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習》刊登了馮驥才老先生的一篇文章,題目是讀書是為了心靈生活。一看題目就被吸引住了,摘錄了以下的文字。
“我們需要的讀書,是一種發自心靈的、對讀書的本然喜愛。
享受別人的思想,也是很快樂的事,特別是這些思想有發現的時候,它會一下子把你引申到一個抽象的、全新的境界里去,這時你會發現,人的智慧在那個地方忽然開辟了一個空間,這個空間你過去沒有看見過。這讓人很享受。
我所有的人生經歷和收獲,都離不開文學和書籍的滋養。
契訶夫對我影響比較大,當然他的文字寫法對我有影響,他那種短句子的運用,一種白描式的語言,那種語言的節奏感,對我都是有影響的。但是他最影響我的,還是他的悲憫,我覺得這對于作家是特別重要的,作家應該對弱者,對人有一顆悲憫的心。
人在青少年求知欲最強的階段,一定要多讀經典,這些是人類知識和智慧的精華。
人的閱讀要隨他自己的性情。每個人進入書的世界的入口,是不一樣的,就像我們進入一個風景區一樣,每個人的入口不一樣,但是這個景區里會有引導。我們所有人類的經典的書,實際上都是人類的一些重要的價值觀、重要的是非標準、重要的道德取向、重要的審美法則,這些都包涵在經典里邊。
真正的書,不止在書房里,更在田野、在社會、在人心里。在田野里閱讀那些文化遺產的書、生活的書、老百姓的書、生命的書,只有這樣,才會是對一段歷史、一種文化和一種生命的立體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