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文章《郭川的意義》,才知道他神一樣的存在。
初看,孤陋寡聞的我以為是某個電影人物,再看,乖乖,不是電影,卻更精彩。
只是第一次的了解就是一個讓人揪心的消息:51歲的郭川,于北京時間10月19日從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出發,駕駛“中國?青島”三體帆船前往上海,進行單人不間斷跨太平洋創紀錄航行,“不幸于25日下午三點之后,在夏威夷海域與岸上團隊失聯。美國海岸警衛隊日前宣布停止搜救,并表示慰唁。”
百度了一下:郭川,籍貫山東青島,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并隨后在北京大學取得MBA學位,曾參與過國際商業衛星的發射,后為職業競技帆船賽手。
作為“中國職業帆船第一人”,郭川在國際知名帆船賽事中獲得諸多"第一",如"第一位完成沃爾沃環球帆船賽的亞洲人","第一位單人帆船跨越英吉利海峽的中國人"等。
這寥寥數語概括了他的平生,幾個“第一”肯定了其航海職業生涯的成就。但如果你讀完三年前由他口述的《海上138天》,才能真正體會“第一”背后的驚心動魄。
有人說,郭川是現實版的“少年PI”,但他拒絕他拒絕任何浪漫化的意圖。他反復說,那次航行并不是匹夫之勇,也不是無知者無畏。那是一種冒險,但卻是一種謹慎的冒險。
郭川自述,他從1997年開始就迷上了戶外運動,起初是滑雪,然后是滑翔傘,“總在周末去北京周邊玩這些運動”。
對大海則是一如既往的熱愛,他用了一個詞,“享受”。
2004年,青島作為奧運會的帆船項目主辦城市,身為青島人的郭川機緣巧合成為帆船項目的宣傳人員,在隨后的一兩年,以宣傳奧運的名義,駕著帆船去了日本和香港,“已是半玩半工作的性質了。”
2006年,已近不惑之年的郭川決定去歐洲。
他的想法很簡單,“只是希望把愛好變成一個真正讓別人信服的東西。怎么講,就是你要達到一種專業高度,對得起別人對你的尊重。”
在歐洲,他參加了2008年的沃爾沃環球帆船賽,-----號稱全世界影響力最大、賽程最艱巨的專業帆船賽事之一。
但他的身份不是專業參賽選手而是媒體船員,負責拍照攝像,記錄所有點點滴滴,然后回傳給后方。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郭川發現其他船的媒體船員,都是參加過奧運會帆船賽的。作為唯一的亞洲人和唯一的“業余”媒體船員,加上語言上的劣勢,他倍感壓力山大,怕記錄得不好而拖了團隊的后腿,嚴重時“幾十天睡不著覺,就像憂郁恐懼癥,完全快崩潰了。”
他為此差點放棄,但咬咬牙,硬了挺了過來。超越了極限,眼前豁然開朗。他說有些東西你不親身經歷,永遠得不到,這是肺腑之言。
一路往前走,他發現自己停不下來了。曾經讓他痛苦不堪的經歷,逐漸變成了收獲和繼續前行的資本。
只是當愛好上升為職業,就是踏上了一個新的起點。在更高的層次上,他愈發知不足而后進。
2009年秋天,他回到歐洲,重新撿起訓練,并參加了各式各樣的帆船比賽,不斷積累自己的職業經驗。
2010年春天,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單人不間斷環球航行”。這幾個字冒出來后,他就著了魔,一直琢磨著怎么付諸實踐。
“對任何一個職業水手來講,那都是一個至高的目標,無論是體力、技術,還是精神上,都需要極難的要求。每個去挑戰的人,都會引以為豪。”
2013年,他經歷了海上近138天、超過21600海里的艱苦航行,于4月5日7時59分駕駛"青島號"帆船榮歸母港青島,成為第一個成就單人不間斷環球航行過合恩角的中國人。同年還創造了國際帆聯認可的40英尺級帆船單人不間斷環球航行世界紀錄。
然而他沒有因此停下腳步。
2016年10月19日,郭川駕駛帆船于北京時間5時24分11秒從舊金山金門大橋出發,以上海金山為目的地,進行單人不間斷跨太平洋創紀錄航行。
北京時間10月25日15時左右,郭川與岸隊和親友通過衛星電話聯絡,通報當時航行情況,自述航行順暢。
10月26日,郭川航行岸上團隊傳來不幸消息:正在單人駕駛帆船穿越太平洋的中國職業帆船選手郭川在航行至夏威夷附近海域時,于北京時間25日下午三點之后與岸上團隊失去聯系。
北京時間10月27日16時57分,中國海上搜救中心人員也滿懷同情地向郭川岸隊電話通報了暫停搜救的情況。
郭川失聯,至今音訊杳無。
(未完待續)
注:誤刪,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