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真的有不老女神嗎?
有人說林青霞算一個,可是后來林青霞出來,很多人都哭了,他們的女神被時光帶走了。
其實啊,哪有什么不老的美人。
韶光易逝,剎那芳華,皮相給你的充其量只是數年的光鮮,
而我更希望你做一個被自己喜歡的姑娘。就在10月12日,徐靜蕾微博發文:今天居然是我一年不買衣服的最后一天。距離她發“決定一年不買新衣服,誰和我一起?”這條微博剛好一年整。
老徐一直被稱為娛樂圈最節約的女藝人,的確,隨意的老徐與其他女藝人有很大的不同,特立獨行似乎是她的標簽,在老徐看來做一個被自己喜歡的姑娘比什么都重要。
01
1974年,一個小姑娘出生在北京三里屯,黑黑瘦瘦,毫不起眼。
其實在徐靜蕾還沒出生時,街坊鄰居便紛紛猜測這個孩子是男孩,結果生出來是個女孩,北京爺們愛面子,于是,徐爸爸下決心要把自家閨女教育的比別人家的兒子還要好。
小的時候,徐靜蕾并不喜寫字,卻被父親逼迫著去少年宮學習書法,一有空,“完美父親”徐爸爸就會騎著車去北京最老的圖書館,一點一點手抄那些不能外借的外國育兒書籍。
徐爸爸還給她規定了要閱讀的書目,甚至連她飯后散完步要干什么都給規定好了,逼著她念古詩,但是不能讀宋詞,因為他認為那些深夜感懷,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兒女情長會讓人感情脆弱。
徐爸爸的嚴厲雖然給徐靜蕾埋下了深深的童年陰影,導致徐靜蕾身上帶著強烈的反叛精神,對自由有著瘋狂的追求。
但不可否認的是,徐爸爸作為父親的形象給了徐靜蕾極大的安全感,給了她淡定從容的底氣。徐靜蕾導演的第一部電影處女作就是《我和爸爸》。
那有什么天賦異稟,背后是緊咬牙關的刻意練習。
02
17歲,徐靜蕾考上北影表演系。大二的時候徐靜蕾認識了王朔,也算敲開了娛樂圈的大門。王朔從不吝嗇自己對徐靜蕾的欣賞:
“在我們北京這兒,50年代的杰出代表是劉索拉,又能寫字又能寫曲兒;60年代杰出代表是王菲;70年代我希望是徐靜蕾,如果她做得好的話,80年代我還沒看出來誰有價值”。
老實說,徐靜蕾跟王菲的才華相去甚遠,王菲是老天爺賞飯吃,是仙兒,而徐靜蕾是出了名的干一行愛一行,愛玩票,愛折騰,喜歡做明星,卻成了手藝人。
她很愿意把自己說成是手藝人,“拍電影也是門手藝啊,也是靠本事吃飯”。由她執導的《杜拉拉升職記》曾獲得中國大陸一億的票房,成為大陸首個票房過億的女導演。
《開往春天的地鐵》、《我的美麗鄉愁》分別斬獲百花獎最佳女主角和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特立獨行的徐導從不愛走紅毯,也不愛混圈子,忙完就隱居,一年半載不出現在公眾的視線里。
03
去年三、四月,《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上映結束,徐靜蕾到洛杉磯去休假,陽光正好,滿街都是開滿紫色花的樹,花香彌漫,車開在La Brea大街,她偶然發現一家布料店竟有縫紉課程,于是果斷報名,開始了手工生涯。
因為是英文授課,幾乎只聽懂了一半多一點點,摸摸索索,竟也學會了皮毛,誰知,這一發就不可收拾,一年中,,但凡休息的時候,她就會窩在洛杉磯、東京、臺北、曼谷、北京的布料店,首飾店里,一逛就是一天。
早上醒來就開工,每每做到頭暈眼花的時候,她就會揉揉早已酸痛的肩膀,然后繼續直到天黑。
無論拍戲收工多晚,都要回去做兩個小時再睡覺。慢慢發現做手工居然是最好的休息,專心下去,什么都不用想,滿腦子都是那些好看的布料珠子。
一次她照常帶著她的布料珠子飛泰國,卻被誤認為是倒賣珠子的商販,被海關扣了一個多小時才脫身。就這樣,漸漸有了鏈子包、帆布包、幾百個小首飾。
徐靜蕾經常會在朋友圈里展示自己的作品,手鏈,包包,軟陶等等,很多朋友會給予鼓勵,但也經常受到一些“夸獎”。
但她一點都不生氣,腆著臉傻樂,嬉皮笑臉地回應,甚至當作一種贊美,“要是所有人都理解你,你得普通成什么樣啊”。一切以自娛自樂為前提,一年做了365個包,自己設計,純手工,并把全部手作拿出來做義賣,捐給婦女和老人。
04
今年年初,老徐又撿起多年不用的畫筆,在微博上大秀畫技。
先是手工,再是繪畫,總讓外界懷疑老徐是不是做事沒有長性,三分鐘熱度,但她笑道:“誰說什么都不重要,我喜歡,我開心,就好。”
有一種美是任性做自己,不必理會他人的目光,不隨波逐流,只要坦然做自己就好。
我是作者大人,喜歡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