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到一個觀點,人生不過是活在幾個瞬間里,如:生;老;?。凰?。那么,是否可以說文學則是活在一些細節中?這可能是讀《華太平家傳》給我的最大體會。
以前我一直覺得長篇小說嘛,最重要的就是故事情節,故事一定要曲折,情節一定要離奇。但《華太平家傳》寫的其實是歷史,不能滿足獵奇讀者的期待!
只是它筆下的歷史,并不局限于對歷史事實的原封不動記錄,也沒有摻雜離奇的想象。既不批判,也不諷刺,也不說教,而是在描摹歷史風云變幻下看似平淡的日?,嵤轮?,自然呈現生命本身存在的無限張力與美好!
在讀朱西甯先生作品前,對他的作品有過多種假設,本以為會聚焦臺灣。進入《華太平家傳》之后,才知道他戀戀不舍的老家原來是在山東,以及遷入的江南一帶,作品中保留了純正北方方言和各種民俗。才明白,原來老先生的根一直在中國大陸。
一、描寫細碎日常的雅致
全書貫穿著一種悠然自得的閑情雅致,可以理解為書生對世界的美好想象,也可看作是普通老百姓的自給自足和自娛自樂!或者二者兼有之,在與時局、土地產生的深厚鏈接里,寄托著一代又一代人對未來的熱愛與憧憬!
整部未完結的作品,是以華太平的視野,來描述華家的“家事”。
華太平作為華家第三代的幺兒,是家族史的親歷者也是匯編者。用一種類似上帝視野的全知全能角度,重點描寫了我父、我爺爺、我奶奶和我叔叔一家四口的日常生活。
當讀到一個個精致入微的細節描寫時,不禁有身臨其境之感。原來生活中,有那么多細節曾被我們忽略,卻被朱先生精湛的文字功力呈現出來。
每一個細節看似都很平常,卻讀來讓人格外親近。他好像寫的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身邊人和事!孩童帽子上系的風鈴;一件不小心弄丟的老棉襖;一件嶄新的棉襖;一頂有情有義的草帽;如何翻地瓜秧;如何撒種;如何串連起蚱蜢;寫春聯;打野的樂趣;制作演出的胡須構件;制作洋人喜食的點心……
好像小說中的生活全是由細節構成。而生活本該平淡如此,豐富如此。
對細節出神入化的刻畫,源于朱先生對世間萬事纖毫入微的洞察。
從紛繁復雜的細節描寫中,我們不僅可以了解時序更替的節奏,還可從豐富民俗活動中了解鄉土文化的厚重,也能從華老大的成長經歷中,感受到親情、友情和愛情的溫度。
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時節的更替是小說的重要依循原點。華老大在成為洋教士的管家前,主要是靠做種莊稼的長雇工謀生,所以他與土地分外親近,能清楚感知時令節氣的到來,因為需要抓緊時間勞作。
?二、老百姓日常背后的時代風云
這本書從題目來看,似是聚焦寫華家的家族史。但朱先生的視野卻不僅僅局限于小門小戶如何謀生,而始終貫穿著對家國興亡、人世浮沉的關注與反思。
我也開始明白,為何朱先生會多次重寫這本書,不僅因為白蟻的胡亂啃食,更是因為朱先生在創作中確實傾注了大量心血。
他自己在回溯家族歷史和時代風云之間,從未停止思考。而純熟又自然的敘述節奏背后,則幾乎調動了他畢生所有的文學創作才華。
家道和國運其實是緊密相連的,作品擁有一種廣闊視野,真正做到了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入耳。
普通百姓對國家存亡的關切,原來只隔著一張報紙而已。
在華老爹的帶領下,兩個兒子也跟著讀以《申報》為代表的報紙,了解國家大事。父子三人還時不時進行討論,比如華老大曾評價過一句:朝廷上也是有人的!讓華老爹欣慰不已。也讓我們讀者通過父子嘮家常的日常場景,瞬間穿越回時代風云之間,能夠更加客觀地看待義和團、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