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主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華盛頓總統卸任之際所發表的告別辭,在他的演講之中明確三個原則,即中立、不結盟和不干涉歐洲事務,這是孤立主義最初的版本。因為美國當初就是在與英國作斗爭才獨立的,美國掌權派深知插手歐洲事務是不明智的,當前美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統一國內亂象,發展經濟。這里的經濟不僅指的是國內,還有國際貿易。美國一直推崇自由貿易,積極與歐洲國家做生意,同時也在開發美洲市場和亞洲市場。直到一戰的爆發,美國都一直把注意力放在經濟層面,盡管威爾遜有著宏大的抱負,想讓美國領導世界,但是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思想占據上風,即使美國參加了一戰,但是美國在分配利益之后還是退出歐洲事務,經營國內。這也是理想主義與孤立主義的第一次交鋒,孤立主義獲得勝利,但同時理想主義也埋下了一顆積極擴張的種子。
在處理德國問題上,美國還是不得已插手了,因為在美國看來,只有歐洲大陸保持穩定,英國繼續保持海上霸權,美國的自由貿易才不會中斷,國內的經濟發展才不會停滯不前。這與之前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的想法是如出一轍的。德國不能被法國壓得太厲害,只有保持德國與法國的實力一致,歐洲大陸才能穩定。但是事實往往出乎意料,沒想到法國戰后的發展竟不如德國發展的快速,另外德國所受到的心理傷害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再加上經濟危機的發生,各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給德國足夠的時間去準備戰爭資源。
二戰的爆發也給了美國領導世界的機會,第一次想領導世界的機遇讓國會給阻擋了,不過這一次不是美國要不要去領導世界,而是美國必須去與蘇俄爭奪所謂的歐洲控制權,甚至是世界領導權。換句話說,二戰的發生讓美國放棄了當初的孤立主義立場,而是不得已去扮演一個威爾遜式的角色,積極去創造一個有利于美國的國際秩序,也為世界的和平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解決方案。
二戰之后與蘇聯的兩極對抗階段,美國出現過孤立主義回潮的現象,最為突出的一次是70年代越戰的失利所引發的反戰思潮。這只是一次例外而已,威爾遜主義的變種思想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一直到如今。2016年美國大選在希拉里和特朗普之間展開,主流媒體普遍看好的希拉里不幸落敗引發了各國的深思,尤其是特朗普明顯帶有的孤立主義立場引起國際社會關注。
從現在來看,特朗普的種種做法都是為了盤活國內經濟,但是這種做法明顯違背了主流國家的想法。因為貿易保護主義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所謂的經濟發展困境。治標不治本的做法無異于飲鳩止渴,但是美國國內的這種民粹主義思潮卻給特朗普很大的壓力,如果無法解決現在的難題,或者無法實現當初競選的承諾,特朗普的任期內所能做的將是無意義的,對于他連選連任更是致命的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