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發出后,我驚喜地發現13個月來自己在簡書上已經寫下了40萬字,196篇文章。每到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數字,我總把它們看作一個又一個里程碑,鼓勵自己繼續前行。
寫作13個月以來,和很多普通作者一樣,我也經常遭遇各種各樣的迷茫和困惑,也曾經為此苦惱不已。但現在已深知,這本來就不是一條好走的路,所以也就不再期待一路順風順水、暢通無阻。
那么,在寫作之路上我們會遭遇哪些障礙,又該如何繞過去呢?
障礙一:質疑寫作的意義
不知道你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開始寫作的?是多年來一直有寫日記的習慣,還是工作中就需要和文字打交道,還是受周圍朋友的影響?
總之,你開始寫了,而且與之前傳統的寫作方式不同,是基于目前互聯網的寫作,可能是開通了個人的公眾號,也可能是在各類寫作平臺發文。
但是,當你寫上一段時間,最初的熱情過去,而似乎還看不到明顯的進步,收效甚微的時候,你難免會問自己,寫作這么苦、這么累,自己到底為什么要寫作呢?
我知道有些朋友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質疑自己的。當找不到說服自己的完美答案時,好像就沒有了繼續下去的動力,就像發動機缺少燃料一樣,中途熄火了。可是,從他們過往的文章里能夠看出來,他們并不一定缺少寫作的才華,并不一定寫得不好,所以讓人感覺很可惜。
對于這樣的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也會有不同答案,也或者只有模模糊糊的說不清楚的答案。拿我自己來說吧,我就曾經以為寫作的意義是讓我不斷的成長(寫作,讓你一直成長!),也曾經以為寫作的意義在于讓我和世界深度鏈接(十個月不間斷寫作 ,讓我與世界深度鏈接),而有的時候也很惶惑。
實際上只要記住,當初之所以決定要寫作,是因為你明白這是值得去做的,是應該去做的,是你內心深處或者潛意識里想要去做的。
說到底,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都有需要表達和尋求認可的欲望,而寫作正是一種可以滿足我們這種欲求的方式。所以,既然已經決定寫了,我們要做的就是寫下去。有時候想一想,如果能這樣一直寫到老,也是讓人感覺很幸福的一件事。
障礙二:沒有時間寫作
大家都知道,寫作是很花費時間和精力的,當我們想把寫作變成一個日常的習慣,如何安排時間就會成為一個問題。
對于我來說也是如此。自從開始寫作,睡眠時間明顯變得不足,有時候還會熬夜,我記得上周有一天就是寫到了半夜一點,第二天又很早醒來,然后感覺一天都精神不濟。偶爾一次問題不大,但是長期以往,就會難以為繼。
現在有很多時間管理的工具和方法,但是我覺得我們需要記住一個原則,那就是要事優先。如果感覺沒有時間寫作,就要好好檢查一下,做一個排序。你需要問問自己,寫作對你來說到底多重要?有沒有在其他不太重要的事項上消耗了太多的時間?自己在寫作的時候是否足夠專注,有沒有總是被其他事情分神?
自從寫作以來,我已經基本不看電視了,而我之前特別喜歡追劇,尤其喜歡看韓劇,甚至曾有過通宵看韓劇的歷史。但是因為我需要利用晚上的時間寫作或看書,這個愛好已經戒除了。另外,我現在也很少刷朋友圈,以前則像強迫癥一樣,看見朋友圈那里有紅點就必須點開。時間就是這樣擠出來的。
另外,你還可以嘗試改變一下時間順序的安排,看看到底在哪個時間段寫作效率更高。比如,如果你總是習慣晚上寫,可以試下早起一個小時寫作,看看效果如何。因為有研究認為,人在早晨剛起床的時候思維更發散,而發散思維對寫作是很有幫助的。
障礙三:缺少寫作素材
長期寫作必然需要大量的寫作素材,沒有素材的寫作就像無源之水、無米之炊。
那么寫作的素材從哪里來呢?有一句寫作的人都很熟悉的話——要想輸出就必須要注重輸入,就是說要注重學習,要多看書。
事實也是如此,沒有哪一個大作家是不愛看書的。
拿我們熟悉的村上春樹來說,他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中提到自己:
從小就喜愛讀書,捧起書來便心花怒放。從初中到高中,像我這樣讀了許許多多書的人,周圍恐怕找不出第二個。
寫下《肖申克的救贖》的美國暢銷書作家斯蒂芬·金也是從小就愛看書。他在《寫作是什么》這本書中提到過,他幾歲的時候看過的漫畫書就能有幾噸重,成年以后每年讀的書都超過70本。
《孤獨的小說家》的作者,日本作家石田衣良,更是酷愛讀書,他“學生時代每年看1000本書”。
寫作以來,我也有意注重讀書方面的訓練了。之前,我也偏向于碎片式閱讀,每天好像也看了不少文章,但是缺少系統性和針對性,看書也是多從興趣出發,閱讀面過窄。而去年則破天荒地讀完了四十本,書的種類也更加豐富了。而今年頭三個月,已讀完了十五本書,平均每周一本。
雖然和很多閱讀達人相比,我還有很大差距。但是這些閱讀已經給我的寫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撐,讓我切身體驗到了閱讀的好處。
閱讀很重要,不過,閱讀給我們提供的是間接的寫作素材,而直接的寫作素材則來源于我們的生活。所以,我們還需要注意訓練自己觀察生活的能力,尤其是對于那些有意學習小說寫作的作者。
在觀察生活方面,村上春樹的方法就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他說:
我覺得應該是養成事無巨細,仔細觀察眼前看到的事物和現象的習慣。身邊來來去去的各色人物、周圍起起落落的種種事情,不問三七二十一,認真仔細地加以觀察,并且深思細想、反復考慮。
對于如何觀察生活,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放下心中的成見,像孩子一樣用好奇的眼神去看,才能善于發現事物新奇的一面。正如村上所說:
我漸漸養成了“別急著下結論”、“盡量多花時間思考”之類的習慣。
不然,對周圍的一切我們肯定就會感覺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就會得出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的結論。
障礙四:與他人盲目比較
寫作者因為各自基礎不同,教育和職業背景等等也都不同,互相之間其實并沒有很強的可比性。
當自己已經寫了不短的時間但還沒什么起色,而別人卻在很短的時間就寫出所謂的“爆文”,文章被大號轉載,成功成為某某簽約作者,甚至有作品出版的時候,往往會特別羨慕,甚至也多少會有些不平衡。
殊不知那些看似寫作時間很短的人說不定早已有很深的積淀,并不完全是從零起步。注意學習,取他人之長是可以的,但是如果盲目比較,無疑會增加自己的挫敗感,反而于事無補。
如果你在某個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能夠聚焦一個方向,當然很容易找到自己寫作的定位,聚焦一個方向也比較容易脫穎而出,取得不俗的成績。
但是,如果我們自身沒有特別突出的優勢,就要調適好自己的心態,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過多地限制自己的寫作主題,而是要多做一些嘗試,慢慢找到自己的寫作方向。
當然,我們也要善于需要發掘自己的優勢。其時,我們每個人的經歷都是寶藏,都能為自己的寫作提供素材。例如,對于已經離開職場多年的專職主婦可以寫自己擅長的子女教育,愛情保鮮,美食制作,以及婆媳相處之道等等。
障礙五:過分依賴靈感
寫作的人都過這樣的體會,有時寫起文章來特別有感覺,洋洋灑灑很快就能完成一篇很滿意的文章。通常我們認為這正是有靈感的時候。
所以很多人把靈感看得很重要,如果沒有感覺就不愿意動筆。
不過,誰也說不清楚什么時間靈感才會降臨。因此有人建議要隨身帶著紙和筆,以便靈感來的時候隨時記下。這當然是一種很好的方法,能夠這么做的也是很勤奮的作者。說實話,我到現在都還沒有養成這樣的習慣。
但是,靈感真的那么重要嗎?我們真的必須要依賴這種神秘的東西嗎?有沒有可能,缺乏靈感只是我們想偷懶的一個借口?
實際上,沒有哪一個大作家是全憑靈感寫作的,也沒有哪部優秀巨著是靠一個靈感完成的。
無論是寫了三十多年的村上春樹,還是那個寫得時間更長的美國作家斯蒂芬·金(他從七八歲就開始投稿),都有在固定的時間段寫作的習慣,每天都是要寫夠十頁才行。斯蒂芬·金說,即便是在圣誕節或者生日這樣的特殊日子,他也會去寫,因為,如果不是每天寫,他“腦子里的人物就會開始走樣”。
關于靈感的問題,斯蒂芬·金在《寫作是什么》一書中說:
你堅持的時間越長,寫作對你而言就會越容易,不要等待繆斯從天而降,他是個固執的家伙,不容易受到創作悸動的蠱惑。你的工作就是要保證讓繆斯知道,每天九點到中午,或者7點到3點,你都在,他如果真的看到你這么做,我向你保證,他遲早會現身,叼著雪茄,施展魔法。
這里的“繆斯”指的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靈感之神。
我們需要做的是不去過分依賴它。不然,如果沒有做好準備,即便靈感出現了,我們也未必能夠認出它,因為它有可能經過了喬裝打扮;我們也未必能夠來得及抓住它,因為它總是轉瞬即逝。
障礙六:要求過于完美
當我們面對電腦卻敲不出一個字的時候,有可能是完美主義在作祟。
完美主義,聽上去很美好的一個詞,但它卻是很多寫作新人面臨的一大陷阱。如果希望自己總能一下筆就能寫上一篇文筆優美、人人稱贊的文章,那就說不定連開頭都寫不下去。
寫作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寫好就更加困難,更何況,所謂的“好”也并沒有一個完全客觀的標準。
我們不需要把寫作看得過于神圣,因為面對太神圣的東西,人們難免心生膽怯,畏首畏尾又怎能寫好呢?
比如,我早就夢想寫小說,為此,還看了一些這方面的書籍,希望做好充分的準備。但是,哪有一個完全準備好的時候呢?學習再多大家的方法,如果不去動筆寫也都只是紙上談兵,就像游泳一樣,沒有人在教室里只靠學理論就能真的學會游泳。
障礙七:勉強自己日更
有一個廣為人知的“21天”理論,認為一件事情如果能堅持21天,那么就能形成習慣。
出于這個原因,很多剛開始寫作的人大都堅持過一段時間的“日更”,生怕中斷一天就前功盡棄。實際上,一個習慣的養成并不只是堅持“21天”那么簡單,也不是中斷一兩天原來的習慣就會消失不見。
我認為,要不要長年累月一定堅持“日更”則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如果你不是專職寫作,時間不一定總有保證,“日更”已經給你帶來了相當大的壓力,而且效果也不是太好,比如文章的質量不盡如人意,那就不一定要求自己每天必須完成一篇文章。
我在13個月里只完成了兩百篇文章,平均兩天一篇,也沒有做到日更。不過,我并是寫一天休息一天的,有的文章可能就是用兩天才完成的。這些文章平均每篇兩千多字,實際也是日均寫作一千多字。但是我感覺,如果把它們換成四百篇千字文效果未必會更好,因為如果文章篇幅不夠的話,是難以把問題闡述清楚的。
所以,不“日更”并不是代表不每天寫。你可以每天都抽時間寫,然后讓自己用兩天時間完成一篇篇幅比較長的文章,或者可以一天側重寫,一天側重改,以提高文章的質量。當然,你也可以一天側重閱讀,一天側重寫作。這樣會讓寫作的壓力小很多。
當然,寫作之路上的障礙遠不止這些。不過,對于真正熱愛寫作的人來說它們只是小小的插曲,作者們也正是在與這些障礙的相處中逐漸走向成熟和強大的。
(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