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是大學學到三大教學法,但是并沒有聽,只知道名字。真正知道它是在學了一個學期律動課,每次都好開心之后,才知道這個就是達氏的律動教學。昨天看《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這本書之后,才知道,原來我上的視唱課老師也采用的是這種方法!昨天看書太興奮,這么優秀的東西,居然都沒什么人研究!!這就像一個寶藏!如果從事兒童音樂教學,就像一個無窮的銀行你可以從里面隨時提取各種變化無窮的點子。而且,這已然是一種哲學思想,遇到該說是緣分嗎,如果我以后真從事了兒童音樂教育,這就是我的Bible了吧。
書籍:
《快樂的體態律動——兒童體態律動課例選》日
《實用音準練習》《達體態律動教學法》 《節奏、音樂和教育》 《體態律動、藝術和教育 》達
《審美教育書簡》席勒
《達體態律動學入門》德萊威爾
《愛彌兒》盧梭
《二十世紀音樂教學》喬治路易斯
時間:
達氏:1865-1950,1910理論巔峰
我國:1986年書進入,1990年日本繆力開設培訓班介紹達氏。
達氏簡介:
瑞士,居住維也納。父母音樂世家教育。教授視唱練耳。
發展緣起:
發現學生空有演奏技巧,但缺乏對音樂的情感反應,無法感受,體現出音樂的美感。對音樂的認知就是數字式的,機械認知,感受不到音樂節奏的流動性。發現傳統教育弊端:音樂理論教授和音響效果,音樂感覺相分離,歌唱,樂器的聯系和藝術的表現相分離?!?br>
突然發現,沒節奏的同學走路很有節奏的流動感,
聽著有感染力的音樂把自己的感受變為有韻律的身體動作。
我們的教育就像上個世紀的歐洲,學院派,傳統音樂教學。
形成理論:始于視唱練耳改革,構建體態律動,即興創作教學為標志,形成音樂教育體系。
音樂的感受不僅依賴于聽覺,還依賴于其他感覺。
目的是讓學生聽到節奏和韻律之后,輕松的做出身體反應。
與古希臘教育理念相同強調身心發展,現代商業社會重點在競爭力,專業化。
傳統教育的弊端:1.音樂學習過于專業化和分離化。2.所有音樂理論都是作為抽象理論內容來學習,而與其所表示的音響,情感割裂開來。3.孤立的聽覺訓練和歌曲學習并不能使兒童理解和熱愛音樂
理念闡述:
體態律動不同于舞蹈體操其根本在于音樂。不在于動作模仿,而是將音樂融化于深吸做到用身體官能直接表達音樂。
身體是體驗音樂中節奏的第一位載體,聽到鼓點,第一反應。
體態律動是從音樂入手,先聆聽,引導學生通過身體運動表達去感受音樂各個要素。把身體作為樂器,展示音樂要素
音樂應該是觸及人們感覺,影響人們精神。
它填補了極端專業化音樂教育,是學生沉浸在快樂和良好的自我感覺的氛圍中。它既是一種社交游戲也是一種藝術上的追求
音樂的本質/起源于就是情感,情緒的表達,音樂(詩經,情動于中,形于言,成于歌...),所以與其說音樂教育是一種智力過程不如說是一種情感過程——審美體驗。
所以我們是通過聆聽音樂然后讓學生用身體表達音樂,從而鍛煉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達力
孤立的聽覺訓練和歌曲學習并不能使兒童理解和熱愛音樂,只有通過聆聽音樂和身體表達作為手段才能喚起兒童的音樂本能。
只教會學生彈奏樂器,用嘴唱歌是不夠的,啟發他們到音樂的情感中區,然后把他華為具體的動作,節奏和聲音。就是說將音樂的要素與孩子運動表現結合在一起,是他們具有聯系和體驗音樂的能力。
實踐先于理論。
概念界定:體態律動是在聆聽音樂的同時以身體的有規律運動來體驗和表達音樂。并將這種體驗與表達轉化為對音樂的感受與認知。
- 音樂和身體運動詞匯。身體樂器表達:音高——手勢高度,音響——肌肉力度,音色——不同部位,等等。
哲學思想
- 音樂起源于情感/情緒表達。我們通過身體表達情緒情感,因此我們同樣可以用身體來表達音樂。
- 生命就是一種節奏。相同的連續性和重復。時間和空間性。
實操理論
盡可能發現兒童身體活動和他們周圍世界的聲音與自然節奏。以及游戲活動。把這些引入課堂。
教學目標:發展身體的節奏感,對音樂的感知力。
教學過程:
1.音響刺激與課題暗示。教師通過表演/組織游戲/播放音樂,給學生以音樂、節奏的音響刺激,并暗示要學習的音樂要素。使得學生全神貫注,進入警覺地聆聽狀態,隨時準備做出反應。
- 初步反應與相互作用。學生對節奏/音樂做出初步動作反應。往往是單一粗略的。教師隨即用動作/音樂對所涉及的時間,空間,重量等問題進行強調,隨后用語言給與提示,鼓勵學生改變,創造動作。
- 改進反應與表現。引導學生改進反映和表現。鼓勵更多創造。
4.識譜與綜合反應。再加入理論學習。理論與剛才動作結合。表現視覺符號。
優點、目的
鍛煉學生的:1. 培養學生全神貫注,注意力。2. 提高智力,∵分析,理解,表現聽到的東西。3. 對音樂的敏感性。4. 身體運動,協調。5.社交。
既是藝術上的探索學習,也是社交的游戲。
它融身體,音樂,情感于一體。能錯金聽覺,動覺,思維和情感的協調。
非常適合兒童:因為節奏運動與兒童天性有密切聯系,而身體運動,音樂與兒童游戲有很容易結合。身體運動和音樂的結合尤其適合兒童的天性和本能。
注重個性化和兒童氣質的培養。原理:人氣質是通過身體動作可以發現的。
要喚起兒童對音樂和對生活的熱愛
- 游戲活動使兒童感到親切,自然,還利于教師在寬松的活動秩序中培養兒童的個性,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也便于教師將有關的教學基本要求和技術滲透在游戲活動中。
教師指導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感到永遠是被指導者。
重點:
音樂的本質就是情感的表達轉化為音樂(詩經,情動于中,形于言,成于歌...),所以與其說音樂教育是一種智力過程不如說是一種情感過程——審美體驗。**
所以我們是通過聆聽音樂然后讓學生用身體表達音樂,從而鍛煉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