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同一個世界,依然春夏秋冬,寒來暑往。人為萬物之靈長,生、長、壯、老、已,為什么會有喜、怒、憂、思、悲、恐、驚。
學習心理學,看了這本書,我找到了答案,撥開云霧見光明的興奮依然在。哈哈
上周,再次拿起這本書,不忍放下,一口氣讀完了。手不釋卷大概就是這樣吧,哈哈,遇到好的書就像是遇到一個對的人,話語不斷,不枯燥,不乏味,更能增長智慧。
記得當時我發了一個朋友圈,
“這是一本超越時代、跨越國界的書。讀書到欣喜若狂,如獲至寶。”
本書是1971年的譯本,可見這本書卸載更早以前。另外一方面書中的內容,比如揭露的問題,是那樣的逼真,貼近現實生活。事實上,如果沒有特別提醒,我真的以為合這是寫給當代中國人寫的---
這本書從“道”和生命的意義開始說起,一共分為十二章
一? 生活的意義
二? 心靈與肉體
三 自卑感和優越感
四 早期的記憶
五 夢
六家庭的影響
七學校的影響
八青春期
九犯罪及其預防
十職業
今天分享第一、二章節
思想是從生活之中孕育出來的。中國的古文化的“道”和生命意義的追求。
本書翻譯者從阿德勒的生平開始說起,提出“意義”這個話題。
第一章? 生活的意義
說出生活的三種聯系,即環境與人類的關系,這里我理解有三個方面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作為個體的內在環境,所以這里需要遵循三個規律: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和人性的規律。
而本書討論的重點是社會環境下的社會關系和個人的內在環境。
生活的意義來源于最初的四、五個年頭。也就是童年的生活情境,最初的記憶和夢境都和童年息息相關,
最后推導出學會合作之道,這里已經可以看出阿德個體心理學的核心理念:價值感和歸屬感。
第二章 心靈與肉體? (這一章是我非常喜歡)
心靈和肉體,誰支配誰?
心靈與肉體的互動
1、舉動永遠受制于意義。
2、訓練合作更有勇氣面對生活。
精神體征和身體類型
身體是精神的一面鏡子。
心靈主動地運用其能力以設法克服其困難,則個人可能就會和原先負擔比較輕地人一樣成功。
愛有方家長課堂--阿德勒核心理念的搜集
1、和善與堅定并行,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2、孩子的首要目的是尋求價值感和歸屬感,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喪失信心的孩子。
3、懲罰帶來順從或叛逆---而不是改變,正面管教是既不嬌縱,也不懲罰。
4、孩子感覺好的時候,表現才會好。
5、接受不完美,錯誤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對待錯誤的方式比錯誤本身更重要)
6、糾正錯誤前先做情感鏈接。
7、關注問題的解決方案。
8、花時間訓練孩子,小步前進。
只有感覺好,才能表現好。
每個人有自己的私人邏輯。生活的意義不勝枚舉,因人而異。
錯誤是學習的最好機會。
不管有無器官上的缺陷,兒童的自卑感總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事實。
自卑感并不是變態的象征。而是個人在追求優越地位時,一種正常的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