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是國際出版商協會提出的全球性節日。
世界讀書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圖書日”。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
主旨宣言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們,無論是年老還是年輕,無論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都能保護知識產權。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發出“走向閱讀社會”的號召,要求社會成員人人讀書,讓讀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最初的創意來自國際出版商協會,由西班牙提出。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
1997年,中國提出建設以全民閱讀為主要內容的知識工程。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世界圖書首都計劃”。
此后,每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一個城市成為世界圖書首都。2006年,中國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倡議,2012年,提出“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在2014、2015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倡導全民閱讀”。
2016年度的世界圖書首都是波蘭城市弗羅茨瓦夫。2020年4月23日,第八屆“閱·知·行”讀書活動總結展演暨第九屆啟動儀式。
2023年4月23日,第二屆全民閱讀大會在浙江杭州舉行。2024年4月21日,山東省2024年度全民閱讀季暨圖書館服務宣傳周啟動。
在知識經濟時代,現代化建設比以往更倚重于知識的力量,更依靠于全民文化素質的提高。
有助于提升國民的知識水平和自我學習、發展能力。
?選擇4月23日作為紀念日,源于以下歷史淵源:?
1. 文學巨匠的紀念日: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萬提斯(《堂吉訶德》作者)和英國文學巨匠莎士比亞的共同忌日(1616年)。?
2. 加泰羅尼亞傳統: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在圣喬治節(4月23日)有互贈玫瑰與書籍的習俗,象征智慧與浪漫的結合。?
世界讀書日通過全球活動鼓勵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發現閱讀樂趣,尊重知識創作,并支持出版與版權保護。
?2025年4月23日是第幾個世界讀書日?
自1995年首次舉辦至2025年,世界讀書日已連續舉辦31屆。?
計算方式:1995年為第1屆,此后每年遞增,2025年即第31屆(2025 - 1995 + 1 = 31)。
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
?沃爾多愛默生說:“我們長期以來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將會被某個陌生人一語道破”。
?顏真卿說:“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阿寶》蒲松齡有:“性癡,則其志凝:故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癡者也。”
?蘇軾:“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春所欲求者爾。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朱熹:“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
?戴震:“學貴精不貴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卻到地也。 ”《戴東原先生年譜》
?鄭板橋:“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
?朱熹:為學讀書,須是耐心,細意去理會,切不可粗心。為數重物,包裹在里面,無緣得見。
必是今日去一重,又 見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見得一重。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
?鄭板橋: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 即過,與我何益也。
?童銓:靈魂欲化莊周蝶,只愛書香不愛花。
?顧憲成: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孟子: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袁枚:讀書好處心先覺,立雪深時道已傳。
?韓愈: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陸九淵: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示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需要急思量。
?朱光潛:你每天真抽不出一點鐘或半點鐘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點鐘,你每天至少可以讀三四頁,每月可以讀一百頁,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讀四五本書了。
?以下是五位文化名人的讀書名言及背景解析:
1. 魯迅(現代文學家)
名言:"讀書無嗜好,就能盡其多。不先泛覽群書,則會無所適從或失之偏好。廣然后深,博然后專。"(《讀書雜談》)
深度解讀:魯迅主張打破知識繭房,強調通過泛讀建立知識坐標系,避免陷入單一思維模式。這種"先博后專"的讀書法對當代信息篩選具有啟示意義。
2. 朱自清(散文家)
名言:"緩緩咀嚼,自然生發滋味,方是讀書的至境。"(《論雅俗共賞》)
文化洞察:在速食閱讀時代,朱自清提倡的"慢讀哲學"恰似對抗碎片化閱讀的良方。其"滋味說"暗合中國傳統文論的"滋味"審美范疇。
3. 王陽明(心學家)
名言:"為學大病在好名,讀書貴在反求諸己。"(《傳習錄》)
心學要義:此語直指知識異化現象,強調讀書須破除功利心,與"知行合一"思想相貫通。將讀書視為自我完善的修行,而非外在的裝飾。
4. 毛姆(英國作家)
名言:"培養閱讀習慣就是為自己構建避難所,讓你得以逃離人世幾乎所有的悲哀。"(《書與你》)
存在主義視角:此語揭示文學的治療功能,與加繆"文學反抗荒誕"的思想形成跨時空對話。將閱讀提升為現代人的精神救贖方式。
5. 蘇軾(宋代文豪)
名言:"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
詩學傳統:此句濃縮中國古典"重讀"傳統,與朱熹"熟讀精思"、陳繼儒"讀書百遍"共同構成傳統閱讀方法論體系,強調文本細讀的深層價值。
這些名言共同勾勒出跨越時空的閱讀智慧光譜:從蘇軾的經典重讀,到王陽明的內省式閱讀;從魯迅的知識架構建設,到毛姆的精神庇護所構建,形成多維度的讀書哲學體系。
在算法推送盛行的今天,這些思想仍具有抵抗認知窄化的現實意義。
圖文信息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