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大規模宣傳造勢,也沒有大IP加持,《情滿四合院》卻以沒有小鮮肉的主演陣容與淳樸故事,成為了秋季檔評分最高的電視劇。豆瓣電影顯示,《情滿四合院》在播出期間,評分從8.7分悄然上漲到8.9分,其走勢實在少見。在收視率上,《情滿四合院》與鄭愷袁姍姍主演、王麗萍擔任編劇的《國民大生活》,以及首部維和官兵題材的《維和步兵營》不相上下,甚至不時沖上1%的關口。
“小鮮肉把何冰所有的戲看完,估計演技能提高一大截”,“一部能讓何冰和郝蕾同時出演的電視劇,也是難得。”俯拾即是的點贊,讓人更加好奇,作為一部反映北京人四合院生活的《情滿四合院》,何以能實現逆襲?
沒有瑪麗蘇與強情節,煙火氣與人情味是獨門秘籍
《情滿四合院》是導演劉家成繼《傻春》和《正陽門下》之后,推出“京城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主打“京味人文”。值得一提的是,《傻春》曾獲“最受電視劇迷歡迎劇集”稱號,《正陽門下》也曾登陸北京衛視取得收視率破1%的成績。與前作一樣,《情滿四合院》故事擁有懷舊質感,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呈現發生在北京四合院里的人文故事、生活變遷和社會百態。原汁原味的老北京民風畫卷,就此展開。
與時下流行的熱門劇集不同,《情滿四合院》主角不再是光鮮亮麗的時代弄潮兒,或者一擲千金的公子哥,而是草根到極致的、大齡未婚的工廠廚子。“偉光正”和角色壓根不沾邊,幾乎就是路邊隨處可見的小人物:何冰出演的男主角“傻柱”嘴欠口無遮攔,擠兌人和捉弄人的功夫一流;做事欠考慮,報復心強、沖動耿直的個性也常帶來不少麻煩,顯然是個“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不良青年。
但“傻柱”又是藏著柔軟內心的實在暖男,明里暗里資助寡婦秦淮茹一家,被人誣陷也毫不在意;四合院里的孤寡老人無人照料,為人仗義的“傻柱”為其養老送終,還為大爺們的不平遭遇鳴不平;改革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傻柱”還開起了飯店,熱心地把四合院改建成了養老院,“孝悌”文化呼之欲出。
放在當下的電視劇、網劇生態中,《情滿四合院》不事雕琢、貼近生活的藝術創作,也堪稱清流。沒有大熱罪案劇的強故事情節和懸念沖突,與大女主角瑪麗蘇故事情節無緣,也不走都市劇虐戀重重的套路,《情滿四合院》不注重淺層的感官娛樂,而用家長里短的摩擦和矛盾,代替生離死別的慣用戲碼。一言以蔽之,《情滿四合院》優秀之處在于根植于現實的人情味與煙火氣。
流量不足演技撐場,何冰與郝蕾再度自證演技
并非以情節取勝的《情滿四合院》,還原生活真實才是接地氣所在。從物質生活貧乏的上世紀六零年代,到十年動亂時期的秩序失衡,再到寒冬過后萬物復蘇的改革開放,四合院里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成為了時代大潮的縮影,凝結成一代人的生活史。
要撐起跨度三十年的社會變遷與時代風云,演技屢屢被詬病的小鮮肉顯然無法勝任,早已成名多時的戲骨才是擔當所在。從《浪漫的事》到《大宋提刑官》,從《鳥人》到《趙氏孤兒》,從《甲方乙方》到《十二公民》,何冰曾是馮小剛京味賀歲片的黃金男配角,也是中國話劇殿堂級平臺的頂梁柱。1998年的《雨過天晴》和2003年的《趙氏孤兒》,為何冰贏得過兩次中國戲劇表演的最高獎項梅花獎,而在《情滿四合院》里,沒有住過四合院的北京人何冰,卻把大院刺頭兒的“小惡大善”演得活靈活現。
在內地女演員中,郝蕾的戲好,也是業內公認。《少年天子》《十七歲不哭》《黃金時代》《親愛的》影視作品風格不一,但郝蕾總能找尋到符合自我氣質的獨特表達。以氣質取勝的郝蕾,在《情滿四合院》中要挑戰三四十年的年齡跨度——從堅毅潑辣、自強果敢的年輕寡婦,一直演到白發蒼蒼的六旬老太。秦淮茹身上閃耀著傳統中國女性的美德,不僅以一己之力扛起上老下小的生活負擔,還要為家庭苦苦壓抑對愛情的追求。
此外,《情滿四合院》還刻畫出了一群有瑕疵的配角,共同構成了觸手可及的生活鏡像。如有色心沒色膽的許大茂、雞賊貪婪的三大爺、明哲保身的一大爺等。魏小軍、倪大宏、李光復、沙景昌、方子哥、畢彥君、沈丹萍等眾多老戲骨,增加了表演的多樣性與厚度。
何冰曾如此形容演員們的合作,“我們這部戲里的演員就是一鍋里的丸子、豆腐和白菜,燉到一起特別合適”。《情滿四合院》展現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瑣細但不瑣碎,堪稱五味雜陳的“清湯火鍋”。
撇開類型敘事與浮華外表,訴諸情感的電視劇也能余韻悠長
雖然“賣相”遠不及同檔期的《維和步兵營》《國民大生活》,但《情滿四合院》用韻味悠長的真實“國民生活”,獲得了一席之地,也顯示出現實題材劇集的另類創作之路——不崇拜IP也不用大卡司大制作,訴諸人倫情感、洋溢著人文精神的電視劇,至少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分得一杯羹。
正如何冰所說,自己是個老手藝人,在舞臺上打磨手藝。沒有資本涌入,沒有鮮肉光環,不用粉絲流量,也無關乎八卦炒作,《情滿四合院》劇情平淡,其故事主線在傻柱與秦淮茹的情感糾葛、與許大茂的恩恩怨怨,以及家長里短之間來回搖擺,看似瑣細,卻用生活本真的味道,慢慢打動觀眾。
復古又懷舊、洗練不庸俗的情感價值屬性,成為《情滿四合院》的顯著標簽,在緊張、浮躁、快節奏的都市生活里,更能帶領觀眾重溫過往歲月的簡單和純粹,追回已經逐漸褪去的人文精神。在接受采訪時,劉家成表示,文化工作者有責任感和使命感,很多影視作品都摻水,不純粹不地道,就像很多已經失傳的北京地道小吃,豆汁摻了淀粉口感完全不對,艾窩窩粘面疙瘩不松軟,豌豆黃也不對。地道北京小吃需要拯救,傳統北京文化也需要拯救,因此有了“京城三部曲”。
就這樣,不回避人生苦難,但又不刻意販賣眼淚;不避開時代風云,但又不成為歲月變遷的注腳,《情滿四合院》在樸實無華又真情涌動的生活敘事中,收獲了好評,也在收視市場上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