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By : 路漫
題記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xiāng),人人的故鄉(xiāng)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故鄉(xiāng)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 ? ? ? ? ?—— 季羨林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記得是兒時在外婆家時,有一年中秋佳節(jié),外公教我的詩,那時還小,并不明白其中的深意,只是看著外公,然后搖著腦袋,晃晃圓嘟嘟的身子,踉踉蹌蹌地轉著圈圈,奶聲奶氣一遍遍的重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外公也便樂不可支。怕是,那時才產(chǎn)生了對月亮的第一印象,之后再每每提起時,也總是浮現(xiàn)它圓滿之時的樣子,那樣明亮,清光四溢。
總記得小時候在外婆家的日子,那時每每吃完晚飯,我們祖孫三人就躺在碩大的土炕上,望著窗外的那輪清月,柔和俊美的光束傾灑在院中,我和弟弟依偎在外公的懷里,一人一只小手,撫摸著他圓鼓鼓撐起的大肚皮,有時還會因為誰摸的“地盤”大而奮起爭執(zhí)反抗,但也終是在外公誘人的各種神話故事下,乖乖安靜下來,那一遍遍講起的古老的神話,那一次次訴說的愛情故事,我總在想,傾國傾城的嫦娥仙子和玉兔在那寂靜冰冷的廣寒宮中,會不會后悔,后悔當年自己拋棄愛人,獨自成仙;而那掌管姻緣大事的月老在牽著那一根根相互交錯的人間情愛時,會不會也有錯點鴛鴦的時候。
這些我不得而知,但那一輪明月寄托了我無限的遐想與回憶。
后來,我到了上學的年齡,父親母親工作穩(wěn)定后,我便很少再有這樣的時光,每年中秋,便也因為路途遙遠和家庭習俗,很少回外公家度過。終是過了纏著外公聽故事的年齡。
再一次對月亮萌起新的感受,是在爺爺家過的中秋,爺爺家的中秋節(jié)頗有儀式感,每年中秋,如過年般熱鬧,爺爺?shù)膬鹤觽儯瑢O子悉數(shù)趕回家里來,置辦好中秋節(jié)的禮食,那時的月餅還沒有果醬,是傳統(tǒng)的五仁,再有就是獨具家鄉(xiāng)特質的無餡混糖月餅,都是爺爺專門找人制作的,多少的油,配多少的面和糖,選什么字樣的月餅模具,爺爺心里都有一個譜,然后裝的滿滿的兩大紙箱。待節(jié)后,分發(fā)給各家兒子。
等到中秋那一晚,爺爺會放置一個漆紅的大桌子放在院落里,上面擺滿了“貢應”的食物,這些食物由爺爺親自操持或者他的長子我的大伯置弄,各式的水果拼放在一起,其中,最誘人的怕是那個如盤子一樣大的月餅,上面還印著月神的樣子,整個過程莊重而又嚴肅。儀式過后,家人開始分食“貢品”,這里到是有個小小的插語,家中有個規(guī)矩,就是出了閣的女兒和孫女是不能吃“貢品”的,當時我還小,又是胃口最好的,自然是吃的好不自在。
那時的月亮,在我心里,已然沒有當年的溫婉迷人,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敬而遠之的儀式。我敬畏它。
直到現(xiàn)在,我怕是才又對它顯現(xiàn)出一種新的情思。我有了一個新的身份,遠方求學的游子,方至這時,我才感知,為何從古到今的仁人志士都以月寄托自己對家的思念。上大學后,離家四年,再未享受過爺爺家的儀式感,也不能一如以前憑著歲小而無忌憚的吃食“貢品”,這時,才覺得,那小心擺放的食物,那儀式后大家彼此分食的場景,到是讓人思味良久,頓時也有幸福感漫香四溢。
這時,每年中秋,到是自己為自己添加了不少新的儀式。母親總會在中秋前夕,買好各種月餅,只去固定的那幾家,她要親自嘗好,口感要夠酥,味道要香濃,這是要給她遠方女兒的中秋月餅,她不曾松懈過,她甚至不辭勞苦會跑好幾家店面,依然是傳統(tǒng)的月餅,五仁,混糖,偶爾放置一兩塊新式月餅嘗嘗鮮,然后郵滿一個紙箱,順帶著水果混著各類吃食。方至這時,她才會會心一笑,因為這個紙箱子終于滿了,或者她希望這個箱子再大些,還能夠放些什么進去。
我約著同在異鄉(xiāng)的友人,提前一天跑到她的住處,彼此漫談閑聊著,想想第二天去哪里吃,去哪里度過這異鄉(xiāng)的中秋,彼此在這相距家鄉(xiāng)495公里的地方,支撐著彼此,也安慰著彼此。
一型圓圓的月餅,一頓味覺盛宴的飯,一杯淺淺的茶,彼之念之,寄托一舉悠長纏綿的鄉(xiāng)愁。待下一次中秋,我仍不知自己會在何方漂浮,我不知我是否已然尋得一方理想去靠岸,但愿下一次中秋,我能與母親一同置辦中秋“禮食”。
? ? ? ? ? ? ? ? ? ? ? ? ? ? ? ? —— ?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