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糾結英語的發音問題嗎,你還老記不住單詞嗎?
先說一下,這篇文章不是教大家音標和發音知識,也不是教大家如何根據各種規則去記憶單詞。只是在學習英語時候,有一些東西你需要了解和認識到。不然,你很可能會陷入一種學習陷阱,并且越努力陷得越深,更痛苦的是內心的糾結和煎熬。ps:題主為IT男一枚,從初一到高三,英語沒遇到過對手,老師說在給我們班上課之前都要好好備課,以防上課當場被糾正,高考英語145分,強項語法和單詞,發音是弱勢(畢竟78線的小縣城出來的)。
認知1:單詞記不住,真的不怪你
我們中國人學習英語都是從英文字母和音標開始的,認識了26個英文字母,“記住了”那么多亂七八糟的音標,然后就開始記單詞了。對于一個新單詞,我們要記住音標、重度弱讀、字母拼寫、單詞意思、固定使用搭配等等,天啊,我們需要做這么多的事情,所以說,很多同學學習英語很累,記住了音標卻忘了拼寫,記住了音標和拼寫卻忘了啥意思。今天好不容易都記住了,眼睛一閉一睜睡一覺都沒了。
語言的學習應該是一個非常自然的過程,為什么我們會這么痛苦呢?
因為我們的打開方式有問題!
我們先想一想,我們是如何學習漢語的呢?漢字也有發音、音調、筆畫、意思、搭配與使用這些要點,我們學的時候怎么就不痛苦呢?
在三歲之前,我們學會了說話,能夠正常的溝通交流,但這個時候我們是不識字,也不會拼音的;然后爸爸媽媽會買一些識字卡,教你認識,“大”,“小”,“多”,“少”這些我們平常說的話是怎么寫的,這樣我們看到玩具上的一些簡單的字,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最明顯的就是閨女打開pad下載游戲時,能準確的找到“兒童”類目)。
然后上學了老師就教拼音了,這樣即使一些陌生的字,標上拼音我們就能讀出來,根據大腦中的音庫,搜索這個發音是什么意思。慢慢的我們發現我們平常說/聽過的字,都認識了,也都會寫了。
有老一輩的人(比如我媽),即使沒學過拼音,但是這也不影響正常溝通、書寫和閱讀,只是有時候普通話不標準而已。
我們學習的過程是這樣的:
大量的聽(1歲之前)—》吖吖學語(1~2歲)—-》更多的聽和說練習(2~3歲)—-》正常溝通交流(3歲)—-》開始識字(3~4歲)—–》拼音(5歲~6歲)—》帶拼音閱讀(6歲)–》認識更多的字兒(6歲之后)—》無拼音閱讀
我是先有大量的語音輸入(聽) @1,然后我們就可以學著說?@2,接下來我們認識一些字形 @3,將說過的話(音和意)與字形匹配,然后我們學習拼音 @4,這樣一段話標上拼音,我就可以讀出來,就能自動匹配音意與字形,加快我們認字兒的速度。
第一步@1 和 第二部@2 是人的本能,講一個剛出生的孩子,放到任何環境,他都能學會當地語言;第三步@3是一個識字兒的過程,老一輩的很多人沒有上過學,沒識過字,所以很多人都不識字;第四步@4“只”是一個加快認字兒速度(獨立認字兒)的過程,所以我媽即使不認識拼音,也不影響她的聽說讀寫。
當然拼音另一個“官方”作用就是,統一發音標準,這樣各地人匯聚到一起才能溝通,不然新聞聯播誰聽得懂啊。但是由于方言的差異,學拼音(普通話)的難易程度也不一樣,北方人學習拼音就比較容易,南方人就稍微費勁些,曾經甚至很費勁,不過現在學起來都容易多了,因為信息輸入多啊,各個終端、各種媒體信息等等都是普通話,聽得多自然就會說,這就是本能啊。
假如你給一個小小孩兒,從一開始就教拼音怎么讀,讀第幾聲,這個拼音對應哪個漢字,這個漢字又是什么意思,卻不跟他用漢語溝通,讓他脫離的周圍的漢語環境,那你覺得他能學的怎么樣?
而這就是正是我們學習英語的處境,開始就學音標學習怎么讀,記單詞拼寫,記單詞的意思,卻沒有足夠的聽的輸入,我們能學會英語嗎,能學得輕松嗎,幾乎不可能!這是違反人性,違反人類學習語言的規律。所以,記不住單詞不怪你,是教育的問題,一開始的打開方式就錯了!
我們看到拼音的學習,不是為了練習漢字的發音,也不是為了記住字形和意思,只是學會了拼音能讀出一個不認識的字(可能僅僅是字形不認識,如汆[cuan,一聲])。
所以拼音不在我們學習新的漢字的標準步驟中,對于一個陌生的漢字,我們不會特意的記住拼音怎么寫的,而是只要會讀會寫明白意思就行。并且意思和字形還是有關聯的,一次記不住也沒關系,因為在日常使用中,我們會聽到看到它們很多次,慢慢就記住了。
但是我們學習英語單詞時,因為沒有足夠的聽力輸入,少了@1和@2的步驟,我們沒有養成發音習慣,單詞的發音成了一大障礙,于是為了讓發音準確,我們就去背音標/重讀和弱讀,這無形中花費了很多不必要的功夫。
更糟糕的是,你認為你那么費力的去讀就能讀得準確嗎,有誰的發音是靠記音標讀單詞練出來的?所以這就導致,我們費力的去讀,去記音標卻依然讀不準,就羞于發聲不敢說英語,越是不敢說就越不可能糾正和提升,這就誕生了“啞巴英語”的結果。
那既然這樣,我們到底要不要學音標、記音標呢,怎么看待音標呢?
認知2:音標,不是用來學習發音的
是先有發音再有音標呢,還是先有音標再有發音呢?顯然是前者!所以音標不是用來學習發音的,而是用來標記發音的。
我們認字兒的過程中,是早就會喊“媽媽”了,然后等到上學了才知道“ma”這個拼音,才開始接觸拼音,但那時候,我們早已能發所有的音了,我們只是看一下這些音怎么表示(寫)的。
而英語音標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外國人在他學習音標的時候(甚至不學音標),早就熟練的所有的發音了,并且很輕松自然,因為他們有@1和@2階段,所以音標只是個對照過程,知道哪個音怎么表示。
但是我們學習英語音標,卻是在學習發音,這不是本末倒置嗎?!況且你以為你能學會嗎?沒有大量的聽和說的基礎,僅僅靠對照口型、舌位、氣流、腹部發力等等,這些抽象的可笑的規則,怎么可能學會發音,最后發現舌頭練抽筋了,嘴都合不上了,連普通話都TM說不利索了。
費力嗎? 費力,學會了嗎?沒有,更糟糕這個過程給我們帶來的打擊和內心的掙扎,其實很多學生從這個時候已經放棄英語了。
但是在我們的教學理念里,就喜歡放大音標的作用,認為學好音標就能流利的標準的說英語。?這在潛意識里就是一種“投機取巧”的思想,語言的學習,是一個大量的輸入(聽),然后導致模仿輸出(說)的過程,不是簡單的一兩頁音標能搞定的。
結果呢?當我們僅僅學習了10天的英語,就會說how are you;當我們接觸了10年的英語(初一到大學畢業),又有多少能比得過國外的10歲的孩子,恐怕四六級都難過吧。這就是“欲速則不達”。
從另一方面來說,人類如此完美的聲線能是一兩頁音標就能表示的嗎,發音就只有重音、次重、弱三種嗎,那么多重算重,多輕算輕呢,等等這些問題都無法準確回答,況且現在音標從誕生到現在都一直在修訂和完善中,使能夠更準確的描述人類的發音。所以音標是依附于我們的發音的,而不是發音要依照音標。
認知3:外國小朋友是不學習音標的
如果說不學習拼音能學會漢語的聽說讀寫,那不學習音標“更”能學會英語的聽說讀寫。
無論中外,人類的語言學習都是,聽、模仿說、熟練溝通、識字閱讀、書寫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國小朋友到了要識字閱讀時,就需要學習拼音了;但是外國小朋友這時候卻不學習音標,這是由于中文與英文的不同。
一個字,無非就是“音”、“形”、“意”。漢字是象形文字,也就是在形與意之間有關聯,看到字形可以推斷詞意;而英語是表音文字,是“形”與“音”之間的關聯,看到字形可以推斷讀音。
所以,中國小朋友在閱讀一個不認識的字時,需要拼音的幫助;而國外小朋友在閱讀一個不認識的單詞時,卻可以根據字母拼寫推斷出單詞的發音(反過來也行)。
這種學習方法叫自然拼讀(Phonic),也是表音文字(其他如日語,西班牙語等)常用的單詞拼讀記憶法。不然的話,想想如何記住幾千上萬個單詞的字母拼寫順序?!當然,有的同學會說漢字不是表音文字,我們不也是能記住幾千個漢字的寫法嗎?別忘了漢字是有偏旁部首的并且是表意的,這都是我們記憶的規律。
不過,不要認為有了Phonic他們記單詞就很容易。英語是很多門語言的融合,其表音性非常的沒有規律,字母或字母組合與發音之間是“多對多”的關系,并且有相當一部分單詞無法根據這些“所謂的”規則進行推斷,需要額外記憶。
維基百科里說,“英語是巨大的無規律的語言”,這就說明其發音非常復雜或者說是世界上最復雜的,市面上講述phonic發音規則的書,都要上百頁,所以對于初學者來說,不要輕易嘗試去記憶或套用這些規則,不要把“自然拼讀”想象的太神奇。
但是有一點需要明確,無論是漢語拼音,還是外國小朋友的“自然拼讀”,都是用來教閱讀的,而不是教發音的,是給小朋友用來從聽說過度到識字和閱讀的一種工具,它適合聽說詞匯量遠遠大于閱讀詞匯量的小朋友,幫助他們在已知的“音”和未知的“字”之間建立聯系。
認知4:你其實可以不(那么早)學習音標
那么音標到底在學習中起一個什么樣的作用呢?
首先音標能以書面的形式表示發音;其次音標指定了語言的統一發音標準。世界上那么多的人都說英語,在發音的細節上都有不少的區別,這些人如果都按地方發音來,碰到一起交流就費勁,甚至聽不懂,比如印度人說的英語。所以有了音標的規范統一,大家都向著標準的方向努力,再一起交流就會容易很多。
音標和拼音一樣都是表示發音的,并且外國小朋友一開始并不學音標的,但是為什么在我們的教學中卻那么看重音標呢?
因為我們對自己要求太苛刻了,或者教育理念出現了問題,我們太想第一次看到單詞的時候,就非常準確的發音。在我們的教育理念中,潛意識的就有一個“非對即錯”、“分數至上”的衡量標準,但是這卻違反了語言學習自然本性。
難道外國孩子第一次說出“hello”的時候就很標準嗎?當然不是。他們也是在一次次的聽,一次次的修正后,才有了一個相對準確的發音。而我們受了那么多年的漢語發音習慣的影響,同時沒有聽過足夠的英語發音,卻要求自己第一次見到單詞就準確的發音,這難道不是對自己太苛刻了嗎?!
語言的學習,不同于數學,不是記住了公式就能套出結果,不是對照著音標就能正確發音。但是你潛意識里就是這樣(對照著音標就能正確發音)認為的,或者老師們就是這樣認為的并且讓我們也這樣認為。更可悲的是,我們將它奉為真理,發音不準認為是自己學習不努力,音標學的不好,然后我們就一直努力的學習音標,卻一直不好發音。因為這里面缺少了本該有的步驟:聽—》模仿-》聽–》糾正的多個循環流程。
我們可以選擇不學習音標,不要對照著音標來學習發音,而是回到最自然的學習流程,不斷的聽和模仿,當模仿的夠多夠像了,我們也就學會了發音。而音標只是對我們發音的標記,等我們有一定的聽說詞匯量的積累,再將音標的寫法與我們自己的發音聯系起來。這才是順應語言學習的規律,看起來很慢,但是培養出發音習慣或者說語感之后,就是厚積薄發。
如果開始就對照音標學習發音,那你會花費很大的精力去糾結一個音到底怎么發,學習一個新單詞,你需要額外記憶它的音標順序。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你自動放棄了人的本能,丟掉了聽和模仿的能力,也錯失了發音習慣和語感的培養。
就比如,小孩子學習英語,大多不覺得難學,反而覺得有趣,因為他只需要聽和模仿,就可以了;而我們學習的時候,就感到很累,因為我們總是試圖用““愚蠢臃腫的”規范和規則解釋一門自然語言,對于一名普通學生,真的需要這樣嗎?
認知5:發音,很重要,但可能對你沒那么重要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說一口流利的標準的英語,那樣很cool。當我們看到別人有一口純正的英語時,很是羨慕,希望自己也能那樣。
但是你要認識到以下幾方面:
1?環境和自身的局限性?
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一樣,每個人專業領域不同,甚至每個人的語言天賦都不同。如果你長期呆在國外,不斷地的聽和說,那你的英語想不流利都不行;如果你一天就45分鐘的英語課,課上老師還用漢語講解知識點,你一天也說不了幾句英語,那你的英語就很難標準流利。另外英語專業的學生和非英語專業學生的環境也不一樣。再加上每個人的發音習慣和語言天賦,都影響最終的結果。這些因素都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正確的看待自身的發音問題。
2?沒有所謂的標準發音?
美國人發美國音,英國人發英國音,具體到一個國家內部,各個州的發音也都有地方口音,那如何說標準呢?!所以我們要正確看待標準這個詞語。難道cctv英語發音就標準嗎,難道明星大腕發音就標準嗎?其實我們所謂的標準,只是說起來很流利,聽起來很自然不古怪。多聽多說多模仿,鍛煉自信心和流利度,你的發音自然就“標準”了。
即使是澳洲人發澳洲音、日本人發日本音、印度人發印度音、中國人發中國音,那又如何呢??
人類發明語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便捷的溝通交流,除此之外所有多余的想法都是不純粹的。
3?你真的需要“標準”的英語嗎?
作為一個長期呆在國內的人,我很少有機會不得不用英語溝通。我學習英語的更多用處是我要看英文資料,所以對我來說發音的標準流利否并不顯得十分重要。同樣的,作為應試階段的學生,你雖然沒環境沒機會去聽很多的英語,去模仿和鍛煉英語發音,但這絲毫不影響你的英語成績,你只需要背單詞,記語法。所以,不要盲目的去追求發音,這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你需要足夠多的聽說和模仿,看看自己當下最需要什么,時間是寶貴的精力也是有限的。
認知5:根據發音記憶單詞
不要去背單詞的音標,也不要從首到尾背單詞的字母順序,而是充分利用英文的“表音性”,根據單詞的發音來記憶單詞的拼寫。
當你學習了一些單詞之后,你自然會發現單詞的發音跟拼寫是有聯系的,并且當你學的單詞越多,你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規則,但也發現越來越多的不符合規則的單詞。這個你不必驚訝,因為英語本身就融合了多種語言。
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去總結一些發音與拼寫的對應關系,并根據自己的總結去記單詞,在這方面自己的總比別人的好用。
由于英語發音的復雜性,各式各樣的拼寫規則眼花繚亂,寫本書都足足有上百頁。不過你的目標是記單詞,而不是驗證規則,很多同學都幻想著記住這些規則就會拼寫單詞或看詞發音了,只能說太天真了,嚴重低估了英語的復雜度。
不要神話“自然拼讀 Phonic”,因為有相當一部分單詞跟拼讀規則相悖,而作為外國人可以在日常使用中將錯誤糾正,他們有充分的聽說讀寫的環境,但是我們可能會“堅持”錯誤很多年。所以當我們遇到一個陌生單詞,不要再費勁的去猜它的發音了,因為對與錯都說明不了什么,我們應該把精力用在單詞意思與拼寫上。
對于常用單詞,由于發音我們已經非常熟練了,記憶其拼寫順序也相對簡單。對于完全陌生的單詞,由于發音不熟練,導致拼寫的也不準確,這就需要一個重復記憶的過程,多聽/讀幾遍,熟悉其發音,再根據句子、語境、聯想等各種方法進行記憶。還是那句話,不要去背單詞的音標,不要苛求一次就發音準確,你有足夠的機會去糾正一個會經常使用的單詞的發音?;蛟S,你該更專注于詞意與拼寫。
以上就是我學英語的一些體會,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和曾經的糾結。啰里啰嗦的說了這么多,如果幫你解決一些疑、或是找到學習方法、或是讓你釋然不再那么緊張,那將讓我感到莫大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