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浮宮,這個始建于1204年的建筑群,曾經是50位法國國王的王宮,經過不斷地擴建修造,如今這里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藝術博物館。每天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絡繹不絕,從這里感受著人類文明歷程的坎坷艱辛和藝術創造的恒久魅力。
在盧浮宮里,設有23個展廳的古埃及館,用350余件文物,展示了生活在尼羅河流域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樣式。
尼羅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它自南向北穿過非洲北部平坦的三角洲流入地中海,古埃及就分布在尼羅河中下游兩岸的狹長地帶和尼羅河三角洲上。
每年的7月份到10月份,尼羅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都處于一年中的降雨季節,河水裹挾著大量泥沙從上游奔騰而來,在地勢平坦的三角洲地帶,河水漫過河谷,富含腐殖質的泥沙沉降下來,在田野中留下了肥沃的淤泥。泛濫季后的四個月是植物生長的季節,古埃及人在肥沃的田野中播種,然后靜候收獲時節的到來。到了收割季,這是個干燥無雨的季節,人們從田野中收獲成熟的莊稼,而又無需擔心土地遭受水澇和鹽堿化的危害。尼羅河的定期泛濫是大自然饋贈給古埃及人的最好的禮物,這不僅使古埃及成為地中海沿岸的糧倉,而且,這種周而復始的現象也深深地影響到他們對于自然和生命的認識。
開羅,今天埃及的首都。在這個現代都市中心的解放廣場旁,埃及國家博物館就位于這里。
埃及國家博物館是世界著名的大型博物館之一。在這座已有百年歷史的博物館中,保存和陳列了古埃及時期大量的文化珍品,關于埃及沒有誰知道的比這里更多。
埃及國家博物館為兩層石頭建筑。博物館的一層按歷史年代劃分為古王國時期、中王國時期和新王國時期三大展區。
古王國時期,是古埃及文明的形成與成長階段。這一時期展出的重要文物以北埃及王墓出土的雕像為主,有卡夫勒王座像、盤腿書記坐像、拉赫梯普國王及王妃民費雷特坐像等。
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悠久燦爛的文明。古埃及文明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多年前。與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開始建造城邦國家差不多相同的時間,在非洲北部尼羅河的中下游,古埃及人也開始建立起大大小小的城邦制國家。
公元前3100年,傳說上埃及國王美尼斯統一了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在寬闊的尼羅河三角洲與狹窄的尼羅河河谷交聚處的孟斐斯定都,古埃及從此開始了王朝時期。
從公元前3188年到公元前2270年,古埃及經歷了第一王朝到第六王朝階段,歷史學家將其稱之為“古王國時期”。這是古埃及史上農業、手工業、商業、建筑業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的第一個偉大時代。這期間,古埃及確立了以官僚體制為基礎的君主獨裁的專制統治,并且出現了金字塔。第六王朝以后,王權衰落,法老失去了對國家各地區的控制,國家開始分裂,史稱“第一中間時期”,這段歷史大約在公元前2270年到公元前2060年。第十一王朝時分裂的古埃及重新得到統一。
公元前三世紀,腓尼基的旅行家昂蒂帕克在他的游記中,將胡夫金字塔、空中花園、宙斯神像、阿爾忒彌斯神廟、摩索拉斯王陵墓、羅德島太陽神巨像和亞歷山大燈塔列為世界七大奇跡,這是他步履所及的世界里人類最偉大的工程。這七大奇跡,今天或已杳無蹤跡,或只剩殘垣斷壁,而唯有金字塔卻穿越歷史的風雨依然屹立,使世人對歷史的往昔充滿了無限的遙想與好奇。
胡夫金字塔在今天埃及首都開羅市西南20千米處的吉薩城外,它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的陵墓。法老,是古埃及國王的尊稱,法老自稱是太陽神阿蒙-賴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化身,作為最高統治者,掌握著古埃及軍政、司法、宗教大權。
胡夫金字塔是古埃及建造的80余座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9米,現在的高度為136.5米,塔的四個斜面正對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邊長230多米,塔身由230萬塊巨石組成,這些巨石大小不一,最重的有160余噸,最輕的也在1噸以上,整個金字塔重6000多萬噸,即使在今天,這也依然是一項十分浩大的工程。
從公元前2060年開始,古埃及進入了第二個政治穩定期,史稱中王國時期。古埃及在十二王朝時遷都底比斯,即今天埃及的盧克索,青銅器開始進入古埃及人的生活,由于國家實力的提升,對外影響力也得到了擴展,與敘利亞、克里特地區的交往得到了擴大。
盧克索,埃及的中南部城市,位于開羅以南670多公里處的上埃及尼羅河畔,中王朝時期以后的古都底比斯遺址就坐落在這里。盧克索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館,從這里我們仍然能夠感受到昔日底比斯的宏偉與輝煌。
在荷馬史詩中,底比斯被稱為“百門之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近700年的時間里,這里都是古埃及社會生活的中心,古埃及后半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都是從這里展開的。
盧克索遺址區規模宏大,建筑群中有廳堂殿室,神廟之間以巨大的柱廊相連,每根柱子高達20余米,上面裝飾有精美的浮雕和彩繪。遺址區里最為著名的是盧克索神廟,其中尤以卡爾納克神廟規模最大,保存也最為完整。這座神廟修建于4000多年前,完成于新王朝的拉姆西斯二世和拉姆西斯三世,幾乎跨越了整個盧克索古城存在的歷史。
底比斯橫跨尼羅河兩岸。作為古埃及的都城,這里人口稠密,廣廈萬千。尼羅河的東岸是居民區,西岸則是法老、王后和貴族的陵墓區,生者之城與逝者之城隔河相望,這種城市布局反映了古埃及人對于生命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認識。
尼羅河賦予了古埃及文明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僅反映在古埃及自身的文明創造成果上,更反映在它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影響。
紙莎草,一種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尼羅河下游三角洲的沼澤、淺水灣和溪流岸畔都可以看到它們。紙莎草有著長而直的莖稈,古埃及人就是用這種草莖稈內的纖維來制作紙張的。古埃及人還用植物細而硬的莖稈作為寫字的筆,同時還發明了用水混合黑煙灰及膠漿制成的墨水。
宗教是古埃及文明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根源,它把古埃及社會生活和文化的各方面都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的文明網絡。從政治法律到生活習俗,從文學、建筑、藝術到醫學、數學、天文,都蘊含著宗教的思想。處于人類文明初期的古埃及人把自己的生與死以及自然現象都交給神來掌握,甚至連改造生產用的技術以及理解世界的智慧也包括在內。許多法老把自己看成是神的化身,在神的昭示下掌管著國家。
宗教情結支配著古埃及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古埃及人十分崇信“來世說”。日出日落,月圓月缺,尼羅河水的定期泛濫,還有年復一年的季節輪替,這些都使他們認為不僅自然是循環往復的,而且人的生命也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生死輪替,靈魂常在。在這種信念的支配下,古埃及人希望用木乃伊使死者的亡靈得到依附,同時,精心營建陵墓以使逝者得以繼續塵世的生活。
古埃及人為一代代的法老建造起了一座座宏偉壯觀的金字塔,他們的建筑藝術也在巍峨宏大的神廟、宮殿以及精致整潔的市政設施和民居等方面得到了體現。
制作木乃伊反映了古埃及人對人體結構的認識水平,這也對古埃及人積累人體解剖知識很有幫助。古埃及人配制藥物的技術在當時聞名于世,他們已經有了醫學分科的認識,甚至還可以用外科手術來治療一些疾病。這些都已經遠遠超越了原始宗教對于人類健康的認知水平,對現代醫學的起源和發展影響重大。
對神的信仰,使古埃及人重視天文現象,神廟中的祭司忠實地記錄著觀察到的天文事件,他們不僅給星體命名,而且還將它們分成不同的星座,根據星相的觀察,制定出自己的歷法。他們還利用日晷和水鐘來測定白晝和黑夜的時刻,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時間體系。
古埃及人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創造了他們那個時代最為偉大的文明體系,它的光芒照亮了地中海沿岸的很多地區,并點燃了古希臘的文明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