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書的時候喜歡將自己喜歡的文字句子段落摘抄下來,不管什么時候拿出來讀,都會感覺曾經的歲月有一種美好的陪伴。
非常正式的一本摘抄本是用了初中畢業時好朋友送的藍底紅花的絲織緞面的筆記本,在八七年那年代里對我來說算是非常貴重的禮物了,我一直都沒舍得用,后來工作了,攢的好句子實在太多,才決定用這個本子來記錄,以作為我對文字的尊重和喜愛。
摘抄本的最早記錄日期是一九九三年,摘抄的是王朔回答的一個問題:“對如何看待批評聲浪這個問題,王朔充滿調侃地說,我不過是個大蘿卜,有人卻偏問我為什么償不出肉的滋味。”,我欣賞思想獨立且個性鮮明的人,談不上對王朔的喜歡,但這個回答我很喜歡。
“世界上有許多事情必須做,但你不一定喜歡做,這就是責任的全部意義。”,這是王蕤在她十八歲時寫的《給和我一樣流過淚的女孩們》的作文中的句子,這是我九五年摘抄的,當時也只是看到了這一句,很喜歡就抄了下來,后來在二零零二年老漢買了一本《中國的勃朗特三姐妹》,作者是一位媽媽,講的是如何培養三個女兒成才的故事,內容很吸引我,看到最后講小女兒的時候,發現這個小女兒就是王蕤,書中附了王蕤寫的《給和我一樣流過淚的女孩們》的全文,真是好驚喜啊!
“是讀書種子,也是江湖伶人,也曾粉墨涂面,也曾朱墨為文,甘做花虱于菊圃,不厭蠹魚于書林,書破萬卷,只親一衿;路行萬里,未薄層云,寧俯首于花鳥,不折腰于縉紳,步漢卿而無珠簾之影,儀笠翁而無玉堂之心,看破實未做,作幾番閑中忙叟;未歸反有歸,為一代今之古人。”,這是著名戲劇家翁偶虹的《自志銘》,當時我對“寧俯首于花鳥,不折腰于縉紳”這姿態贊佩之極,這氣節,超級欣賞!
“幸福不過是人心的感覺。我們渴極了的時候仿佛能喝干大海,而實際需要的不過是一瓢清水。陽光底下,再不幸,再悲傷,在恐怖的事情,都能夠以人的胸襟和對生命的熱愛而把它包容。”,看了梁曉聲的《年輪》后,喜歡這段,積極的文字總是讓人感到溫暖。
“也許你有更清澈的眼睛,有更紅嫩的雙頰,更美麗的金發和更完美的性格——如果你是天使。但我不需要那些,我只滿意與你,一個人間的孩童。”,那時我剛剛結婚,還沒有孩子,張曉風這段充滿愛的文字很打動我,抄錄的時候都感覺自己滿滿的母愛。
“多讀書則氣清,氣清則神正,神正則吉祥出焉,天自佑之;讀書少則身暇,身暇則邪間,邪間則過惡作焉,憂患及之。”,吳麟微在《家誡要言》中的這段話很受教育,銘記在心。
還有很多,厚厚一本,摘抄本中有寓言,有故事,有詩歌,有貼文,更多的就是這種小摘抄。這些內容,在我的閱讀中留下痕跡。
這個習慣我一直保留至今,只是現在一部分以電子格式保存,然后打印收藏,這個用筆記錄的摘抄本更加成了難得的紀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