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想到,對很多事情沒有主動性。之前是覺得自己缺少什么,比方說能量呀,自信呀等等。
因為看到過一種說法,比方說把自己當做一個大女主,想要什么就爭取,有什么委屈就表達出來。
如果消極而被動的接受這一切,反而會有積累的很多委屈和難過。
現在感覺,其實是害怕主動以后遭受指責、嫌棄、否定。或者是閃回這樣的情緒。
然后干脆就不去做了,消極接受會安全一些。
就好像是一些創傷性的片段,不是知道了道理,就可以做到的部分。
今天的咨詢中聊到,有時候我很像受驚的兔子,外界的風吹草動,就有可能讓我立馬關注到外界發生什么,從而忽略自己的內心
那其實某一部分的我還真的有可能是麥琳,因為會想象到很多外界的假想觀眾。覺得他們眼中的那個自己才是要做的自己。
為什么會形成這個部分,今天咨詢中有聊到
因為我的家庭里面爸媽愛面子,就想起來很多時候能被家人看到的時刻。要么是成為家人和其他朋友聊天的時候可以炫耀的一個話題。要么是從親戚朋友的口中,了解到我會寫作、會唱歌,才會覺得我這東西唱歌是還可以的(當然甚至現在都沒有認為這些是可以的)。這樣的一種方式,會讓我覺得滿足外界眼中的那個成功的自己才是對的,所以養成關注周圍人的看法到底的什么樣的習慣
其次家人對我感受和需求還有價值感的忽視,讓我覺得我的感受、需求和價值沒有那么重要。
讓我想起來小的時候有一次吃飯,大概二三年級的時候。我媽特別忙,我爸在我的印象中只做過十個手指頭能數過來次數的飯。
然后我媽做了花生,我不喜歡吃這個菜,我表達不喜歡的方式就是和他們置氣。
我的訴求其實是“我在表達不喜歡,你們應該看到的需求”
我父母生氣的原因是“家人都在這么忙碌的情況下,給你做吃的了,你需要懂事一些看到大人的難處”
我小時候特別喜歡用慪氣的方式,表達我的需求
我爸特別看不慣我的態度,可能某種程度上也激起了他小時候被爸媽這樣對待方式的一個反應
然后他當下就把我丟出去了,是連人凳子一起從房間里丟出去。
雖然已經過去了這么多年,但是我還是能回想出來我被拋出去以后恐懼的心情
然后摔到地上,腦袋變得一瞬間空白
再回想起來,這樣的方式不會教我,讓我懂得“你好好和家人溝通而不是慪氣的方式才是一種正確的表達情緒的方式”
只會讓我覺得,我的訴求是不重要的。(表達出來自己的不喜歡,爸媽不需要看到你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那不重要)
或許還會覺得,拒絕別人是要付出代價的。(說出我不喜歡,約等于有可能會被打)
然后小學時候有一段時間,我不知道為什么,從來沒有在學校上過廁所。因為我覺得上廁所是一件很羞恥的事情。忘記是因為什么,就是會覺得如果下課因為上廁所回不來,會很難辦。甚至有一次寧愿尿褲都不愿意在學校上廁所。
還是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學校的老師說我的頭發是不是太亂了,主要剪了有空去剪剪頭發,我不敢回家提出我需要剪頭發的需求。
現在突然明白,心理咨詢的一種方式,之前目前我在做的,其實是教會我怎么看到自己。怎么觀察自己的感受,正視內心的想法。
有時候我在想,我對自己都有這么多的審判,對別人不可能沒有審判的。
這也是說真正的愛是源于自己內心的,只有自己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愛,才會懂得真正的愛別人。
就像我今天去買電瓶,總覺得那個要我50塊錢就換個車把的人是個大騙子。
當然有可能對方就是大騙子,但是我沒有那種完全對人當下芥蒂的能力。
也是那個“風吹草動”的部分,有時候那些沒有那么重要。
因為環境沒有那么可怕,我也不是兔子。
就比方說之前李笑來的書中提到,低等動物的頭是可以看到180度角度的東西,因為這樣在危險靠近的時候,可以達成自己是安全的。
而我因為太沒有安全感,風吹草動就喜歡關注別人,所以大腦不可能發展出更成熟的心智,也不會發展出更智慧的大腦。
因為只有投入持續的專注力,才會建立更有厚度的大腦皮層。當然這個說法是否有科學性待考證。
就是當你希望變得更聰明一些,其實是要放棄一部分安全感的。
放棄的安全感可能是對周圍人的關注
可能是對社會的眼光和構建等等
然后真正的關注自己
比起兔子,我更希望自己是頭獅子,老虎,大象,變得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