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1日? 星期一? 陰–3~12℃
作為父母,不會輕易流淚,尤其父親,更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可是,他,一位當了爺爺的父親,在正月里哭過兩次。他為什么哭呢?完全是因為孫子。
兒子在國外工作十年后,有了孫子,留在國內老兩口撫養。孫子三歲半時,也就在去年四月份,兒子把孫子接到國外,跟爸爸媽媽住一起。爺爺奶奶想孫子的日子便從此開始,特別爺爺,古板守舊,什么愛好也沒有,想孫子就是他唯一的“愛好”。
平日里,爺爺會想孫子想得掉淚。哭在人前,有過好幾次。在人后哭呢?誰知還有多少次?
盼星星盼月亮,盼望兒子兒媳帶孫子回家過春節,爺爺奶奶在家備吃備用,忙得樂乎。可是,去機場接孩子時的喜悅卻摻雜好多無奈,因為兒子買的是往返機票,過完春節,孫子還會被爸爸媽媽帶到國外去。
爺爺奶奶一邊親孫子,一邊心里疼,總是惦記孫子還會離開這件事。特別過完十五,開始準備行裝,爺爺一邊裝東西,一邊流眼淚。老淚縱橫,只為舍不得孫子離開。
正月里,我還親眼目睹其他幾對空巢夫婦,他們與工作在外地的小字輩,相聚別離的悲喜。
古稀之年的爺爺奶奶,一手帶大的小命根孫女,對爺爺奶奶那可真叫一個感情深。本來,爺爺奶奶愛孫女,孫女愛爺爺奶奶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卻因兒子出點意外,使孫女與爺爺奶奶的關系更加濃重。
有不少年輕人紋身,孫女也紋身,只是孫女與眾不同,她把爺爺奶奶的生日紋在腳踝上。奶奶問她為什么這么做?她說,“爺爺奶奶對我那么好,我要時時刻刻記住爺爺奶奶,把你倆生日紋在我腳踝上,就感覺無論走到哪里,爺爺奶奶都在我身邊。”如此感人之舉,讓奶奶嘩嘩淚流。
大學畢業后,孫女去了三亞實習。正當春節前,爺爺奶奶望穿秋水之際,孫女來信說春節不回家了。春節不回家,工作第一,爺爺奶奶能夠理解與接受。可當孫女把自己的打算,準備定居三亞的想法告訴爺爺奶奶時,爺爺奶奶則陷入失落。誰都不敢在奶奶面前提孫女,一提孫女,奶奶就會抹眼淚。
我的好友,這些年在外地打拼,為兒子積攢一筆錢,在本市買房一點不成問題。誰知,兒子研究生畢業后,選擇定居上海。這下可難為了好友,一是,好友不希望兒子離家那么遠,可是,兒子和準兒媳都不愿回本地;二是,好友的那些積蓄,要在上海給兒子買房,交首付都不夠。她真心不希望兒子離家那么遠,無奈,也得順從兒子的選擇。
我鄰居家無比優秀的女兒北大畢業后,讀研,讀博,被本市一所高等名校聘去做了副教授。女兒結婚后,父母特意在女兒家附近買套住房,結果不等父親退休搬過去,女兒又被清華大學聘了去。
本來是個大好事,母親卻高興不起來,她說,“咱是干什么的?人家能替咱去想嗎?人家是為自己的下一代打算呀!”一種無奈的語氣。母親說得沒錯,現在女兒已經有孕在身,等孩子一出生就是清華人,在那種贏在起跑線上的環境下成長,與普通孩子能一樣嗎?
那個年代的那些人,幾乎都是一對夫婦一個孩,當孩子像小鳥一樣從身邊飛走后,失落感孤獨感就像千層巨浪排山倒海般襲來。離家近的孩子還好說,對于離家遠的孩子,父母的牽掛與盼望,就是不可避免的一種疼。
對于兒女,百善孝為先。做兒女能為需要陪伴的父母著想,不遠走他鄉,這是一種孝;好兒女志在四方,能為國為民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也是一種孝。可以說,角度不同,理解不同。
對于父母,中國不是有句古話嗎?兒孫自有兒孫福。再說了,兒女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他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父母也沒有資格強加干涉兒女的生活。
所以,對于空巢期中老年夫婦,應該學會放手,保持樂觀心態,不斷增強適應生活變化的能力,不能失去自我,甚至忽略與外界交往。
空巢夫婦還應該學會重心轉移,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多參與一些社會活動以及公益性勞動等等。如此,空巢期的中老年夫婦,才能做到,即使兒女遠在他鄉,也會活出自己的樣式來,而不會整日心系兒女,被孤獨感和失落感所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