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大學時代,我在上課一直有個疑問,就是學了這門課能干什么?
? ? 我一個工科的大學生,很多課學了就僅僅是考試的時候用到了,連做畢業設計的時候,發現用到的東西相對于我們上課學的課程來說少之又少。
? ? 去招聘會上看,發現往往一門課或者相關的幾門課就可以形成一項職業技能,比如我們通信技術類專業,公司企業招聘的時候崗位往往只是要求一兩條專業技能。
例如:崗位:“C++開發工程師”,崗位要求:“精通C/C++,熟悉Linux開發環境”。
? ? ? 問題是,在校期間,C/C++只不過是幾十門課里面的兩門而已。就業也好,畢設也罷,既然實際上用到的東西相對于整個大學四年學的來說那么少,那么為什么要開那么多門用不上的課?
? ? ? ? 而且往往開設的那一兩門課,上完以后,也僅僅是對專業技能入了個門,甚至有的連門都沒入,距離真正達到就業的要求還有很遠很遠。
? ? ? 有人把這種模式籠統地歸類于通才教育。
? ? ? 如果自己本身不感興趣為了考試修學分而花時間上課,然后上的那種屬于工科的課還在日后的畢業設計和就業方面幾乎毫無價值,那怎么就不算是浪費時間呢?
? ? ?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一下通才教育,通才教育是一種重視知識綜合性和廣泛性的培養模式,培養的是一種橫向型的人才,知識面廣,技能多樣,但是追求知識面的廣度所消耗的時間的代價就是往往限制了知識在一個方向的縱向深入。它也是西方以哈佛大學為首的大學提倡的教育模式。大學重視學生的各方面綜合素質,而不局限于專業技術。
? ? ? 那為什么上面的上面的現象不能歸類于通才教育模式呢?首先來說,我們是工科類學生,我并不是認為我們上的課就應該是為了就業為了畢設,我們也的確該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以及各方面的綜合素質。但是問題在于,我們的那些上了以后幾乎用不上的課,大都是屬于我們工科的。
? ? ? ? 也許有人會說,學了總比沒學過好,乍一聽,說的好像沒什么問題,但是一經分析,上這個課,花了時間,學到一些于生活于工作都幾乎無意義的東西,相比之下,拿著這些課相同的時間,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去學一些適合自己的東西,是不是比“學了總比沒學過”這句話更以人為本呢?
? ? ? 有人會說,確實是這樣,但是原因是最后能用上的課程只是所開課程的一小部分,“能用”與“所學”是包含關系。而“所學”就搭建起了一個專業方向的大框架,整體的提高了一個人的工科素養。
? ? 這個說法看起來似乎并無問題。但是我們再進行如下分析。
? ? ? 如果大學從入學開始,就向學生講明專業相關的職業方向、職業方向對應的職業工作生活和技能要求、職業技能需要哪些知識、這些知識又從哪些課程里來。? ?
? ? ? 學生以興趣和需求為主導,選擇職業方向,以職業需求學習對應技術,以技術知識需求選擇某門課程或者是某門課程的相關部分。
? ? ? 這樣一來,可能一年不到就可以達到一種職業的基本要求和水平,然后再回到了解職業這個環節選擇繼續深入或者是依據自己興趣學習其他的課程。這樣模式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很多地方還是和現在一樣,日后成為各種各樣的人都有,但至少已經有了一門讓他可以找到滿足自身需求的職業技能。
? ? ? 上面提到的說提高其工科素養的這個觀點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如果在沒有職業技能做生活保障之前反而花更多的時間去追求提高素養,不是有些脫離現實嗎?
? ? ? 有人會講這不就是專才教育?
? ? ? 我想這與專才教育不是一種概念。專才教育與通才教育相對,在西方以蘇黎世工業大學為首的提倡的一種教育方式。大學重視專業技術的水平高低,相對來說并不太重視其他各方面的綜合素質。
? ? 這種模式以大學生的興趣和需求為主導,以職業技能做為基本保障。減少了那些低效率的課程所占用的時間比。在學生自主意愿下可以走專家式的專才教育不斷深入學習某一方向,也可以在有職業技能前提下走培養自己多方面能力素質的通才路線。再者,這種模式依據大學生自身的興趣和需求更多,學生由被動轉變為主動。同時,興趣激發學習動力,要比學分獎學金驅動學習可能要來的更自然或者更持續強勁一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