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的打車應用開始大規模興起,到2013年的大規模收購合并倒閉入股,再到14-15年打車類應用在激戰后漸漸穩定,移動出行行業可謂備受矚目。
想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一下當下兩大巨頭:滴滴 & Uber
1. 市場狀況分析,平臺愿景
2. 乘客需求分析
3. 解決方案對比
4. 如果我是 PM
1. 市場狀況分析,平臺愿景
A. 用戶規模:截至2014年6月,我國手機打車軟件的用戶規模為4908萬
B. 后補貼時代用戶態度
C. 打車行業未來趨勢:結合LBS與大數據精準化營銷的O2O生活服務
從滴滴打車更名為滴滴出行,可以看出滴滴對于未來的發展趨勢思考的很清楚的,也可以感知到滴滴成為未來的城市生活服務提供商新巨頭,異軍突起與眾多O2O平臺抗衡的趨勢。(當然關于未來就不多說了,下面還是聊聊產品)
2. 乘客需求分析
全部打車應用最主要的操作流程,就是圍繞著乘客的核心需求--打車到達目的地
至于大部分打車過程中的需求,比如選定目的地,與司機電話溝通確定具體位置,都屬于核心需求的延伸,就不贅述
對于乘客需求的分析,沒有包含支付需求的原因,在于支付并非乘客的需求,而是解決方案中的一環。
對于車型,其實并非用戶根本的需求,其背后本質的目的也存在多種情況:
1. 把不同類型的車型當成日常的一種選擇方式,這個需求出行層面本身
2. 把不同類型的車型,比如專車,當成在某些場景下體現自身價值的方式,這個需求在自我價值層面
3. 把不同類型的車主,乘客,當成社交過程中準入門檻式的篩選方式,這個需求與社交相關
對于上述的不同類型的需求,滴滴打車與Uber都用了同一套解決方案,滿足了三大類用戶的需求,即以車型的分類作為解決方案來滿足3大類需求(后續補充,其實這個方案有非常強的拓展性,可以拓展滿足很多其他方面的需求)
3. 解決方案
part1:車型選擇
對Uber車型選擇的個人建議:
將5種車型的選擇方式,切換成可以復選的按鈕
原因:
1. 5種車型在本質上給用戶提供的是同一種服務,打車到達
2. 其中,UberX,black,EXEC是不同程度的高檔車,對于用戶來說,選擇高檔車的時候有時并不需要在3個高檔車型中只選擇一種車型。所以給用戶提供復選組合的方案,雖然當用戶切換打車類型的時候多了一步操作,但是帶來了同時擁有更多選擇可能性的體驗。與此同時需要將不同類型的車費估值都展示在用戶界面。
part2:乘客司機匹配方式(如何派單)
小建議:在當用戶與滴滴或uber司機電話溝通時,電話響起來的時候用戶一般看到的是陌生號碼電話,并且也不會去存儲滴滴司機的電話。可以考慮和各大手機通訊錄廠商和合作,將滴滴司機的電話自動在給通訊錄標記出來。從而不會有過多陌生號碼影響到用戶查找號碼
part3:支付方式
兩種支付方式,并不存在優劣,只是適合于不同的用戶。
話又說回來,兩種支付方式并非水火不容,所以能不能考慮二者并存,讓用戶自己選擇喜歡的支付方式
個人建議:(滴滴&Uber)
1. 將兩種支付方式同時提供給用戶做選擇
2. 默認情況下推薦用戶“滴滴”的支付方式,原因在于,這種支付方式在中國更加普遍,用戶接受程度較高。但是不排除一些打車應用的高頻用戶,希望弱化支付操作流程,提升出行效率
4.如果我是 PM 小結
總體來講,滴滴和Uber是兩個性格迥異的產品。
滴滴的性格是溫和的協商者,一方面體現在派單的方式,用戶輸入完起點終點,司機覺得這個路線我想走,我就搶單。如果沒人搶怎么辦,乘客可以給司機小費,繼續協商。另一方面,支付過程中也是力求白紙黑字說的明明白白。
Uber的性格是一個剛烈的軍人,在派單方面,司機并不知道目的地是哪里,他只是接到一個任務,并且需要在15s之內說yes sir去執行。至于支付,他就更加霸道,甚至不需要經過任何確認,乘客甚至不知道用的是自己的哪一張銀行卡在做支付,流程就已經走完了。Uber很自信的說,按照我說的做就行了。
言歸正傳,對滴滴&Uber的意見:
1. 同時給用戶提供【無需確認直接從賬戶扣費】和【需要賬號密碼驗證】兩種支付方式
2. 與通信錄服務提供商合作,將滴滴或者Uber司機的號碼包導入到用戶手機通訊錄黃頁中,但只有在用戶輸入對應號碼或者來電時顯示“滴滴司機”相關字樣。目的在于減少大量陌生號碼的存在對用戶通訊記錄查詢時的干擾
對Uber的意見:
車型選擇功能模塊,提供給用戶復選的功能,比如用戶可以同時使用對 UberX 與 Uber black 司機群體叫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