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互聯網付費已經成為趨勢,似乎那個免費時代,漸行漸遠。
記得剛開始那會兒,滿屏的免費,大家伙兒一哄而上,互聯網新弄潮兒憑流量決勝。
得到出現后,一個趨勢漸顯,就是互聯網付費。我聽了一年的英語麥克風也宣布,2018年進入全付費模式。
超級用戶思維代替了流量思維,似乎是互聯網市場長大了的表現。
Papi醬的年前視頻,那個18歲和30歲對比的狀態,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18歲那些年,走在哪里都希望有無數人認識,也認識無數人,特別羨慕食堂里跟每一個迎面走來的人打招呼的人,覺得他們人緣真好,人際真廣。到了30歲這些年,才明白人際再廣,知心的也就三兩個,珍惜身邊人才是值得做的事情。
互聯網似乎也是從18歲長到了30歲。
社工界提倡了許多年的"賦能",卻被互聯網大咖重新定義和使用。我們的"賦能"指的是什么?學了近5年社工,我還真沒搞懂。
不過我會搞懂的。
請相信,我現在已經學著一本正經說瞎話了,我說的每句話,都是瞎話。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