職之后還會有競爭的,上個月我有兩個同事長期業務不好,被動離職了,沒辦法,我只有更加努力。”
“我的同事們都挺優秀的,大家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上次我的一個實習生還解決了我工作中遇到的棘手問題,我只有更加努力。”
這位朋友,見識到了工作的兩面——壞的一面,工作能力不好會被開;好的一面,身邊永遠不乏優秀同事。
焦慮來自于不滿生活的現狀,從而尋求改變的過程;來自于見識更大的世界,從而實現自己的成長。
他們是大牛,我就向他們靠攏,努力把自己也變成大牛。
遇到困難——克服焦慮——實現成長,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行走在這條道上,就像慢步在盤山公路上,的確翻山越嶺,的確道阻且長,但是等到了山腰,會發現山頂的風景近在咫尺,而山底已經被拋在腳下。
就像李宗盛歌曲里唱的那樣:
因為不安而頻頻回首
無知地索求 羞恥于求救
不知疲倦地翻越
每一個山丘
文 / 柳春江
編輯 / 醬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