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尋塔山、黑山阻擊戰的遺跡
今年八一前夕,冒著東北少有的酷熱,踏尋遼沈戰役中的塔山阻擊戰和黑山阻擊戰兩處遺跡,拜謁在戰爭中犧牲的英烈。
7月20日,從北戴河開車至遼寧省葫蘆島市連山區塔山鄉塔山村。塔山既無塔也沒山,是一片平地,稍微有點丘陵。塔山只是一個有著百多戶人家的塔山堡村的簡稱。它位于葫蘆島與錦州之間遼西走廊的咽喉要道之上,東臨渤海,西接紅螺山,山海之間是一條寬約10公里的狹長地帶。
昔日曾為炮火連天的硝煙戰場,如今已是靜謐安祥的烈士陵園。進入陵園,在一個寬大的廣場上,有一座“碉堡型”建筑,是2012年開放的塔山阻擊戰紀念館,它就坐落在當年“塔山英雄團”指揮部舊址—58高地。正門上方的橫匾“塔山阻擊戰紀念館”,由當年指揮塔山阻擊戰的東野第二兵團司令員程子華題寫。
走進館內,四面英雄團獎旗鮮艷奪目,陳列的雕像、錦旗、獎章、圖表、照片、遺物、各種武器、決心書、人民支援前線用具等,以及擺放著的戰場沙盤模型,都在訴說著那段烽火硝煙……
1948年黨中央決定在東北與國民黨軍實行戰略決戰。從歷史上看,無論是政治、軍事或社會的重大戰略轉折往往取決于某一局部事件或時空勝負。錦州便成了這個戰略支點。解放軍拿下錦州,對東北國民黨軍就形成關門打狗之勢,而攻下錦州的關鍵是能否在距錦州30公里的塔山擋住從海上和陸地前來增援的敵軍。塔山這枚棋子便成整個棋盤的“勝負手”。
1948年10月10日至15日,東北野戰軍組成了由東野第二兵團司令員程子華統一指揮第4縱隊、11縱隊和兩個獨立師、一個炮兵旅,共計8個師1個旅,于塔山、紅螺山一線擔負正面阻擊和側翼牽制國民黨“東進兵團”由葫蘆島、錦西增援錦州的任務,以保障野戰軍主力攻克錦州。
蔣介石調集十一個師的兵力,組成“東進兵團”,點將由第十七兵團司令侯鏡如指揮。戰斗打響前,由于侯鏡如回唐山調兵,援錦任務先由駐葫蘆島的第五十四軍軍長闕漢騫代替指揮。
戰斗一開始,敵人集中了所有大炮,借助2艘軍艦、5架飛機的火力,猛烈轟擊我前沿工事,其中大部被毀,守備部隊遭到較大傷亡的情況下,死守不退,終因傷亡太大,陣地失守,我二梯隊趕到與敵搏斗殺傷,收復陣地。
10月12日,蔣介石親自帶海軍總司令桂永清和侯鏡如等到葫蘆島督戰,并用每人給幾千萬元金元券懸賞,拼湊“奮勇隊”。想用錢使鬼推磨,結果也未能如愿。
10月13日,是塔山阻擊戰最為慘烈的一天。戰斗英雄程遠茂指揮的28團1營2連1排,在連續擊退敵人約4個營兵力的8次沖鋒后,只剩下7人。最后用石頭、槍托、刺刀與敵搏斗,一直到支援部隊趕到將敵擊退。這一天我軍共斃傷和俘虜1245人,自己傷亡1048人。
戰斗中涌現出大量英雄讓難以忘懷,電話兵王振英手被炸傷無法將電話線接上,索性將兩個線頭用牙死死咬住,用自己的身體做導體,即使被電到麻木發抖,他仍舊堅持,保證了前沿陣地與指揮所的通信暢通。戰士劉殿哲帶傷參戰,不幸被炮彈炸昏,他用最后的力氣朝戰友們高喊:“堅決守住陣地……給我報仇!”班長安天佑在敵群中掄起手中的爆破筒打倒幾個敵人后,腹部腸子流出,倒在地上毅然拉響爆破筒與敵人同歸于盡。
在電視劇《大決戰》中,有一個畫面,東北野戰軍司令林彪接到前線電話時喊到,“我不要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可見戰斗進行的異常慘烈,解放軍戰士靠鋼鐵意志支撐的血肉之軀,堵住了敵人一次次進攻,塔山前的飲馬河幾乎成了一條血河。
經過6個晝夜的阻擊苦戰,我軍用生命和鮮血鑄就了塔山鋼鐵陣地,直到10月15日主力部隊攻下錦州,完成阻擊任務。塔山阻擊戰以傷亡5200余人的代價,換取了殲滅敵軍7779人的戰績。這場局部戰爭直接影響了東北戰場的局勢,為遼沈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沿紀念館旁臺階上去,是為緬懷塔山阻擊戰革命烈士,于1963年10月建立的紀念塔。正面碑文“塔山阻擊戰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是由陳云題寫。塔高12.5米,塔基150平方米。
為了紀念塔山阻擊戰勝利五十周年,1998年在紀念塔的后方修建了一座400平方米的墓園。最前面是八位解放后去世的參與塔山阻擊戰的將軍墓碑,他們分別是:東北野戰軍4縱司令員吳克華、政委莫文驊、副司令員胡奇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歐陽文、參謀長李福澤、4縱隊12師師長江燮元、塔山英雄團團長焦玉山、塔山英雄團政委江民風。這是根據他們生前夙愿將骨灰安葬在塔山,與他們曾經戰斗過的戰友永遠在一起。
碑后是葬有當年犧牲的747位烈士骨灰的烈士合葬墓,墓后鐫刻著他們的英名。墓前是軍委副主席張萬年題寫的 “塔山英雄,萬古流芳”大理石碑。
隨著越來越多的塔山阻擊戰將士要求死后葬在塔山。經上級部門批準,專門在烈士陵園的東側建設了塔山阻擊戰軍人骨灰安葬園,以滿足曾經在這里戰斗過的將士們的心愿。
墓園內的周邊還陳列著我軍的飛機、大炮、坦克等武器裝備。
離開塔山,夜宿錦州。
7月21日,從錦州駕車前往遼沈戰役黑山阻擊戰遺址,下高速走一段304省道,在鎮安鎮附近路邊,遠遠看到一塊巨石,上刻紅字:遼沈戰役黑山阻擊戰戰地公園。
進園先參觀黑山阻擊戰紀念館,該館2008年開建,2011年7月1日開放。館內陳列說明,干凈利索,條理清晰。圖片、展板、文物、電文、錄相等全方位、立體化介紹了黑山阻擊戰的全貌。
攻克錦州、解放長春,給國民黨軍致命打擊。蔣介石判斷攻錦部隊傷亡很大,需經一個月以上的休整才能再戰,遂令國民黨第九兵團司令廖耀湘組成“西進兵團”經黑山、大虎山向南,在“東進兵團”策應下,“規復錦州”,往營口方向實行總撤退。東北野戰軍按中央軍委“誘敵深入、打大殲滅戰”的作戰方針,決定集中主力在沈陽至錦州間殲滅“西進兵團”。當時在新武、新立屯地區的東北野戰軍第十縱隊司令員梁興初接到作戰命令:“令你們即返黑山、大虎山,選擇陣地,構筑工事,頑強死守,阻擊敵人,掩護主力到達后,聚殲前進之敵”。
黑山位于遼寧省西部,距沈陽135公里,距錦州109公里。它的西面是醫巫閭山脈,東面是大片的沼澤,中間布滿丘陵,是沈陽通往錦州唯一的走廊。
此時第10縱隊成立才一年多,下轄28、29和30三個師,全部兵力僅有3萬余人,而且缺少重武器。要以一個縱隊和臨時配屬的一個師,擋住擁有飛機、大炮和坦克的國民黨六個軍近20萬精銳部隊。可想戰斗之難。
1948年10月22日,10縱經過急行軍趕到了黑山一帶,隨即開始修筑工事。101高地由于巖石堅硬,只能在石頭上壘出工事,附近的百姓紛紛趕來幫忙,往高地上運土的百姓排成長龍,老人和孩子們用簸箕一點點地往上端,婦女們把自家的糧食口袋拿來裝土。一夜之間,生生地在一座石山上又堆起了一座山。
10月23日,戰斗打響。10月24日拂曉,廖耀湘集中第71軍、新1軍和新6軍以共6個師的兵力,在兩百余門火炮和兩百架次飛機的支持下,向黑山、大虎山發動全線攻擊,其中以101高地戰斗最為慘烈,成為敵我爭奪的焦點。敵傾注五倍于我之兵力,向高地發起瘋狂進攻。陣地上,彈坑累累,焦土堆堆,草木燒光,工事炸毀。我軍戰士在初冬凜冽的寒風中,身著單衣,英勇抗擊,白刃肉搏,前仆后繼,血染山頭,視死如歸。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敵人進攻。三晝夜之鏖戰,壯烈絕寰。高地被炮火削去2米,陣地曾兩度失手。然而,我英雄之師,將士同心,終于以“誓與陣地共存亡”的鋼鐵意志,用血肉之軀守住了陣地,使敵人未得寸進,迎來了我軍主力部隊的到達、全殲廖耀湘兵團,對遼沈戰役的最后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黑山阻擊戰,共殲敵5404人(包括斃傷、俘虜),我軍也付出了4100多人傷亡的沉痛代價。
在紀念館的后身,走一段上山的黑石路來到寬闊的廣場和紀念碑。這座高10.1米的紀念碑,是1996年黑山縣政協號召全縣各單位和干部群眾捐款64萬元修建的。紀念碑為鋼筋水泥結構,附貼有漢白玉浮雕及大理石軍旗裝飾。當時指揮黑山阻擊戰的28師師長賀慶積為紀念碑題詞——“遼沈戰役黑山阻擊戰‘101’高地紀念碑”。
紀念碑后面就是遼沈戰役黑山阻擊戰的主戰場—101高地遺址。1963年9月被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由文物部門發掘清理出來三道總長401米的戰壕,總長191.5米的交通溝和22個戰斗掩體,經過了多年的風沙掩埋,現在還依然保留著當年戰場的原貌。
為完善黑山阻擊戰戰斗遺址基礎設施,黑山縣委縣政府作為一項民生工程于2014年建成了戰地公園,其中建設了一萬平方米的廣場,廣場主體鮮明,突顯了101高地的大氣磅礴、氣勢恢宏,同時修建了上山主路,沿戰地遺址地形建設了環山路,在主路和環山路安裝了路燈,根據地形地貌栽植了適宜生長的松樹、紫丁香等灌木,在環山路和廣場周圍設立花壇,并完成了其它基礎設施,使紀念館、紀念碑、高地遺址融為一體。
在山頂上眺望,藍天白云映照下,當年血與火的戰場已被紅瓦綠樹、青草鮮花覆蓋,來的路上,在草地和樹叢間,不時有散落的牛在吃草,一片寧靜、祥和。遠處黑山縣城隱約可見,城里北山崗上,還有始建于1948年的黑山阻擊戰烈士陵園,2009年的重建工程還修繕了安葬著751具革命烈士忠骨的大墓和賀慶積將軍之墓等六個單墓。
眼前的景象,讓人想起陳獨秀之子陳喬年烈士就義前說的:“讓我們的子孫后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勿忘烈士們的遺志,守住來之不易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