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勤記·314觀影《長津湖》
全景式抗美援朝史料還原,宏大場面的戰爭敘事,伍家三兄弟的戰地共情,成就了史詩級戰爭電影巨作《長津湖》。
13億的制作投入,70%以上的戰爭特效,三大組團的豪華導演陣容,三大軍區的鼎立拍攝協助,三個小時的電影,每一幀畫面都酣暢到窒息。
《長津湖》,讓每一個觀影者以不同的方式走進那段歷史。
“呀,毛主席!”六年級的小奕看到毛岸英向父親請愿去戰場的畫面時,想到了她學習的一篇課文《青山處處埋忠骨》,“畫面里的人物真實了,是真的嗎?課文里的那一幕竟然可以在這里看到。”
小奕更加關注電影種人物的命運。
當志愿軍戰士在零下40的嚴寒天氣,埋伏狙擊敵人的精銳后援部隊,由于美軍行進太慢一些堅守的士兵被凍成了冰塑。
“這不就是書中《豐碑》的畫面嗎?”小奕深深呢個的贊嘆道,盡管《豐碑》講的是抗日戰爭,軍需班長舍己為人的故事,但軍人的斗志一點也沒有變。
一部電影,讓小奕走進課本,又從課本走出,英雄的形象、愛國的情懷更加濃厚了。
“抗美援朝,是一段什么樣的歷史呢?”小奕的媽媽被震撼的電影畫面觸動到了,“我們把該打的仗都打了,我們的后輩就不用打了。幾十年的和平,真的來之不易,現在的年輕人都要銘記這段歷史。”
在抗美援朝的電影中,小奕的爸爸,一開始只認《上甘嶺》。
“那是無法超越的經典,現在的電影商業味太濃。”
看了電影,查了歷史,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就如同不了解這場戰爭一樣可笑。
“抗美援朝戰爭分為兩個階段,上甘嶺是第二階段,以陣地戰為主,長津湖是第一階段,運動戰是主要的特點。”
可以說,《長津湖》戰爭畫面酣暢淋漓,沒有一絲的拖沓,甚至讓當年還健在的老兵直呼“真實”。
戰爭,比我們想象的都要殘酷,連電影畫面中那些久經沙場的老兵,都害怕再次走進戰場。
“那種感覺就和新兵一樣。”
“不是打不死的才是英雄,能走上戰場的都是英雄。”
那在和平年代,是否也能成為英雄呢?
“一只蛋如果從外面被敲開,注定只能被吃掉。如果從里面啄開,說不定是只鷹。”
或許在這段臺詞中,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