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空杯心態,再從最基礎的開始學起。事實證明,之前零星的讀過的似是而非的東西今天再看就多了一份熟悉感,來龍去脈也能梳理得更清楚一點了。雖然有些東西仍然不能消化,但相信日后總有一天能更懂。
人類最初的文化形態是宗教和神話,哲學是脫胎于宗教和神話的世界觀。希臘人最初就是以神話來理解和反映他們周圍世界的。而希臘哲學也是開始于對自然的思考,他們不滿足于神話世界觀而開始對自然進行哲學思考是與他們所處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歷史背景相關的。希望半島多山人口繁多只能向海外謀求生存,于是這個航海的民族很容易在航海活動中發現自然現象的規律性。于是人們開始有了變化的觀念,并且認識到秩序和原因就存在于運動變化的事物之中。
早期哲學家思考的自然,是接近現在西文中的本性,特指事物運動變化的本性,即運動和變化的本原。什么是本原,這是貫穿于希臘哲學始終的問題。希臘哲學思辨具有靜觀、辯證、演繹、理智和實踐的特點。早期自然哲學針對本原說提出了水本原說(泰利斯)、氣本原說、火本原說(赫拉克利特)等。
蘇格拉底公元前5世紀出生于雅典的中等階級家庭,是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政治理想是社會正義和國家強盛。他是第一個把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的人。哲學 不能單純研究自然,而不知道有用處的人事問題如正義、勇敢等德性問題。首先研究人自身,通過審視人自身的心靈的途徑來研究自然。他認為人的心靈內部已經包含著一些與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則,這個愿景不是德性。德性指過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藝術,是一切技藝中最高尚的技藝。德性就是知識,要知行合一,真善一體。蘇格拉底不傳授知識,只是與人對話,因為他承認自己無知,只能通過對話才能接近真理。承認自己無知,正是蘇格拉底的智慧所在。(一個智者尚能做到如此,作為常人不是更應該時時保持空杯心態嗎?)
柏拉圖哲學:柏拉圖的思想是對以前的希臘哲學以及蘇格拉底的原則和方法所做的創造性綜合。他繼承了蘇格拉底提出在心靈中尋找規定外部世界的內在原則的思想。但是從世界觀的高度論證了他的倫理原則。他的基本觀點是:理念型相是獨立 于可感事物的存在,否則就不會有確定的知識;靈魂屬于永恒的理念序列,否則它就不可能預告具有潛在的、有待揭示的知識。他主張理念型相與個體相分離。“分離主義”是柏拉圖主義的要義。他肯定在可感的個別事物組成的整體之外,還有一個理智可知的更加真實的領域。可感 的與理智的是兩個分離的領域。“知識所知道的存在的東西不同于意見所認識的東西。” 四階段比喻、太陽比喻以及洞穴比喻。
理念論:柏把理智的對象稱作理念,愿意是看到的東西。用“分有”說明個別事物與型相之間的隸屬關系,用“摹仿”說明兩者之間的相似關系。分有表示具有一部分之義。事物的類別是型相,一類事物中的每一個都具有這個型相的一部分,每一個事物都分有一個型相,大的東西分有大,小的東西分有小。事物要分成兩個,就必須分有二,要成為一個,就必須分有一。
亞里士多德哲學: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認為哲學是一切科學的總匯,包括理論科學、實踐科學和藝術科學三類。理論科學又被分為第一哲學即所謂的形而上學、數學和物理學以及作為理論科學導論和方法論的邏輯學。
物理學即自然哲學。物理學研究的自然是運動的事物的本原和原因,不能脫離運動的事物來研究自然。形式、缺乏和質料是運動的三本原。質料是運動的載體,它在運動中保持不變。形式決定運動的事物所處的狀態,缺乏一定運動所朝向的狀態,缺乏也是一種形式,即事物應該有,但尚未有的形式。一旦事物擁有它所缺乏的形式,它便完成了從一個形式向另一個形式的變化,即完成了一個運動過程。比如,氣的形式是熱,缺乏冷,當它的形式變化為冷時,氣變化為水。
運動的四因說:質料因,即事物為什么在運動中繼續存在?因為它們由不變的質料構成。形式因:事物為什么會以某一種特定的方式運動?因為它們各有特定的形式,表達本質的定義即形式因;事物為什么會開始或停止運動?因為它們受到推薦或作用,推動者或作用者即動力因;事物為什么要運動?因為它們都朝向各自的目的 。運動朝向目標的理由即目的因。
亞里士多德的靈魂學說(認識論): 認為 “ 靈魂 ” 是 “ 潛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形體的形式 ” 。 靈魂只存在于有生命的事物之中, 靈魂與身體之間具有內在的必然的聯系, 靈魂在身體內部推動生命活動, 是身體生滅和運動的原因。
實踐科學和物理學一樣具有目的論的特征。所謂實踐就是以善為目的與導向的行為。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觀點具有修正蘇格拉底的 “ 德性就是知識 ” 的觀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