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人類學家的說法,古時人們之所以會熱衷創造出各種妖怪的故事,原因之一是為了解釋大自然中所無法理解的事物。于是為了解釋月食現象,誕生了吞月的狂暴天狗;為了解釋雷電現象,誕生了手執錘子與鏡子的雷公電母,如此等等。
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妖怪”即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所提出的模因(Meme),它是一個富有傳播性的思想,并在傳播性的過程中不斷被人們豐富著內涵。更重要的是,它讓人們對自己的生活有了解釋,盡管是一個糟糕的解釋,但仍遠好過沒有解釋。于是依靠“妖怪”,人們建立了與大自然溝通的渠道,重新取回了對世界的控制權。在古代人的眼中,妖怪作為外部世界的代言人,毫無疑問是確鑿存在著的,是他們生活的組成部分。而在最近的兩百多年中,隨著人們對外部世界了解的不斷增強,在科學的怯魅下,這些潛伏在人類認知陰暗處的妖怪們如遇見陽光的吸血鬼,紛紛被燒成一灘灰燼,從日常生活中離席退場。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在現代社會“妖怪”沒有生存空間。過去的人們創造出“妖怪”這一概念來解釋外部自然。而現在,人們同樣也依靠自己的想象創造出新的概念,來解釋人們的行為和心理,緩解內心的焦慮。這些概念包括:星座、拖延癥、自控力、懶癌,如此等等。它們是新世紀的“妖怪”,而借著互聯網,這些新一代的模因迅速擴展蔓延開來,并形成了一套話語體系,滲透到日常的方方面面:當生活中遇到不順利的事情時,我們會看看是不是自己的星象遇到了水逆;當和別人發生摩擦時,我們則會歸結到對方的星座性格不合上;當遇到做事拖拉的人時,我們會說這是因為他有“拖延癥”;當我們調了好幾個鬧鐘,卻仍然是無法早起的時候,我們會將其歸咎于“自控力”不足。
這些名詞和過去的“妖怪”一樣,都是在用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對世界進行解釋,在使用這些名詞的時候絕大多數人也并不在乎這些解釋是否合理,更在乎的是“有這么一種便捷的,不費腦的,貼標簽式的方式來解釋某個現象”,對我們來說這就夠了。在這個碎片化和快節奏的世界之中,這樣的模因尤其易于傳播。其實很多時候也沒什么不好,大家的事情都這么忙,生活都這么累,你說你有拖延癥,我說我有懶癌,工作的不順利是因為水逆,夫妻的不和諧是因為星象不匹配,相互哈哈一笑都知道在說什么,畢竟生活需要一些潤滑劑才能順利運轉下去。但是,語言和詞匯最終會影響認知事物的方式,當我們有一天真的想要做出改變時,這些根植于思考回路中的“妖怪”,會成為自我成長的障礙。
兩百多年前人類所面對的最大問題是認識外部世界,兩百多年后的現在,人類所面對的最大問題則是認識自己。過去我們依靠自然科學家來完成對于外部世界的認知,現在我們則需要依靠心理學家完成對于自我的重新認知。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這名字真繞口)的《自控力》,便是對于名為“自控力”的這頭妖怪的一次怯魅,以及對我們自身認知的一次系統重裝。
在很多奇幻故事里,“名字”是一個有著魔力的東西。妖怪們用一個唬人的名字來作為名號,同時又害怕自己的“真名”被除魔師知道,因為這樣自己的力量就會消失,甚至會被除魔師所控制。而那些由魔法師所制造使魔和人偶,覺醒后的第一件事,也常常是請求制造者賦予自己一個名字。當一件事物被賦予名字之后,在人們的心中就會對它有一個完整和真實的形象,就會將其作為一個獨立完整的事物所看待,然而這種獨立完整的形象在很多情況下只是一種幻覺。正如知乎@李松蔚?對于“拖延癥”的分析一樣:
拖延癥從來就不是一個診斷名詞,恐怕以后也不會是。這幾年“拖延癥”被炒得火熱,炒著炒著,很多人就真的把它當成一種病來看。拖延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它是一種現象。這種現象誰都可能遇到,也可能很嚴重,甚至可能成為生活中極大的困擾。但是這種現象并不具有單一的心理成因。拖延本身,很可能是其它一些心理疾病或問題的外在表征。舉例來說,甲拖延做作業可能是因為抑郁;乙拖延打電話可能是因為社交焦慮;丙拖延做家務可能是因為對老公不爽……
《自控力》這本書也是如此,盡管標題叫《自控力》,但它最大的意義恰恰是對“自控力”這一概念的意義消解。長久以來,在各種心靈雞湯和都市傳說的演繹之下,“自控力”儼然成為了一項了不起的個人特質或力量,想要擁有自控力,就要對自己狠得下心,定下各種標準和要求,以奴隸主手下滿臉橫肉的監工對待奴隸的態度,揮著小皮鞭啪啪啪地抽打著自己前進。如有失敗就灰心喪氣自責不已,于是小皮鞭就抽得更響亮,試圖用罪惡感和愧疚繼續驅使自己,而這循環反復的SM游戲的結果就是活得越來越累,越來越擰巴。
然而事實上,并沒有一種叫“自控力”的純粹而單一的能力,讓你擁有之后就能一勞永逸地完全掌控自己行動。自控力這個名詞背后所隱藏的,是我們每個人的種種欲望和情緒,是我們對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和價值觀。與其說這本書在教導我們如何提高自控力,不如說這本書在教導我們如何與自我之間相互理解,和平共處:當我們抱怨自控力不夠所以早上無法早起時,可能是因為臨睡前手機刷網頁刷太晚,導致的睡眠不足;當我們抱怨自控力不夠總是吃吃吃控制不住體重時,也許是因為生活和工作的壓力使得大腦將注意力都放在了處理壓力上,無暇關注體重控制。當我們抱怨自控力不夠經常因為小小的破戒就導致后面根本停不下來全面投降時,也許是因為對自己過高的苛責和罪惡感,使我們過于愧疚所致……
燭臺照遠不照近,熟悉的事物并不代表一定理解它。麥格尼格爾博士在書中用大量的實驗以及案例,將我們無比熟悉的“自控力”這個概念來了個徹底的剖析,在閱讀過程中我經常伴隨著“艸艸艸,原來我之所以XXX是因為這個原因”以及“對對對,我以前知道這個道理但就是不知道怎么表達”,或者“嗯嗯嗯,英雄所見略同”,如此等等的內心對白。對我來說,這正是閱讀一本好書時的典型反應:既有對現有概念的顛覆,又有對自己過去經驗的印證和補充完善。
最后,讓我用全書結尾的一段話來總結這本書的核心思想:
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并不是只有一個自我,人是多個自我的混合體。人類的天性不僅包括了想即時滿足的自我,也包括了目標遠大的自我。我們生來就會受到誘惑,也能抵制誘惑。人類生來就能感覺到壓力、恐懼或失控,但同時也能讓自己平靜下來,能掌控自己的選擇。自控力的關鍵就是理解這些不同的自我,而不是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自己。在追求自控的過程中,罪惡感、壓力和羞愧是我們通常用來對付自己的武器,但都不起作用。自控力最強的人不是從與自我的較量中獲得自控,而是學會了如何接受相互沖突的自我,并將這些自我融為一體。
愿每個看完這本書的人,都能與自己取得和解。當我們覺察到需要自控力的時刻,閉上眼睛深呼吸,然后在心中默念“自控力”這頭妖怪的真名,讓它成為協助我們達成目標的幫手,而非追逐我們的恐懼和愧疚。
————_(:3」∠)_我是萌萌噠的分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