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讀書就夠了》《如何閱讀一本書》等書籍中都講到一個關于讀書的辦法,那就是最好的讀書方式是把我們學到的知識、看到的內容講給別人聽。在我們講解的同時,自己的理解會更深一層,因為對方經常會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或質疑這個內容,哪怕只是講了一言半語,也會讓我們從一個完全不同的層次再次進行了思考,新的思路和思維延展了書中的內容,自然也就提高了我們的學習深度。
不過要是想應用這個辦法首先要保證對方能正確的理解我們的講解內容。可能你會覺得奇怪,講解的目的就是要保證對方明白了,這件事情還需要強調嗎?當然需要了,因為我們很難判斷對方學聽懂了還是沒有聽懂,有時候他頻頻點頭并不代表他已經理解了,也許他只是禮貌性的客氣一下,或者不好意思表達自己沒明白甚至是他根本不感興趣,同樣,如果對方沒什么反應也不代表他就沒理解,也許他被觸動了,也許他正在思考。總之如果我們不是一個讀心術的高手,就不敢保證能從對方的表現中判斷出他是否聽懂了。
更重要的是,有時候對好方自己都很難判斷自己明白了沒有。不相信嗎?你有沒有見過這種情況,明明在交流中雙方好象是已經達到了一致,但是到了真正落實這件事情的時候,對方的做法卻大大出乎你的意料之外?實際上對同一句話、同一個內容,每一個的理解和想法都可能會有著巨大的差異。我舉個例子,我們開會時向技術部門提了一個需求,我們要求在本月底之前完成對某個指定產品的數據提取,以便下個月對產品進行優化改進。他們也同意了,雙方還就下一步的溝通時間,以及數據傳輸方式進行的討論,我們覺得這件事肯定是沒問題了。
結果到了月底,數據傳輸過來一看,我們就驚呆了,因為他們給了我們拷了個磁盤,里面有好幾百個G大小的一份清單級數據,完全沒有歸類,我們根本就沒有辦法看。當我們再次去溝通時,技術部門說,我也不知道你們是要歸類啊,我以為把基礎數據給你們就行了,其實歸類很簡單啊,你們用某某工具整理一下就行了唄。汗!我的個天,我哪里知道他說的是個什么鬼工具。可是后來我了解到這個工具對技術部人員來說確實是個小意思,但是我不懂技術啊。這就是技術人員和市場人員的理解差異。
下面我們來講個方法用來確保對方理解你的意思。這個方法就是舉個栗子!
把書中相對偏理論的內容翻譯一下,最好的辦法就是舉一個例子,讓對方從聽理論變成聽故事。有時候書中會有例子,我們只要照著內容詳細復述一下就可以了。當然了,如果再精益求進一些的話,我們應該考慮到對方的身份、學識、經歷等等,改編出一個與對方有關的例子,這樣因為事關已身,對方會聽的更認真更仔細,也會和我們產生互動。你可能會問,我怎么能編出這個切合對方實際的例子呢?如果不能,那么你可能是不太了解對方了,如果不了解對方,那你怎么保證你要向對方講的內容對他會有用呢?如果不能保證有用,那我還是勸你換個對象講吧,對牛彈琴的事還是不要做了吧。
記住,優秀的講解者起到翻譯的作用。把原書作者偏理論的、偏國外的或偏簡練的語言、比喻、說明、解釋,翻譯成學習者喜聞樂見的語言。
你會舉個栗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