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理性認識正確反映彼岸世界的判定準則
找到了彼岸世界與理性認識溝通的渠道與方式的同時,就為彼岸世界的客觀性和物質性的觀念奠下了堅實的基礎。但由彼岸世界的客觀性質尚不能排除客觀唯心主義,這是因為僅從被動地接受間接作用的角度看待世界,那么人總是被動者,彼岸世界總能主動地作用于人所依賴的環境以至于人的本身,人總是彼岸世界的奴隸,人不能最終地自己主張自己,從而不得不懷疑彼岸世界存有上帝等等不可思議之物,給彼岸世界存在有非物質神秘力量的想法存有一席之地。如果從人不但能夠被動地接受彼岸世界的信息,而且還能主動地發出信息作用于彼岸世界,從而巧妙地推動彼岸世界物質有序地運動,讓彼岸世界物質運動的結果為著人的主觀目的服務,這就肯定了彼岸世界客觀性的同時也肯定了物質性,否定存在有上帝等神秘之物的干預,因為人自己已升為自然的主人,而且在一定的意義上說,人自己就是上帝,它創造了為人主觀目的服務的客觀世界,也塑造了與客觀世界相洽的人本身。
要使彼岸世界物質運動的結果為人的主觀目的服務,就需要知曉彼岸世界運動的形式和規律,這就必須認識彼岸世界。雖然彼岸世界物質運動形式從不間斷地越過感性世界,間接地傳遞到人的主觀世界中來,但由于人類的“種族缺陷”,人的意識中確實不能從感官中獲知彼岸世界的物質屬性、物質形態、物質本身運動形式、物質本身作用形式等等本身面貌,那么,人們斷定自己的理性認識正確地反映了彼岸世界的依據是什么?換句話說,理性認識與彼岸世界相符的判定準則是什么?
為了解決這個難度極高的命題,我們先引入系統科學控制論中的系統同構的概念。
所謂系統同構,是指對于兩個系統,存在著一一變換,即能把某一系統中的任一狀態通過一定的規則予以對應變換,形成另一個系統的相應狀態。在系統科學中,稱具有這樣特點的兩個系統是同構的系統。同構這種定義規定了兩個系統之間一種極為嚴格的等價性。只有這樣,在已知兩個系統同構的情況下,并且如果已知一個系統的運動形式和規律,則可以推知另一個系統運動的形式和規律。
在認識論的研究中,我們把上述的系統同構概念予以推廣。
首先,我們把客觀存在物質世界的物質運動狀態及其運動變化作為一個系統,而把上述的物質世界在我們意識中的主觀顯示作為另一個系統。其次,對于客觀世界和主觀顯示這兩個不同系統,如果按某種規則存在有一一的對應變化,則我們可以稱客觀世界與主觀顯示兩個系統之間同構。
但是,由于“種族缺陷”,我們并不能真正地知道彼岸世界物質真實存在的情形,解決的方法只能用迂回的方法。為此,筆者認為,彼岸世界與理性認識的同構,即存在與思維的同一性,應該這樣定義:
當人主動地引發作用世界的機械運動,沿著作用反應因果關系鏈群,人的主動作用所產生的運動,被每一個參與傳導物體的運動形式所同化,且按照由原因到結果的方式,不斷地傳遞。這種由人主動發出的運動,越過感性世界的邊界,進入到人的感官所不能察覺的彼岸世界,引發著彼岸世界物質運動與變化。而彼岸世界物質的運動與變化又循著因果鏈,返回進入感性世界的領地,從而引起感性世界中物質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的物質運動形式又被人的感官所接收。
這里,可以把整個客觀世界分成三個子系統:作用世界、感性世界和彼岸世界。從信息論的角度看,此時信息的傳導過程如圖1-8(a)所示。在這整個過程中,頭尾兩段為人主體所知悉和感覺,而在彼岸世界的真實變化過程卻并非為人所知,因此,它可以被認為是一個黑箱。
然而,在人的主觀世界中,依據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人已建立起一個有關客觀世界的體系,而且,按照想像與推理以及計算,也已經建立起來有關該體系的運動規律。人并據此進行內省的思維實驗活動,在人的意識中敷演著從人引發的機械運動為發端,傳導到作用反應鏈上所有環節,包括作用世界、彼岸世界和感性世界中所有物質的運動與變化,而且預期著人的感受器官接受到信息的類型、強度和大小。在這里,思維實驗過程中的信息傳導如圖1-8(b) 所示。
圖1-8中(a)(b)兩個圖形顯示的形狀相同。但是,在(b) 圖中對于彼岸世界的理性認識不再是一個黑箱了,它在人的意識中是白箱。當人腦中思維實驗的預期結果,與人真實作用于客觀世界后在感官中所接受的返回結果完全相同時,即可認為彼岸世界已被認識,即人的主觀世界已反映了客觀現實。此時可認為,客觀世界中的彼岸世界與主觀世界中的理性認識是同構的。這兩個系統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由這樣的吻合來保證:即思維實驗中由人引發機械運動的想像與真實作用世界中由人引發的機械運動的過程(由人對作用世界進行引發)相吻合,和,思維實驗中的感性世界發生的預期結果與真實感性世界中發生的真正結果(通過感官反映入人的主觀世界)相吻合。
圖1-8
那么,依照這樣的吻合就判斷彼岸世界這個黑箱的內容就是理性認識中白箱的內容,并且兩者之間同構,這與系統論中有關兩個系統的同構判定有著極大的區別。系統論中的同構是指兩個系統在所有的結構上、所有的部分里、所有的環節中都能建立起一一對應。而我們在此談論中的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同構,僅是在真實的作用世界與思維實驗中的作用世界,以及真實的感性世界與思想實驗中的感性世界之間存在著嚴格的一一對應關系,但在甚為廣大的客觀彼岸世界與主觀中的理性認識,全然無法進行哪怕是最起碼的一點對應關系(這是由于理性認識與彼岸世界的隔絕性必然導致),這又如何能夠斷定彼岸世界與理性認識同構呢?換句話說,這兩個系統如果斷定它們之間同構的合理性在于何處?
筆者認為,解答這兩個系統同構的合理性應追溯到物質世界中物質運動的作用反應因果性質。本章的“物質之間作用、反應與作用—反映鏈”分析了物質世界中物質運動引起的作用與反應,而由著作用與反應,物質之間串接成作用反應因果鏈群,并且,位于因果鏈后部環節上物質運動形式都以同化形態,保留了該環節之前所有物質的運動形式,即它們的運動形式被間接地表示出來。因而,感官在感性世界拾取的物質運動狀態,不僅應包含彼岸世界中該因果鏈上的物質運動狀態,而且還應包含彼岸世界之前,位于該因果鏈始端的作用世界的物質運動狀態。而在這個因果作用反應完整鏈群上,作用世界的物質運動起因不是別的,正是由人主動引發的。
另外,由發端于作用世界而終止于感性世界的作用反映鏈并非是單純的一條線形狀,由前所分析可知,它們是一個不斷地分開又不斷地匯合的作用反映因果網。網結上的任一物質運動形式都對后續因果鏈上的物質運動形式有所作用,因而在感性世界中物質運動形式所反映的應是整個物質世界所有物質的運動形式,它們被感性世界中物質運動形式所同化,而間接地呈現在感覺里。于是,意識在作用反應鏈上作為特殊的一環,既是作用反應大網中的一個“發散”點,又是作用反應大網中的一個“會聚”點。
當將意識以“發散”點來觀察物質世界運動,所有網點上的物質運動都是該“發散”物體之后結果網上的一個網結。當作用世界始發的機械運動,被傳導到整個客觀世界,再傳導到感性世界,重新再進入人的意識時,人的意識又是結果網上的一個特殊“會聚”網結。
相對應地,當將意識以“會聚”點來觀察物質世界運動,所有的網點上的物質運動都是該“會聚”物體之前原因網上的一個網結,當從作用世界始發機械運動,傳導到整個客觀世界,再傳導到感性世界再進入人的意識時,人主動作用的意識就變成了原因網上的一個特殊的“發散”點。
而正是“發散”點與“會聚”點在人的意識上重合,整個客觀世界中物質作用反應運動大網既是結果鏈群的組合,同時也是原因鏈群組合,即結果鏈群與原因鏈群同一。
以這樣的觀點來看待物質反應因果大網,就使得在意識中對客觀世界(大宇宙)與主觀認識(小宇宙)之間的對應關系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如果在人的思維實驗中,從作用世界為開端,而終結于感性世界為終端的思維實驗結果,同真實世界中由作用世界中真實機械作用為發端,而返回被感官拾取的感覺結果之間不能完全一一對應,那么,就可以斷定,思維實驗中敷演的作用反應網與真實物質世界中運動所構成的作用反應網不一致,其不一致處產生了預期所沒有的“新質”。這時,就不得不考慮對主觀世界中的“白箱”予以修正,讓修正后的“白箱”能夠容納這些“新質”。這個過程將不斷反復。只有當所有的真實感性世界運動的結果全與思維實驗所敷演的結果相一致,才可以斷定主觀世界中的物質運動網與客觀世界中的物質運動網一致,達到了思維與存在同一。
所以,上述的客觀“大宇宙”同主觀“小宇宙”同構的合理性判據是由物質運動的作用反映因果性質,與意識在客觀世界中充當著“發散”點與“全聚”點的同一,以及人在自己的大腦中能夠敷演出小宇宙的機能所規定。
人的理性認識與彼岸世界的同構可以得到下述結論:
1-思維中的彼岸世界(理性認識)是白箱,而真實的彼岸世界是黑箱。但在人的認識過程中,當兩者同構時,不管是人的實踐活動(以主觀作用于客觀),還是思維的反映活動(客觀作用于主觀),都不再有“新質”添加。這樣,不管人主觀如何努力,但人對世界認識不能再發展。而世界的所有運動變化也都位于人的把握之中。這是一種理想狀態,對應人已認識了終極真理。這樣可以得到:真理是客觀的,絕對真理是存在著的結論。
2.真實的情況是:人類對于彼岸世界的理性認識,從來也沒有停頓過。人總是不斷地構建著關于彼岸世界的白箱,經過思維實驗的內省邏輯檢驗之后,借助于實踐的方法,對真實世界進行客觀檢驗。在這一過程中,總會發現,實踐檢驗的結果雖然有著原來構建著白箱所預期的結果,但也存在著沒有預期到的“新質”出現,即思維與存在并沒有絕對同一。而這些“新質”的出現對于原來認定的白箱是一個挑戰,就需要重新構建新的白箱去容納該“新質”。舊“新質”的不斷容納與新“新質”的不斷出現,迫使人們不斷地構建新的白箱,從而引導人們不斷加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
3.同時,由于“共時”性的緣故,人類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把人的主動作用引發客觀世界作用—反應大網運動,而后再返回信息的這些路徑作為“主鏈群”的話,則我們必須意識到,客觀世界作用—反應運動的傳導路徑還有“旁鏈群”。因“旁鏈群”上物質的作用—反應過程與“主鏈群”上的物質作用—反應過程沿著不同的路徑共時性地傳導,所以,人類的意識不可能接收這些共時性、平行地傳導的作用—反應過程,即使這些“旁鏈群”有著“新質”,人類也無從反映和認識。比如,美國發射的“探險號”飛行器,現已飛出太陽系,進入深邃太空。它在太空中飛行的任何遭遇,即“新質”,在時間上都平行于現今人類意識的反映運動,人類無法知曉。只有等到“旁鏈群”重新搭上“主鏈群”路徑后,比如外星人攜回這個飛行器,人類才有可能了解它在這段時期的遭遇。
4.尤其需要了解的是,客觀世界是不斷運動不斷變化的,這種運動與變化永不停滯在某一水平上,即它的運動與變化是進化型的,會不斷地進化出它以前所沒有的“新質”。
但絕不能機械地理解“新質”的出現。“新質”不僅僅出現在從前人們所認為的物質方面,而且,它還出現在人的意識產品——精神方面。
波普爾就敏銳地提出人類精神產生的世界3中具有未具體化、經驗化的對象。如,當提出有理數系時,人們并沒有認識到無理數的存在。而這種無理數的存在,如果僅通過實際地測量線段是無法發現的。因為在測量線段中,總可以把之歸入到測量誤差中去。但隨著人的思維運動,這種被稱之為無理數的客觀存在被揭示出來了。同樣的,還有非歐氏幾何。它的發現并非是人在物質世界中提出了問題,才被揭示出來。它是在歐氏幾何的第五平行公理無法得到更基本的證明后,采取了一種否面假設的立場而被發現的。只是到了廣義相對論中,人們才在物理世界中找到了它。又比如,無線電波由麥克斯韋先在以它命名的電磁方程式中發現,其后才由赫芝在實物上實現。
這樣,人的認識必須追隨客觀世界的進化,必須不斷地構建新的“白箱”,以容納不斷出現的“新質”。于是,人類的認識也是進化型的,從而永遠不可能停滯在某一水平上。還必須認識到,人自身的實踐活動也會引起自然界產出“新質”。對于這樣的新質,人的認識活動也必須不斷地跟隨。我們整本書中討論的經濟學,都是由人自身的實踐活動所建立起來的“新質”,它從不存在人類社會之前。
上述說明,人的認識活動是一個不斷趨近絕對真理的過程,即認識不斷趨近于存在的過程,它永遠不會完結。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有著人絕對不能認識的“自在之物”。因為我們已經由“大宇宙”與“小宇宙”的吻合得出結論,人的認識與客觀存在的同一性又是必然存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