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州古城墻銘字磚拓片長卷
乾州蕞娃
【內容摘要】作者從乾州古城墻和銘字磚的意義兩個方面就乾州人文歷史博物館收藏的乾州古城銘字磚拓片長卷進行介紹。
在趙秦波先生的乾州人文歷史博物館中珍藏一件最有特色的藏品,這就是那幅長達53米的乾州古城墻銘字磚拓片。
據范紫東《乾縣新志》(2011年校注版)30頁“城廨”記載:“治城,即唐德宗時所筑。奉天故城,歷代補筑,多失考。五代漢乾佑中修,明太祖洪武元年重建。洪武間,知州王師尹繼之。女墻原系土塹壘砌,坍毀無常。萬歷甲戌(1574年),知州李維祐易之以磚。壬辰(1592年)‘知州賈一敬,筑城外繚垣。東西二小門,蓋于此時增開之。崇禎壬申(1632年)雨圮,知州楊殿元補筑。清知州楊運昌、張務訥’皆重修。咸豐初,知州謝質卿筑城浚隍,增修城上炮墩,頗稱完固。門六,東曰紫陽,西曰躍清,南曰新泰,北曰儲胥,小東門曰好畤,小西門曰率西。按:唐四門,東曰迎陽,西曰寶登,南曰延薰,北曰拱斗。民國九年(1920年)知事傅麗春補修。二十二年(1933年)縣長鄧守真又補修。
243頁記載:“奉天故城,即今縣治。唐中宗嗣圣元年(684),置以奉乾陵。武后號天皇大帝,故縣名奉天。建中元年(780),德宗用桑道茂言,詔京兆尹嚴郢發眾數千及神策兵城之。子城③周五里。按:即奉天舊縣城。羅城④周十里有奇。按:即是年新擴大之城。歷代補筑多失考。后子城圮,今城即羅城也。”
?③子城:古代州府統治中心衙署等行政領導機構所在地,在其周圍常筑以城墻,一般多在大城之內。④羅城:城墻外另修的環墻。凡大城謂之羅城,小城謂之子城。
銘字磚,又叫文字磚,即古建筑中有文字的磚塊。文字磚全國均有分布,出現的年代不一,有早些的也有晚點的。最早出現是秦代磚瓦,多為戳印文,刻文極少。其次是漢磚,漢代的磚銘亦可分為模壓而成與直接刻畫兩種。
與普通民用建筑用磚相比較,“文字磚”均為特制青磚,在規格、質量上均有嚴格要求,一般長43厘米,寬22厘米,厚13厘米,每塊磚厚約4公斤。
銘字磚與瓦當一樣,實用價值依附于建筑、墓葬的需要。其文字內容表現為:或制磚的地名、人名和管轄官署之名;或制磚人用于建筑上的標志;或吉語、占祥祈禱之語;或墓志。
雖然城磚上的文字內容是多方面的,不完全相同,但目的都是一個,為了落實生產責任制。如果城磚出現質量問題,則可以根據“文字磚”上的內容,直接找到相關人員,追究其責任。也就是說,無論無論是“奉天、善、義、上、節、東”,還是其他文字,在當時都是有一定的指代意義,都代表著一定的責任。只是我們現在看不到當時的相關文獻記錄,無法找到破解這些文字的密碼。
趙先生所收藏的乾州古城墻銘文磚大多數是一塊磚上刻一個文字,字一般刻在磚的正面,也有個別文字刻在磚的側面。文字刻法上有陰刻,也有陽刻,但多數為陽刻。在字體書法上,有行書,也有楷書,多為楷體,也有部分為魏碑。最為驚奇的是有個別磚塊上所刻之字為兩個字一正一反、一陰一陽、一上一下套刻在一起,你正著看是個“趙”字,你倒過來看是個“節”字。
趙先生將100多塊銘字磚進行歸類整理,把刻有同一個字的銘字磚放在一起,制成拓片。當我們打開長卷的時候,看到這些大小、書體不同的銘字磚拓片如同受閱的士兵一樣整齊地排列在面前時,所帶給人們的那種視覺和心靈震撼,簡直難以言明,讓我們再一次認識到中國文化,尤其是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
唯一遺憾的是,這些銘字磚的年代沒有確論。由現存史料可知,乾州古城“女墻原系土塹壘砌”,“明代萬歷甲戌(1574年),知州李維祐易之以磚”,所以這批銘字磚最早應該是明代。但是因為城磚上沒有標記年代,我們也不是文物考古的專家,所以很難從城磚的規制判斷城磚的年代。不然的話,這些銘字磚的意義將會無法估量。
盡管如此,但因為包括乾州故城墻在內的很多古城墻在建國后大多被拆毀,古城墻越來越少,城磚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這些銘字磚拓片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尤其是對于研究書法美術而言是一個極佳的資料載體。
正如參觀過這幅拓片長卷的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和北京古城墻協會會長等人曾贊嘆道:圍繞一個文物主題形成如此長卷,這在全國也是僅見的。
原創不易,轉載分享請標明出處,敬請合作。
“行走在乾縣”是一家以個人原創為主的文學公眾平臺,以推廣乾縣鄉土風俗文化為主,間或涉及教育、文學隨筆、影評、圖文故事等。
作者簡介:劉立軍,筆名乾州蕞娃,又名終南魯人,初中語文教師,性木訥,愛文學。俯仰天地間 ,自知無所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