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組織學生樂隊有很多不同的情況,常見的有臨時性和長期性兩種形式。
很多學校平時并不保有一支固定的學生樂隊,遇到各種表演、比賽時,才臨時選撥學生,拼湊一支樂隊,短期突擊訓練,應付臨時任務。
這種樂隊往往不能用標準的樂隊組織形式去劃分,基本上是有那些樂器就一勺燴,全都抓來湊數。好一些的隊伍還能大致看出民樂隊、管樂隊、弦樂隊等大框架,穿插幾個不屬于同一類樂隊的樂器湊數;有些樂隊干脆就看不出到底屬于那種類型,中學生中常見的樂器都能混在一起,古箏、二胡、長笛、單簧管、小提琴、薩克斯、架子鼓,這是最容易見到的樂隊組合。
有部分學校建立了常備的學生樂隊。這種樂隊一般都有一個明確的形式,有明確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常見的有小型民樂隊,以古箏、二胡、琵琶、中阮、楊琴、竹笛、打擊樂為主,排練一些小型民樂合奏曲目;有管樂隊,以長笛、單簧管、薩克斯、圓號、次中音號、長號為主,排練常見的管樂隊曲目;有弦樂隊,以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為主,間或有低音提琴,排練弦樂四重奏和弦樂合奏曲目。這幾種團隊大都是處于學校沒有能力,或者有能力但沒有強烈愿望,在樂隊的生源和資金上不給予必要的足夠投入,還想保有一支學生樂隊,以顯示對藝術教育的重視,自我陶醉。這類學校的音樂老師也只能因陋就簡,從現有學生中選拔,甚至都不能叫做選拔,應該叫“抓壯丁”,只要會樂器的學生,有一個是一個,先抓來湊數,讓隊伍壯大一些,看起來不要太寒磣。由于人員配備總是缺三少四,很難保證各個聲部人員配備的完整和均衡,所以演奏水準大多不好,能夠做到節奏整齊的已經算是這個群體中的優秀團隊了。
只有很少的學校有能力,有魄力,才能建立和保有一支標準化的樂隊。形式可以有好幾種,但都需要學校在生源、樂器、師資、交流等方面持續投入,長期鋪墊,否則哪種形式的樂隊都不能長期穩定地保持下去。
這些學校選擇最多的是交響樂隊和民族交響樂隊。既然要投入,那就玩個大的,那種樂隊氣勢宏大,表現能力強,展示出來有面子就辦那種,這是許多學校的真實想法。不管怎樣困難,只要能夠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為樂隊聲部完整而想辦法招生;為音色、音準和操控性而購買高標準的樂器;聘請優秀的指導教師來為不同種類的樂器進行指導;創造更多的條件讓指導教師和團隊學生有機會參加大量的學習、比賽和交流活動。能夠下決心建立這兩種樂隊的學校,學校往往是做好的心理準備,知道這種大型形象工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不計成本,玩兒出點兒名堂才行。
還有一些學校,認識是到位的,決心也有,但限于生源、資金等條件限制,只能退而求其次,建立規模小一些,對人員和資金要求少一些的樂隊。比如交響管樂團,這種樂隊組織形式在近些年獲得了很大的成長,尤其是不少好萊塢動作大片都使用交響管樂團作為電影配樂形式,歐美、日本有一些作曲家專門為交響管樂團創作作品,優秀的新作品數量很多;交響管樂團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就是學習管樂器要比弦樂器耗時少,見效快!
退一步,建立不了交響管樂團,有些學校就選擇建立行進管樂團。這種樂團具有管樂器學習耗時少,進展快的優點,同時還具有戶外演奏的優勢,尤其適合在運動會、歡迎嘉賓、重大活動現場表演等場合使用。有這樣一個例子:兩所中學為災區捐款,其中一所學校帶著行進管樂團去了,學生整齊的校服讓現場宣傳效果遠遠超過另一所悄無聲息的學校。第二所學校的校長回去后馬上著手建立了自己的學生管樂團。行進管樂團也常常和行進打擊樂團接合起來,現場表演聲音更加豐富,隊形更加多樣,效果比單一的行進管樂團更好。
還有一種樂團也比較容易見效,那就是行進打擊樂團。這種樂團的優勢是學習容易,進步快,對生源的依賴小。和合唱團有可比性,可以從零基礎學生中選拔成員,幾個月到半年的訓練就可以見效果,進行現場演出。它的劣勢一是樂器投入不小,各種打擊樂器、馬林巴、木琴、定音鼓等,都是大型專用樂器。體積大,價格昂貴,學生不會自備樂器參加團隊,都需要學校購置供學生使用。二是作品少,大部分作品需要向掌握資源的公司或作曲家購買,必須融入以美國、日本和臺灣等地的一些行進打擊樂團隊為主導的體系中,才能獲得足夠的資訊和技術支持,否則很難在國際國內的交流比賽中獲得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