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型人格和學者型人格》
我們經常可以碰到這樣一些人,他們在學生時期就已經停止了發展,而且從未達到過“中學”階段,這就是他們給人留下的印象。不管是在家里、工作中,還是在社會上,他們都好似學童,急切地傾聽,同時在迫不及待地抓住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對于在各種聚會中提出的問題,他們往往急于回答,他們似乎想讓每個人都知道在這個話題上他有很多知識,并等待著別人給他們一個很高的評價。唯有在固定的生活形式中,他們才能感到安全,這正是這些人的關鍵問題。他們若是發現身處一種學童的行為已經完全不夠用的情形中時,他們的內心就會被焦慮不安和重重疑慮所占據。在各種知識階層的人中,都出現了這一特征。在缺乏同情心的情況下,他們往往表現出枯燥乏味、嚴肅古板和難以接近的特征,或者,他們極力扮演一個精通各種知識的角色,仿佛每一學科包括其基本原理他們都很精通,而且一切都可以依據先決的法則和公式推演出來一樣。
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例子就是“學者類型的人”,在對所有的活動和所有的事件進行分類整理時,總是依據一個他們認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則。對這一法則他們篤信不疑,也絕不會廢除這一法則。同時,一旦有些事情無法用這一法則做出解釋時,他們就會感覺不舒服,他們是不折不扣的枯燥乏味的學者型人格。對此我們已頗有印象,由于自己總是心神不寧,總有一種不安全感,因此他們覺得必須把所有的生命和生活都體現在一些法則和公式中,只有這樣,他們才不會對生命和生活感到恐懼和不安。當一種沒有法則和公式的情況出現在他們面前時,逃跑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倘若他們遇到自己并不精通的法則,那么他們就會像受到傷害一樣感到不悅。比方說,我們一定能在數不勝數的反社會的“拒絕服兵役者”的情形下明白,這些過分的個體動機就是無限制的虛榮心和無止境的對法則的欲望。
即使是那些勤奮刻苦的優秀工作者,也會表現出一種明顯的枯燥乏味的學者態度。他們毫無創造性可言,他們興趣范圍狹窄,但滿腦子都充斥著奇怪的念頭和想法。打個比方,他們可能會形成這樣一種習慣,總是行走于樓梯的外側或只在人行道的裂縫處行走。他們不肯走出自己熟知和習慣了的領域。而另一些人會在自己習慣的道路上不顧一切地繼續走下去。這種類型的人對生活中真實的事情也不會抱有什么同情心。他們為了制定他們的原則浪費了許多時間,或遲或早,他們將使自身與他們周圍的環境變得不再適應。當他們沒有經歷過的新情況出現時,他們馬上就會無計可施,因為他們對這種新情況根本就毫無準備,更不可能去解決它,同時也是因為他們相信,什么事情都無法在沒有法則和公式的情況下完成,從宗教的角度來看,他們會嚴格地避免任何一種變化的發生。比如,對他們而言,在適應了冬天之后就會覺得適應春天是很困難的,這是因為,他們已經為適應冬天付出了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更溫暖、開闊的狂野會將他們心中的恐懼感激發出來,與他人進行更多的接觸也會讓他們感到害怕,于是他們心頭就會萌生一種更糟糕的感覺。這些就是抱怨春天的到來使他們感到不適應的人。他們只有竭盡全力克服重重困難才能適應新的環境,所以他們所選擇的都是那些對創造性要求不高的工作。如果他們不改變自己的話,那么,他們是不能勝任職位并獲得升遷機會的。這些性格特征并非是通過先天的遺傳而得來的,也不是完全不可以改變的,這僅僅是一種對生活的錯誤態度而已,這種態度在他們的心中占據支配的地位,從而徹底地控制了他們的人格,以致最終這樣的個體并不能擺脫這些內在的偏見。
————阿德勒心理學