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播
在江南眾多知名古鎮中,沙溪算是個另類。
古語有云“東南十八鎮,沙溪第一鎮”,說的就是沙溪當年的繁華殊勝。
論資質,沙溪相較其它江南古鎮,各方面條件皆不遜色——不論歷史,人文,物產,交通還是區位優勢。
單是交通上,沙溪就最占地利之便,在下做了一個粗略統計:以上海市人民廣場為中心基點,周莊距離上海90公里,西塘79.2公里,烏鎮130公里,同里95公里,甪直67公里,南潯180公里,而沙溪最短,只要53公里。
但問題是,如今周邊同輩份的古鎮們幾乎個個熱得燙手,人滿為患,沙溪卻一直不慍不火,頗顯低調,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淡然平和之美
聊起沙溪,不得不先說說太倉。
沙溪,位于蘇州所轄太倉市中部,距市區13公里,是市區的輻射衛星鎮。
“錦繡江南金太倉”,富庶的太倉已有4500年的歷史,春秋時期,吳王在此設立糧倉,故得名,此地歷史深厚,文脈昌達,素為江南名城。
清代諸家軒著《堅瓠集》提到舊時“吳評”:金太倉、銀嘉定、銅常熟、鐵崇明、豆腐吳江、叫化昆山、紙長洲、空心吳縣。從側面印證了太倉經濟發達,財稅雄厚的史實。
沙溪古鎮人文遺存豐富,開鑿于宋代的七浦河貫穿全鎮,兩岸保存著獨具特色的明清臨水建筑,河中有橄欖小島,為江南古鎮一大特色。沿河兩岸的古宅民居,錯落有致,鱗次櫛比。沿河街道綿延1.5公里,訴說著沙溪昔日商貿的繁榮。
河上橫跨著三座古石拱橋:利濟橋、庵橋;義興橋,均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風格。沙溪又是人文薈萃之地,我國杰出的舞蹈大師吳曉邦誕生在這里。
所謂倉廩實而知禮儀,這話用在太倉人身上十分貼切。
今天的沙溪鎮小橋流水,枕河人家,街巷深處,古韻猶存,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2005年9月入選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單。
游走在沙溪古鎮,給我最大的體會即是清靜與平和。游客稀疏,全無摩肩擦踵之熱,偶見一二波寫生的藝術師生,倘佯白墻烏脊間,頗有生氣。
同時,千年文脈流傳的印記,反映在古鎮居民舉手投足間的自信與從容。
夕陽西下,鄰里端坐弄堂間納涼,聊天,下棋,含飴弄孫,耳中皆溫和的吳儂軟語,絕無大聲喧嘩。
古鎮青石板街面很整潔,雖然很多家都養有寵物小狗,但街上未見垃圾。公共洗手間也很干凈。
六大古鎮是個偽命題
得益于上世紀末鄉村旅游熱推動,長三角一帶具備良好歷史文化積淀和原生態民俗特色的古鎮脫影而出。后來又評出所謂“江南六大文化古鎮”,即周莊、同里、甪直、西塘、烏鎮、南潯。
對此,我并不認同。與其說六大文化古鎮,不如說市場六大熱賣古鎮更貼切。
我的理由是:一曰俗,文化是無價的。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化是能用枰量的嗎?文化比的是特色和惟一,而不是金錢。用單一游客多少的經濟效益去品評古鎮知名度,簡直俗不可耐;
二曰傻,古鎮本來是個高大上的事,你用個殺豬的標準抬上去稱重,只能讓文化蒙羞——這些動輒上千年歷史的古鎮,豈是幾人你國后人有資格去排列一二三的?就如同批判要入目三分一樣,贊美也要恰如其分,動不動就打包排號本身就是沒文化的腦殘表現。這和“金陵十二釵”和“香港四大天王”一樣無腦。你看歐洲佬評過幾大小鎮嗎?
三曰偏,文化之持久在于精與特,以單一經濟效益品評,難免大而化之,誤導受眾,不專業沒標準終成不良示范。
所以,我建議業界以后切莫再提及什么幾大古鎮這種說法了,導游信口說說也就算了,如果我們旅游院系的教員和專業人士也跟著人云亦云,就不合適了。
保留下的記憶最珍貴
說來你也許不信,華燈初上,走在沙溪古鎮的石板街上,是可以傾聽自己腳步聲的。
這種感覺只有人少才能體會到。沙溪游客量確實不比其他江南知名古鎮熙來攘往。除了節假日和周末,平時街上基本都是本地人。
既然沙溪離魔都——這個客源發動機最近,為何客源稀少呢?
知情人介紹,主要緣于當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貫通古鎮的河渠整治反復六年未果。我確眼見工人在河道施工。這肯定遲滯了商家入駐的熱情,進而影響游客接待量。
我覺得,“六大”古鎮沙溪未入選也罷,開發慢些也未必是壞事。
對于歷史古村鎮,最大價值是保留,而不是商業開發。
反觀那些過度商業化的幾個古鎮,已顯廢態,其最大表現就是趨向雷同。由于市場的逐利性,這六個古鎮也已越來越相似了,相互差別也越來越小了。同樣的劣質工藝品,同質的服務和營銷販賣話術“撞衫”率日高。
同時最要命的是,由于過分商業化,外來高利潤業態逐漸蠶食本土傳統技藝地盤,形成雀占鳩巢。將來都成小城市了,傳統文化全無,又何處覓古鎮?
如果我來選擇,既然都是江南水鄉,看一家就夠了,那么我更傾向于那些原始的,未過分市場化,未人滿為患的古村鎮。
那么,江南古鎮游,我推薦沙溪。
至少現在去,你還能體查過去的未開發的印記。還可以品味地道的原味小吃,有豬油米花糖、有桃珍糕、還有盤香餅。
(聲明:文圖版權皆作者所有,未經允許謝絕一切復制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