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一直認為害羞是件痛苦的事情,將害羞視為一種病態。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敢在女生面前說話的我也能說上幾句,甚至有時候可以把對方逗笑。再后來,我發現自己在臺上要比臺下會表演一些。于是,我很好奇,為什么有的朋友平時很會說話,但到了臺上就會說話結巴,和臺下相比,判若兩人。
前天讀的英語文章主題是害羞,文中引用一位文化歷史學家的觀點頗有意思,它解答我這些年的疑惑。
每個人都會存在天性的害羞,只是在不同的場景中表現程度不一樣。
生活中,有的人擅長在朋友中侃侃而談,但到陌生人中間就啞口無言;有的人私底下交流有障礙,但到臺上發言就很利索;有的人和同事正常交流沒問題,但到領導跟前就言不由己,喉嚨像被魚刺卡住。這些現象表明每個人天性中都有害羞的成分,只是每個人的害羞指向性存在較大差異。
想明白這個道理后,我對害羞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既然天性如此,那就坦然接受吧。
當我們總是想著自己害羞,這樣的心理作用將加劇害羞。
比如,一個男生平時不怎么接觸女生,只要和女生說話就心跳加快、吐詞不清、手心出汗。所以,這個男生潛意識中就會認定自己在女生面前害羞。下一次接觸女生時,這樣的想法會在他頭腦中蹦出,他可能會更驚慌失措,表現越來越糟糕。這樣的惡性循環,將會使誤解害羞的我們越陷越深,越來越害羞。
坦然接受自己的害羞,就是要摒棄自己害羞這件事。只有我們忘記了害羞,才能更清醒地做事。
我有個朋友,讀書那會兒和我一樣,基本不和女生打交道,乃至于畢業后,有女生對他示好時,他竟然把名字和模樣對不上號。這樣一位“默默無聞”的朋友,我是怎么也想不到他在大學以后女人緣會連連走紅。有一次,我到他那兒玩。走在校園道路上,不時就有女生和他打招呼。我忍不住問了他,是什么讓他變化這么大。以下是他對我說的話。
以前我不敢和女生說話,確實是因為我很害羞。進入大學后,看著周圍同學都成雙成對地走在校園里,多少有些讓我羨慕,也讓我有了一些想法。但一想到自己害羞,我就不敢將想法付諸實踐。后來,一位室友跟我透露心得。他說,這種情況的話,要學會轉移注意力,不要老想著自己會害羞,要多說說自己的心情,多說說自己的看法,同時多聽聽女生說。
多么簡單質樸的話,卻讓朋友的生活發生巨大變化,從此有了歡聲笑語,也化解了內心的寂寞孤單。
以前,我看過一些關于如何人際交往的書,但大多是講方法和技巧,也就是所謂的“術”。但心中的坎兒過不了,再多方法也會變得徒勞。那怎么做才能讓自己更加“厚臉皮”呢?在此,我認為這是觀念問題,只要擁有正確的害羞觀念,臉皮自然會厚起來。
1.如上文所述,每個人都會害羞,只是程度和指向不同罷了。
以前聽過一句話,“不怕窮,就怕不公”。其實,害羞也是如此。當我們認識到害羞對每個人都是公平存在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會坦然許多。即便再害怕,我們也可以給自己暗示:興許,我在臺上比你講得好呢;興許,你和領導說話比我更怕呢。這樣的心理暗示會我們帶來空前的自信,有了自信以后,再用那些技巧方法,就能披荊斬棘,所向披靡啦。
2.即使我搞砸了,明天我還是會起床,生活仍然要繼續往前走。
其實,最壞的結果也沒有我們想象那么糟糕,即使被人笑得無地自容,想要挖洞逃走,那也不妨礙第二天還是要起床,還是要吃飯,還是要繼續生活。所以,這樣想了以后,我們就可以大膽去嘗試,不必再患得患失。仔細想想,以往那些得與失不過是我們憑空造出來的障礙。
3.專注在思考上。
以往,我們只要一想到害羞,自己就會更加害羞。歸根結底,還是我們的注意力放錯了地方。假如,我們將注意力轉移到話題本身,大腦是不太可能既要思考問題,又要想著自己會害羞這件事。如此,我們的大腦CPU被思考占用后,害羞的想法也就不復存在。
4.說出自己的感受。
以前,我見過一個演講特別棒的人。一上場,他就說,我今天特別緊張,害怕得手心冒汗,全身發抖,如果各位觀眾賞臉的話,就給我點掌聲吧。全場演講下來,效果特別好,掌聲數次想起。所以,當我們仍然無法忘卻自己的害羞時,那就說出來吧。說出自己害羞時的感受,其實是在間接接納自己的害羞。而且,當我們說出自己的感受時,通常情況下,聽者會感同身受,深表理解。因為每個人都曾經歷過害羞,個中感受也只有自己體會最深。
以上,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給害羞的你帶去幫助。
BY THE WAY
你有沒有過因為害羞而錯失心動女孩/男孩的經歷?假如有的話,再給你一次機會,你會采取行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